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研究

2021-11-23刘娴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文/刘娴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是“稳就业”的重点群体。自教育部首次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提出“精准化”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后,“精准化”逐渐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思路和理念共识。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增加了就业工作的不稳定性。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积极开展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始终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一、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信息的多元化与不对称

首先,大数据时代,各类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广、速度快,给学生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扰,他们难以迅速筛选有效信息,容易出现“选择障碍”。就业信息的多元化干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决策[1]。其次,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就业工作困难的原因之一。多数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仅凭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草率签下人生第一份工作,导致入职后离职率较高,浪费就业成本。大部分用人单位通过简历和面试简单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无法准确把握其个性特长、人际交往、工作能力等软指标,等到入职后,才能考查出招聘人才是否真的合适。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极大地影响了“人职匹配”。

(二)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与精准性欠缺

第一,就业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部门,主要负责就业创业课程安排、招聘信息发布、档案整理与转递、毕业生跟踪调研等,但工作普遍流于“程式化”,缺乏创新性[2]。另外,高校就业工作具体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除了负责就业工作外,还有大量的学生日常事务需要处理,占用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就业指导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就业工作不是实现就业即完成工作任务,而是要实现“人职匹配”。实际上,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都缺乏市场调研,不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还是用以往标准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没有切实关注学生诉求,缺少“滴灌式”“靶向式”有针对性的精准就业指导,未能满足学生就业的个体化需求。

(三)就业帮扶不深入

首先,帮扶对象覆盖面不全。就业帮扶要为就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但大多数高校在具体帮扶时主要是面向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问题学生等一些“显性”困难学生,而忽略了难以发现的心理问题学生等“隐性”困难学生,没有对其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影响整体帮扶效果;其次,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帮扶主要是面的覆盖,以开展谈心谈话、推送就业信息、给予经济资助等为主,缺乏点的聚焦,即没有深层次了解就业困难原因,针对学生做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最后,帮扶资源发挥不到位。学校作为就业负责单位,未能充分发挥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等多方力量,未能形成就业帮扶合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四)就业平台不完善

大数据时代,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类信息化就业平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但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更好地服务就业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信息挖掘不够。各大高校虽然有学生综合信息平台,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成绩、奖惩情况等,但没有利用大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分析,挖掘隐藏的就业信息;第二,对用人单位的信息收集不全。通常高校都会有用人单位数据库,收集其基本信息及往年招收毕业生情况,但缺乏动态的用人反馈意见和人才的入职、业绩、晋升等情况。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价值内涵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而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的直接体现,更是打通教育强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应有之义。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招聘要求及考核指标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门论述,明确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为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与措施。高校作为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全力以赴破解就业难题,通过精准把握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准辨别学生成长需求和现有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精准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帮扶措施等,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提出,要深刻认识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好毕业生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用他们的职业选择、青春奉献、岗位奉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引领,坚定毕业生“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精准采集,实现信息共享互通

第一,广泛采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和人才反馈意见。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采集就业信息,建立用人单位就业信息数据库,为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选择。多渠道准确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反馈意见,实时更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政治素养、工作态度、薪酬水平、职业能力等信息,运用大数据进行数字化、动态化的统计与分析,让高校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学岗匹配情况,进而加强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第二,广泛采集学生(在校生和校友)的综合信息。针对在校大学生,高校要在学生高中档案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人才信息库,认真记录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任职情况、社会实践、奖惩情况、职业测评、就业需求等信息,尽可能收集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并积极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而针对校友,高校要切实开展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通过对考研、考公、自主创业、世界500强企业等不同类别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校友的就业心得及经验分享,以求职者的视角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分类指导与服务。

(二)精准对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一,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就业工作队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具体落实者,是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要积极组织就业工作者参加系统化、长期化的培训,加强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具备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准确地研判就业形势,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

第二,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对学生精准赋能。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课堂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依托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第三,实施精准帮扶措施,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高校要对就业困难学生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其深度剖析,建立“一人一档”帮扶工作台账,为有困难的毕业生按照“一生一策”的要求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帮扶不仅体现在提供就业岗位、给予就业补贴,还要真正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增强自信,提升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积极主动就业。

(三)精准实现,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在就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就业与供需匹配,做好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依托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精准分析和精准对接,提高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成长信息的记录和分析,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今后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对数据深入分析,有利于高校就业工作者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借助大数据服务平台做好精准对接,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采集与共享,实现岗位需求与求职需求的精准对接。具体地说,当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时,高校可以在大数据服务平台上输入招聘的关键词,输出相匹配的学生信息,再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实现精准对接。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