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

2021-11-23王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文/王宏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传统的就业服务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难以满足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最高。随着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加重,国外留学人员也加入国内求职大军,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为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地方和政府协同发力,但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着诸多困难。首先,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尚在恢复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其次,大学生择业期望高,以至于出现“待就业”或“慢就业”现象。最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且部分专业岗位已经饱和,而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鉴于此,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构建部、省、校联通共享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优化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和时效性。”早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就业APP、微信等渠道,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精准对接服务内容,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国之大计”。基于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做好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制定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灵活性,解决毕业生就业瓶颈和就业障碍,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困境

(一)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被忽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更新迭代,使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然而,面对现代化就业市场的人才素质要求,高职院校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没有提供精准化的就业帮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仍局限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难以顾及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尤其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职业院校并未提供“一生一策”的就业帮扶,更没有提供针对性的、深度化的职业辅导,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常常被忽略;第二,没有进行就业市场调研。许多高职院校仍在“闭门造车”,平常很少与用人单位深度沟通交流,更不会去企业走访调研,无法精准获取企业或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上无法与企业要求相契合,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一再下降。

(二)信息化就业服务沟通模式缺乏

当前高职学生就业信息沟通的途径多为微信、QQ和学校就业网站,讯息多为海量式群发,经常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转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转给辅导员,辅导员转给学生,就业信息涵盖各个不同专业,难以做到“一对一”精准发送。如郑州某高职院校虽提供“工作啦”智慧就业平台,但岗位细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专业或岗位划分,学生在大量的企业招聘中盲选,很难筛选出有效信息。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有心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指导或沟通工具,却苦于技术、资金等问题导致精准就业服务模式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即便学校设有校友会和招聘会,但因自身定位不清晰,对行业不甚了解,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和行业进行相对简单的双向选择,导致出现招聘会现场出现“有的企业摊位前人头攒动,有的企业摊位前无人问津”的极端现象。因缺乏信息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沟通平台,学生难以结合自身特质进行精准定位,导致步入职场后跳槽率升高,职业幸福感严重下降[1]。

(三)就业服务考核机制不完备

就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就业服务考核机制依然停留于传统的就业数据统计层面,目的是帮助学生谋取职业,而非职业发展。在就业季,大部分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死任务”压到二级学院,每天通报各院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导致二级学院关注的只是就业率高不高,而非匹配度高不高。众所周知,就业服务工作不能局限于就业率的高低,更要关注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以及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现有的就业率统计工作是建立在美化包装基础上的,没有完全捕捉到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根本无法实现精准服务。如某高职院校和新锦成教育平台建立就业数据统计合作关系,由新锦成教育平台负责收集统计该校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此举措仅是统计当年的就业数据而已,没有实现长期就业跟踪服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考核机制任重道远。

(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不尽如人意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仍处于“一刀切”现象,多采用突击撒网式的就业指导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化的需要[2]。更有甚者,面对毕业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有的高校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一再压缩,使该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效用。此外,就业指导方式局限于课程和专题讲座,不但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而且有悖于“95后”“00后”的多元化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而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多由就业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担任,专业化教师极其缺乏。

二、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构建

(一)构建精准化信息平台

精准就业服务的主要特点在于“精准”二字,高职院校应改变原有的“一刀切”“地推式”等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精准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第一,强化学校就业网站建设。学校就业网站是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直接渠道,要以毕业生的精准就业服务为核心加强内容建设。就业网站应详细划分为几个板块,如通知公告、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政策、就业咨询和创业教育等,及时丰富、更新内容,在传统就业信息发布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教育[3]。

第二,优化智能就业信息化平台。以某高职院校“工作啦智慧平台”为例,平台明确划分为学生入口和用人单位入口,学生登录后填写自身实际专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符合资质的用人单位提供可行性岗位,学生通过在线投递简历确定心仪单位或工作,实现精准的人职匹配。

第三,完善信息化职业测评系统。毕业生实现精准就业的前提之一是要先自我认知,高职院校应设立专业化的职业测评网站,测评内容涵盖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测评充分了解自身能力和特质后,进而强化并发挥自身特质,这样在毕业时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第四,优化就业服务微信、QQ平台。微信和QQ是目前人类最常用的沟通工具,使用率高且方便快捷,已成为有效的就业服务媒介,但使用时应保证就业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避免发送海量式、冗杂式的就业信息。

(二)建立精准化的毕业指导

对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主要有四种就业去向:升学、直接就业、创业和参军入伍。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载体,以职业测评、“一对一”咨询为手段,依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不同特点,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建立精准化的生涯档案,实现生涯追踪服务。

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可设置职业体验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就业指导专员或就业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职场体验,探索不同的职业世界,了解职场法则,,找到自身能力和实际现实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弥补。

第一,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简历指导大赛、专业技能培训、就业求职讲座、就业模拟等活动,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提前为进入职场做准备,提高就业质量。

第二,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学校可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创客交流等活动,明确创业目标,发展创业团队。学校可以成立众创空间,引进专业的企业导师团队,孵化优秀的创业项目,还可以携手省厅下属培训机构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如GYB和SYB培训,帮助学生理清创业思路、制定可行性的创业计划。

第三,对于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学校可开展专业知识竞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还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升学几率。

第四,对于想参军的学生,学校可开辟学习“绿色通道”,尽可能地安排其提前学完所学课程,或根据平常表现,直接确定成绩和学分。学校还可成立“校卫队”等社团机构,督促参军入伍学生定时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使其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三)完善精准就业服务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精准化的就业服务考核体系,从学生自身到二级学院再到学校层面,完善就业服务评价机制,实现由单一的就业率考核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重考核的转变。

第一,严格把控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部门要督促各系部或二级学院定时、定质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按需将就业数据上传至“全国高校毕业生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反馈的错误就业信息,不得传送虚假数据,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精准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做好系统维护工作。

第二,规范毕业生就业手续。学校应做好毕业生就业手续培训工作,实现就业协议、就业报到证和个人档案的精准办理。普及学生的契约精神,就业协议一式三份,文本书写要正确规范,协议不得涂改、损坏或遗失,不得签订虚假协议,更不得多头签约。就业指导部门要保存好学生上交的已填写完整的就业协议书,作为申请就业报到证的重要依据,按照河南省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报到证可由学校代办,也可本人办理。务必告知学生只有办好就业报到证后,方可来校调取档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到派遣地和用人单位报到。

第三,开展精准化调研工作。学校要开展毕业生就业调研和统计工作,大多是通过问卷或访谈形式获得反馈信息。就业指导部门应科学严谨地制订就业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评价、毕业生就业意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可行性建议等。学校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追踪服务,在获得电子数据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相关教师到毕业生工作一线进行实地调研,为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提供一手的、真实的、精准化的毕业生就业数据。

第四,设置精准化奖励政策。学校应建立精准化就业工作考核模型,给予各系部相应的奖励。各系部要精准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及时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完成毕业生就业工作交接。根据各系部开展的就业服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进行排名,参考指标如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专业匹配度等,在实现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全员参与的同时,也保障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四)打造精准化就业教学服务

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时性”“救火式”指导上,更要覆盖全程就业教学工作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探索一套全方位的精准就业教学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就业指导服务。

第一,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学生特质和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如某高职院校开设“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四门必修课,课程覆盖到各个学期。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素质提升、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途径,实现毕业生人职匹配和课程育人的目的。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教学形式。首先,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资源,如“学习通”“雨课堂”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效果。其次,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邀请校外专家或优秀校友分享经验,分专业、分受众开展活动,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最后,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成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分专业、分学生、分性别、分就业方向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服务。对特殊就业群体,要按照因人制宜的原则提供“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服务,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就业方向。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建设。在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联合用人单位,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录制课程,如任课教师可根据授课班级专业特点,录制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微课”。据了解,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刘筠等人在中国大学MOOC上录制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学科特色以及毕业生就业需求,推出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教材和课程。

第四,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任何措施的有效执行有赖于好的就业服务工作团队”。首先,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教师团队,负责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答疑、就业咨询、心理疏导等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让就业指导教师思想上与教学上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政策的脚步。最后,就业指导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4]。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获得学生青睐,享受社会赞誉,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不容小觑。高职院校应以国家政策为依托,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搭建满足毕业生需求的精准化就业服务平台,构建个性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服务工作路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市场供需精准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