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

2021-11-23孔林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质量岗位

文/孔林香

基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生命线,更是为实现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谐、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国家、学校和教师的联动作用,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就业市场供求错位

从全国总体来看,就业人数近年连续增多,尤其是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大学生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较难。甚至一小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半年内都难以就业。

根据就业市场来看,国家每年的就业岗位远远超出就业人数,高校人才供给小于市场人才需求[1]。在这种情况下,诸多企业和单位却反映招工不足、无人可用,一些机械厂、模具厂、汽车零配件修理店等收入不低、相对耗费体力的企业在招聘时“门可罗雀”,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时并没有认真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争相应聘有编制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往往对学历、能力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或者就业岗位已经饱和,很少有多余的岗位流出,大部分普通的高职毕业生难以进入编制单位。久而久之,高职毕业生难以充足就业,而需要劳动力和职工的企业招工不足,就业难与留人难并存,恶性循环。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国家对全民素质进一步重视,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因此,高校招生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更加复杂,社会招生、中职注册生等生源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生源质量大不如前。

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均达标,全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89%,但是整体就业质量却不高,主要体现在就业稳定性不高、与专业的适配性不高、工资待遇不高等方面。以常州科教城为例,2018届毕业生至今有67%的毕业生月工资不足4000元,就业质量不高[2]。许多毕业生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稳定性差。

(三)传统就业求职模式发生改变,跨区域就业、求学困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无论是境外输入还是本土病例并未全国性“清零”,特别是在境外疫情如此严重的背景下,我国新的疫情暴发点随时出现。2020年以来,武汉、北京、新疆、青海、天津、上海等地相继沦为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就业工作也因此推迟甚至停滞。国考成绩推迟,教师资格面试一再延迟,2020年的雅思、托福GRE、GMAT等外语考试相继取消,疫情使得去国外求学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往年3月~5月是春季招聘的高峰期,国家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会举办多场现场招聘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面对面接触,解决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疫情开始后,人群不能大面积聚集,线下招聘会难以开展,应运而生的是线上招聘会的火爆,传统就业求职模式发生极大改变。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相关对策

(一)国家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1.国家和政府要严格控制好疫情,为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目前来看,国内疫情防控处于比较平稳时期,但是疫情暴发点不时出现,多个地区沦为中高风险地区,不利于跨区域流动性就业。国家和政府要严格控制好境外来华人员,做好隔离工作以及追踪工作;对于境外进口流入产品,做好消杀,对于密切接触者要做好预警机制。国内环境相对安全,整个就业市场才会更加地稳定。

2.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018年7月,党中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面对疫情下经济下滑的局面,党中央又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稳定、保基层运转”。经济是就业的根基,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扶持中小微企业,减税减息,帮助渡过疫情难关。据调查,中小微企业解决中国80%以上的就业,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

(二)学校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媒介和渠道

1.做好防疫健康监测工作,为毕业生就业筑起安全的屏障

高职院校需要做好防疫工作,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密切关注全国防疫动态,严格监控学校学生。对于校内学生要落实到个体,按学校防疫流程快速、有序地处理发烧、咳嗽、头痛的生病学生,及时上报,做好筛查工作;对于校外毕业生,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指导老师密切关注学生行踪,对其健康状态进行登记,并定期更新,不漏过任何一个学生。

2.抓好重点学生群体就业,就业指导个性化开展

根据调查,85%以上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90%以上毕业半年后能实现就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难以就业,需要学校进行帮扶。教育部要求每所高校都必须关心每位毕业生,对于重点学生群体要坚持“一人一策”,加强个性化指导。对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贫困的毕业生,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报销找工作的路费、餐旅费等;对身体残疾、有缺陷的特殊大学毕业生群体,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就业,保证其有合适的就业去向、合适的岗位。疫情期间,特别是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要做好他们的心理安抚,可在网上举办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就业招聘会,帮助他们顺利毕业。

3.拓宽就业渠道,校企合作促就业

学校针对不同群体,要制定不同方案,拓宽就业渠道。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鼓励其升学,比如接本、转本;对于成绩平平、想要工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校企合作“订单班”等提供就业途径,帮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成绩差、课程多门不合格的学生,要督促他们抓紧完成补考和重修,尽快达到毕业要求[3]。

(三)学生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主体和对象

1.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不分贵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职业。学生在就业时,不能只看眼前,刚开始工作,不要对薪水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觉得薪水没有达到个人要求,就立刻换工作;职业取向不够明确,很多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要树立清晰、明确的择业目标,对工作要珍惜;要努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不愿意去创新,对于创业更是望而却步[4];很多学生想要寻求工资高且稳定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岗位少、要求高,很难进入。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把握,着眼于长远发展,不断在社会中历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职位。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就业市场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好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时不盲目、不慌张,有选择地筛选应聘工作、有目标地完善简历、有计划地推进自我的就业工作。

2.注重自我能力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

学生想要就业,而且想要就好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绝不是偶然的,是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素质与道德理念、全面综合的个人素养,是学生就学以来长期积累地迸发,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因此,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为大三毕业时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保持良好、积极的就业心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之下,经济下滑,就业岗位压缩,“先就业再择业”,博士毕业生挤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硕士毕业生挤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本科毕业生挤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所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今年就业压力同比往年更大。经研究调查,求职时女性毕业生比男性毕业生压力更大。重压之下,高职毕业生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5]。

在求职前,高职毕业生要先做好“功课”,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提前浏览招聘信息,选择自己中意的几家单位;制作好求职简历,突出重点;随时关注疫情动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求职路线和计划方案。在求职中,要积极主动寻找工作机会,积极主动参加线上、线下招聘会,遇到合适的工作,要勇于争取,多尝试。在找到工作后,要调整自身状态,转换角色认知,尽快适应工作。

三、结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应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等客观现实面前,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失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政府、学校、学生通力合作,让每一个毕业生可以实现有效就业,做到人尽其用,圆梦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质量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