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对策分析

2021-11-23万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胜任融合政治

文/万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学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坚持党的十九大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为当前的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1]。一方面,对于高校来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思想的引导,进而推进思想政治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控好教育的方向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方向,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在当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的情况下,高校要积极地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和指导工作纳入到基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教学的思想觉悟和认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延伸教育方式和渠道,切实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做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阐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的有效举措进行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落后,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高校的教学重心都是以学生的技能掌握和知识掌握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与实力,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学,未能在学生需要的阶段给予学生及时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整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滞后,而且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宏观上的道德理论的教育和语言体系上的形式化表达,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长篇大论式的教育,或是针对教材的内容照搬复刻,缺乏教学的主体性。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学生的价值导向为出发点,从学生的个体思维向学生的整体思维发展,从简单的社会层面聚焦社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高校更应该在学生在校阶段为学生的道德素养打下基础,为其以后的职业就业的胜任力以及就业的竞争力提供积极的辅助,进而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自身的职业。但是,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开展得并不全面,对学生关于胜任力产生的问题与烦恼也未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心理上的关注,导致企业层面对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有要求的时候,学生大多产生负面的情绪或者排斥的心理[2]。

(二)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

现阶段,多数大学生都在面临着就业问题,各个高校也逐渐地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教学的动向,希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尽管部分高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认知,却在着力点上产生了偏差,仍然未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胜任力之间的融合与培养。高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并没有切实地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采取的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除此之外,简单的职业教育并不能解决大学生面对职业选择上的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也是缺乏科学以及合理的培养制度作为支撑。当前形势下,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最主要的一点是缺少思想政治的主导性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被严重地弱化,校方以及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现实主义的技能掌握,道德素养以及人生观念被忽视,也是导致学生职业胜任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培养中对于思想政治的缺失会促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面对职业时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个人切身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在就职或者寻找职业的时候产生违背道德和职业要求的情况,工作时也缺乏敬业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选择工作容易出现功利化或者倾向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针对大学生在毕业后可能要面对的问题,高校需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但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与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相脱离,没有做到积极的融合与有效的衔接[3]。

(三)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有效机制难以建立

对于部分高校大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职业的胜任力认知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而有些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又是较为片面的,这两方面直接导致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与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的割裂以及脱节,两者之间难以融合,更难以协调产生应有的效用。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比较单一,仅从思想方面着手,认为是学生大学阶段的必要课程之一,是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敷衍,其形式化的教学完全是照本宣科,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学,也没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忽视了学生的具体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看作是两个层次的教育,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将其作为关键的一点纳入到正式的课程教学指导中,使其逐渐被边缘化,无形中忽视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实上,高校还缺少专业指导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师,师资力量也有待提升和完善。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育人机制比较落后,受一些客观因素及现实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教学积极性不高,缺少教学的主动性,无法从根本上建立统一的育人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的有效举措

(一)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胜任力关系的认知

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其主要的环节和前提条件。而对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是其以后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和先决条件。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是其提升思想高度以及实现思想政治学科化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和作用。高校要全面实现两者之间的联系认知,实现两者目标之间的高度一致性[4]。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建立家国情怀和了解就业形势的方式之一,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让学生的个人发展意识和国家意识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而对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而言,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自觉性为目的,鼓励其形成积极的社会发展意识,进而为高校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鲜活素材。因此,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与职业胜任力的双重培养意识,提升其关注度,促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优势,成为学生以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促进思想政治与职业胜任力的有效结合,丰富教育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活动逐渐丰富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内在培养,而且要逐渐进行外在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四有”新人,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己任,对于思想政治的宽泛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当前,毕业生的价值定位以及自我认知都缺少客观性,呈现严重的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社会发展的浪潮,积极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与协同性为便利条件,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5]。

(三)强化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学生,促进融合培养

对大学生而言,首先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好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学校以及教师要做好及时的方向引导,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求校方以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核心和基本点,从多方位、多层次上审视自身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强化顶层设计,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融合得更加全面和合理化[6]。另外,对学生要有及时的引导,突出体现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实效性,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融合培养形成合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对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要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要不断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强调两者之间的衔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加强其思想道德的锤炼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

猜你喜欢

胜任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