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本科生求职心理素质提升研究

2021-11-23吴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判断力心理素质诈骗

文/吴烨

现阶段,大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民办高校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应运而生的是多种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如QQ、微信、抖音等,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灵活、合理地运用互联网,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理。

一、大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求职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职业信息类型各异,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

网络信息主要是根据互联网从供应方传递到需求方。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接收到现阶段的求职信息,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心仪的工作。然而,由于职业信息参差不齐,学生在求职时的判断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对大学生的求职具有误导作用。比如,在一些网页或者娱乐界面经常出现求职广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表面上看起来工资很高,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公司以后还是要从底层做起。同时,QQ、微信等社交群里也会出现诈骗信息,这些诈骗信息都是抓住一些学生不想努力就可以赚取钱财的心理,发出足不出户月入万元这类的虚假广告,影响学生寻找好工作的状态,使得学生对工作要求没有准确的判断力。

(二)网络社交使得大学生现实沟通障碍

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越来越少,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社交障碍,尽管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现实中却缺少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大学生求职。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大多看重学生的沟通能力,然而现阶段很多大学生虽然善于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解答一些有关生活或学习的问题,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心理交流障碍,惧怕与他人交流,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严重阻碍了求职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一些社交网站的出现也使得学生习惯性地面对屏幕进行交流,反而对现实交流充满排斥,从而造成学生在现实中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感到极度不舒适。

(三)网络的虚拟性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导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网上工作应运而生。各大网络平台也看准时机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将最开始的为了满足顾客的商品需求变成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收益链,让学生参与其中。然而,虽然这种经营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大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网络对学生的求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如微信商业的发展,这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发展行业,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兼职,然而在宣传中常常伴有一些虚假信息,比如虚假卖货朋友圈分享以及产品质量问题,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微商行业销路特别好,对微商行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正是网络虚拟性的受害者,他们对网络过度信任,忽略了网络主体的主观指导性[1]。

二、大网络环境下提升民办高校本科生求职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大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能力和判断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培养学生养成健康使用网络的好习惯。同时,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接收新闻的途径都是通过网络,所以能否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是现阶段教师必须注重的大问题。首先,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有查找和辨别求职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PPT,给学生分享求职信息的要素和招聘信息的特点,使学生更简单直观地了解求职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正确判断求职信息的真实性,加快求职信息掌握的进度。

例如,大学德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求职类型”课程时,为了防止学生会被各种不良信息诱惑,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通过课件介绍让学生了解求职相关信息,让学生完善应聘信息。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互联网招聘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不良视频有理智的判断。比如一些诈骗信息、诈骗电话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制作不良招聘信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一些虚假招聘信息有一个清楚的判断和认识,使得学生对于网络广告有冷静的判断力,不受网络信息诈骗,提高学生网络信息识别能力,使其不被网络中的诈骗信息所诱惑。同时,过度依赖网络技术会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表达障碍、心理素质不稳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2],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技术。

(二)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

大学生由于还没有步入社会,因此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工作的相关信息缺乏实战能力,无法对社会上的工作有一个认真的区分和筛选。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惑和迷茫。因此,大学德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高效吸取,并合理地运用相关信息[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招聘信息,让学生分别判断这几种信息招聘的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以及是否适合自己。

例如,在课堂网络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选择一些应聘信息选择让学生进行判断,让学生阅读几句长句,并对内容进行合理筛选,找出符合自己思想的有效信息。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两句话“某学校现招收各科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优先考虑,学生需双一流学校或省内重点示范院校毕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只有面试没有笔试,面试通过后直接带编制上岗”“本企业现招收两名管培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具体情况私议。”显而易见,以上两个问题处于完全不同的情况,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大学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不能只在乎工资的多少,要对自己未来适合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可以快速锁定自己想要求职的单位,筛除一些无用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判断力,使学生应聘时可以更高效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将自媒体和求职心理教育相结合

民办高校由于其学校性质,更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全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求职心理教育,防止一些诈骗机构有机可乘。所以,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正规的求职应聘视频,让学生了解求职的真实情况,积累求职经验。同时,求职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有挫败感,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认识和解决学生的求职心理问题。教师应注重自媒体和求职心理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道德水平[4]。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求职视频,获得更多求职相关信息,丰富自己的求职经验。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型电视广播、电子书等给学生传达现阶段的求职情况以及大学生就业情况,从而使教师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学生的各类求职心理问题,提高自媒体技术和求职心理素质的融合机制实施效率,如给学生提供近年来各种专业的就职率以及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结果,让学生对大学生求职现状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现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本科生已经不占绝对优势,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定期求职心理素质教育,从而满足大学生的求职需求,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保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优秀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求职信心,让大学生在求职时更能展现出自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道德素养。

三、结语

网络平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促进了现代“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学生更全面地获得求职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而且在网络上一些诈骗信息的出现容易混淆学生的判断力,使学生无法对自己有清楚的职位定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通过自媒体技术加强学生对求职相关信息的了解,使得学生在求职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进行积极、健康的就业。

猜你喜欢

判断力心理素质诈骗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关联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学习书法是培养判断力的有效途径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