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岗位需求下思政人才培养及发展路径分析

2021-11-23张春燕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模式思想

文/张春燕

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认知上的误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观念折射到高校内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也较低,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就业视角下的创新非常重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当前思政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观念较为陈旧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许多院校普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一半以上的教师为中老年教师,而这部分年龄结构中的教师队伍,不可避免地会在教学观念上落后一些。很多教师秉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当下的时代潮流相脱节,进而导致学生难以符合时代以及岗位的需求。常言道,理论是实践的引导者,高校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实践性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特点。在综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却发现,虽然教师也能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动态关系,但是在教学方式上依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限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

(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从2020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当前许多就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甚了解。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初、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师,而没有认识到其他单位诸如企事业单位或者党政机关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这种狭隘的就业认知也就导致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结合当前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甚至感到恐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范围。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虽然一些高校开始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培养,然而这种就业培养反而更加强调学习成绩和获奖证书,忽视了对专业技能和实习经验的考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上缺乏明确的定位。

(三)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纵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发现,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上将重点更多放在了对理论教学的构建上。整体教学规划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分配上出现了较大的倾斜,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过小,最终形成了“对理论教学过度重视,对实践教学过于忽视”的情况。而这种课程设置也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无法逐一对应,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的现象。以黑龙江省的调查为例,这类教学现状不仅出现在普通高校中,而且一些省部级的重点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这种问题存在。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性,导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缺乏落实[2]。

(四)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除上述问题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就业岗位需求下的教学改革,但实践教学的开展模式较为单一,例如有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开展课前十分钟的演讲,或者在专业学术类问题上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的初衷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观念输出能力,然而以个别课程的视角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流于形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更多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无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都较为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在学科技能上也没有得到锻炼,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提升。

二、就业岗位需求下思政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缔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教师秉持的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整体方向和教学任务的分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上和就业视角的融合,就必须先加强教师对就业观念的重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人才培养要为各省份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服务,各地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在办学定位上的特色为所在省份提供能够为区域性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宣讲工作

当前,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情况的一大问题是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导致这一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而学生往往出于各种客观原因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读,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对各项教学任务也缺乏认真落实的态度,最终学生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继而影响到就业情况。未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工作,首先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刚入学的新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社会上对该专业的刻板印象,在入学教育上要带领学生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详细的描述,给学生提供更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打下基础[3]。

(三)强化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在办学类型上逐渐区分为应用型高校和普通型高校,二者在办学理念上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还应根据各院校办学定位,确定其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针对未来计划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可以设置申论与公文写作的选修课,或者行政职业能力训练的必修课;针对未来计划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设置与教师职业道德有关或者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有关的选修课,通过加强对选修课这一板块的研究,强化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不可忽视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思维方面及时拓展和强化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学科教学,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同时也贯彻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四)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必须重视对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理论素养上的提升。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个就业大方向就是从事教师职业,高校在举办教师技能大赛时,可以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以班级为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以此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对学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由辅导员带头,定期以宿舍为一个小组进行一次教师基本功的展示,对表现优异的宿舍给予证书或其他有吸引力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坚持对基本功的练习。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对粉笔字的书写练习或者说课练习等,鼓励学生坚持在专业技能上的长期练习和巩固。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化培训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继而帮助学生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促使其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五)改革考核机制

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评价上更多以学生在测评中的成绩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往往会驱使学生在学习时将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背诵上,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也多以教师为主,学生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难以真正提升学科技能。因此,教师在专业考核机制上要加强创新,可以通过加入课程论文或者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来补充考察内容,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考核机制上更多为三七分,即百分之三十的课堂表现和百分之七十的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机制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率并没有多少帮助,因此改革考核机制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继而提高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三、结语

做好就业岗位需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缓解,而且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识到就业视角和教育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为打造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模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