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上下联动”机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21-11-22张二军许晓禹董思含殷福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4期
关键词:朋辈就业指导毕业生

文/张二军 许晓禹 董思含 殷福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40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叠加疫情的影响,就业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日渐突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更容易凸现[1]。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也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就业、保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2]。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结合“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压实院校领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班导师的就业责任,发挥学生朋辈榜样的带头引领作用,对疫情时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一)毕业生数量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加

企业效益不好对用工产生直接影响。受疫情影响,对应届生毕业生消化最大的中小企业遭受严重打击,部分中小企业在无法以较低成本融资的情况下,一般会首先采取缩减业务规模、暂停招聘、调岗调薪等措施以降低成本,谋求生存发展。疫情暴发对中国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明显冲击,直接导致就业岗位更加紧缺,有些中小微型企业因无法应对疫情危机而纷纷倒闭。尽管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减免房租、职工社保等一系列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的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的较多,企业人工成本普遍较高,在企业经营陷入困难的情况下,劳动报酬的支出对于中小企业的压力依然巨大。导致很多企业由于没办法维持新进人员的培养成本而不进行招聘。2020年3月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鼓励下,虽然各企业逐渐复工复产,但仍然无法达到疫情之前的岗位需求。由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企业岗位需求减少的情况下,造成了“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也必然增加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正常情况下,三、四月是各企业春招的高峰期,受疫情影响,招聘渠道和人才市场还没正常运作,很多毕业生不能返校,导致他们在求职时间上出现了空窗期。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避免人口大幅度流动和聚集,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封城、封村等防控措施,多地火车、高铁、高速、公共交通等都限制出入,甚至禁止机动车运行,跨区域求职人员困难重重,高校不允许企业招聘负责人进入校园进行招聘,使得校园招聘这个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严重受限。企业多会选择本地区求职者,而无法进行真正的人才选拔。在过去,企业招聘经常会运用校招、招聘网站广告、企业官网招聘频道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选拔模式。而现在为了防止人员聚集,许多人才市场还未开放,招聘会被大规模取消,多以网络招聘为主,而线上招聘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效果相对来说并不明显。

(二)出国留学暂缓,国内就业压力增加

每年出国留学成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而2020年受疫情影响,原定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只能暂时放弃留学事宜,转向国内就业市场,导致就业毕业生剧增。自1978年中国重新开放出国留学之后,出国留学人数节节攀升,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71万,中国成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国外的疫情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安全因素成为阻碍出国留学的一大因素。后疫情时期外国排华势力的抬头成为阻碍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另一因素。国外泛起的种族歧视伴随着疫情的发展而迅速蔓延,国外舆论对留学生负面影响加剧,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对尚未申请的学生来说,也导致国内毕业生重新考虑是否出国留学。

(三)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障碍

疫情作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群来说属于重大创伤事件,部分人群会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3]。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面对外出活动减少、与人交流减少、学习方式改变等,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抑郁等负面情绪。应聘机会的减少会导致原本积极想要就业的毕业生产生紧迫感,在就业目的不强时盲目投递简历;而原本消极就业的毕业生会产生畏缩心理,面对就业更加消极。

(四)学校线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受疫情影响,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一些高校纷纷开启了“云指导”“云就业”,而线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一是线上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目前只是通过微信群和QQ群发布有限企业招聘信息,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求;二是线上就业资源共享体系尚未建成,毕业生个人信息与企业招聘信息未实现有效匹配。

二、“上下联动”机制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

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第一责任人,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样要随之改变,疫情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革,实现线上线下双轨融合,充分发挥高校在毕业生职业发展中的教育指导作用。

1.多渠道、多岗位拓展就业

2020年12月2日,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部署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会议中提出“要多种方式开源拓岗,力促多元供给,拓展就业新空间,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参军入伍,扩大科研助理岗位招募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高校应加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国家基层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就业向国家基层延伸;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就业机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鼓励并积极发展校内创业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2.优化线下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传统线下就业指导存在形式单一、实效性不高的缺点,那么就要求高校在授课形式上大胆创新,一是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就业意向等有效结合,建立“一人一册”就业动态台账,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增加实践实训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比例,让学生“走出去”,提前感受就业氛围;三是开展就业创业个性咨询。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个性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心理素质测试、职业倾向测试、就业去向意愿、就业期望值变动、“一对一”谈话记录、就业进展情况等,开设日常就业咨询点或咨询电话,满足每一位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3.积极打造“互联网+就业”

线上就业相比于传统就业,具有覆盖面广、就业选择多、条件限制少等优点,但疫情防控折射出高校就业信息化短板。疫情下高校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优化线上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就业指导、管理的全过程,借鉴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企业运营的理念[4],积极打造“互联网+就业”模式。将毕业生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有效匹配,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一是完善信息化就业平台,包括毕业生生源信息、学业成绩、求职意向、能力水平、职业评估等个人信息;二是整合企业资源,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发展空间,职业晋升。建立双向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合作企业推送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利用共享中心实现信息的交互[5]。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上下联动”机制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构建结构完善的就业指导教师体系,既满足了后疫情时代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指导需要,又能够有效加强高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和二级学院等单位对学生就业的有效协调,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专业、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促使学生主动适应后疫情时期的就业模式。

1.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设置和培训一支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并将该群体放置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可以有效发挥专业就业指导教师对毕业生不可替代的专业作用。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广泛吸引校内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的老师竞聘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其次,加大对专职指导教师队伍的政策激励,吸引国内各行业中具备指导能力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增强该队伍的实践能力,促使高校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可以紧随社会的形式;再次,对岗位上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要开展有效培训,及时掌握最新就业政策和企业需求,熟悉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保证在岗教师具有较强的胜任力;最后,建立完备的岗位考核体系,避免绩效确定模糊行为,保证教师的绩效分配有章可依。再根据绩效考核排名引入末位淘汰机制,提高对教师工作热情的正确引导,保证工作群体的整体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水平高、业务精、有爱心的专职指导教师队伍。

2.信息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主动适应后疫情时期线下招聘会和宣讲会的规模和频次都在日益缩小,组织线上宣讲和面试的用人单位逐渐增多的变化。高校的负责就业部门应主动联合二级学院建立网络信息办公室,做好与用人企业的有效对接,依靠微信、抖音、网页等手段建立就业信息发布系统,及时掌握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行业人才需求动态[6]。同时,还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和国内优秀高校的先进经验,掌握信息手段的运营机制。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的信息管理队伍,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较新的工作理念。确保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好信息传递工作,成为用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直接的坚固桥梁。

3.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课教师处于高校教师中的核心层次,他们已经肩负着教学、科研和实习指导等重要任务,在学生群体中有较高认可度。因其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的熟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该群体的纳入具有积极意义。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引入就业指导知识点,这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对所学科目的岗位认知,又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得到了有效的就业指导。在提高传统课堂活跃度的同时,调动了学生职业规划的远景意愿,使其能更好地使用自己的社会角色。同时,高校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就业指导环节的教师出台奖励措施,激发专业教师群体主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热情。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自己接触的社会和企业资源,在校园内开设企业HR讲座、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和提供实习岗位等,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三)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作用促进就业

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积极健康向上的朋辈影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学生朋辈之间交流方式更易互相接受,互相影响。学生在职业规划、考研升学等方面更愿意与同龄人或者有经验的优秀学长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并且在这种建议下对自身发展方向产生危机意识,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就业动态,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1.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

朋辈互助工作体系的参加人员应经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包括选拔、培训和管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制定完整可持续执行的制度,确保朋辈互助工作的科学严谨,参加人员具备良好的品质和热情的对人态度,善于对求助者的信息把控和分析,这样才可以建立完整的咨询关系。同时,应加大教师群体对朋辈制度的监督和指导,使得互助群体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有效获得改进措施。通过对该群体科学有效的评估,建立奖惩制度和考评制度,阶段性组织召开工做经验分享会,鼓励互相学习先进经验,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

2.注重培养朋辈就业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时,肯定了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因此,高校应号召广大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寻找先进就业典型,如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通过橱窗展板,优秀校友册等方式对优秀就业典型人物进行宣传,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就业观念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抵消日益盛行的不良就业风气。

3.建立朋辈帮扶队伍

通过前期对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精准调研,形成不同方向的择业群体朋辈圈,通过对不同求职地域和意愿的分配,为每个群体配备一名在该方向成功就业的学长。同时,构建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组织朋辈帮扶队伍开展各类的职业训练营,使得该群体从招聘信息捕捉、简历材料准备和面试技巧分析等方面得到完整锻炼。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朋辈和群体的帮扶下,打破部分学生消极就业和就业主动性不强的壁垒。

三、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上的更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高校毕业生就业离不开学校、教师、全体同学的努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各高校应在党中央统一部署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精准施策、随机应变,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猜你喜欢

朋辈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