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写作指导好料也要好瓶装

2021-11-22

十几岁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事物材料文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时,缺乏材料,思维易凝滞,难以下笔。

千古文章意为高。光拥有丰富材料,运用不当,无法恰当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文章则会内容杂乱,思想肤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丰厚的材料积累是文章骨肉丰满的基础,恰如其分的材料运用是文章条分缕析的前提。

本期,我们跟着岳阳县第三中学的王德保老师厚积薄发,聚焦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一 积累材料,建立“三库”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有一个习惯:常备一个本子,随时记下一切在社会上观察、体验到的事情。这些记录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大量有用的材料。他称其为“手头的百科辞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材料积累。

材料不仅指“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都属于材料。材料积累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要建立“语汇库”。其次,要建立“素材库”。再次,要建立“思想库”。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教材、阅读、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材料运用的常见法宝

材料如人,多变可塑。一个材料往往会有多重内涵,多个不同的材料也能指向同一个主旨。材料浩如烟海,运用它们,我们需要层层择选,细细分类,建立材料与所表达目标的联系,为文章的主旨服务。

在具体操作上,可有多种搭配形式。

1.一材多用:让材料成为多面手

“愚公移山”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三岁小孩都能说出它的大致故事轮廓,将它作为材料放在文章中,似乎太普通了,不陌生化,也不高大上。

但是,毛泽东却在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对愚公移山精神进行阐释与升华——

不要因为失掉武汉、广州这些城市而哭泣,我们是长期战争,总归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孙子的孙子,日本帝国主义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

提示: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有人感觉抗战前景渺茫。于是,1938年底、1939年初,毛泽东前后在抗大第四、五期毕业典礼大会上讲起愚公的故事,指出只要具备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必定能取得抗战胜利。他将“愚公移山”的精神与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了起来,振奋人心。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提示:1945年,在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精神与挖掉中国头上的大山、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联系了起来。这段讲话,表达出了强烈的决心,在对胜利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带有誓师、明志的味道。

我历来坚信愚公移山,可以改造中国。

提示:1955年11月,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上指出: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大干几十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将“愚公移山”精神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联系了起来。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提示:1958年12月,毛泽东想到全世界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长期萦绕脑际的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涌上了心头。他仿陆游的《示儿》,作了这首以愚公之志求世界大同的绝句。

总析:从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的多次发挥,我们可以发现,“愚公移山”不再是简单的寓言故事,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符号,包含着坚定信心、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等基本内涵。

这也说明,一个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有多种精彩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材料的内涵,化为己用。

2.多材一用:为了同一个目标聚拢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毛相林是典型的人民公仆,他们的事迹各有特点,传遍了大江南北。什么点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有人的思考如下:

一位基层干部感慨:“你干什么,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干部精神状态如何,工作实绩怎样,是否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百姓谁不爱好官?”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走进云南施甸大亮山,杨善洲植下的树木留下片片绿荫;来到重庆巫山下庄村,毛相林带领乡亲从绝壁“天路”走上致富路。以“百姓口碑”为标尺,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蓄积奋发有为、造福于民的热劲儿,这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自觉。(肖潘潘《永远保持“一股子热劲儿”》)

提示:“是否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这个观点,并不高深,但配以四位干部的事迹,显得格外鲜活。

3.正反互用:颠覆常规,推陈出新

正反两面往往是相对、相互映衬的。一个材料往往能正着说,给人鼓励;也能反着说,给人警醒。

如: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奔波忙碌的社会,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也不能像李清照一样对花哀叹,更不能像李白一样任性而为。

提示:作者把我们心目中关于陶渊明、李清照、李白等的正面形象进行了颠覆。从中可以看到,反其道行之,将材料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思维创新。

又如:“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提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将圣人的苦难当作正面事例使用,自我勉励。毛泽东用反面的故事教育国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从中可知,只要运用得当,反材正用也可以达到目的。

4.旧材新用:旧瓶子也可以装新酒

新旧事物交替、演变自有其规律,新鲜、有用的材料并不会扎堆出现。如果能对古代耳熟能详的旧材另辟蹊径,进行新编、新用,往往能给人以新鲜之感,为作文增色。

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涉及了神话、传说、历史等,全取材于古代。

其中,《补天》取材于女娲炼石补天,《奔月》写后羿射日之后的英雄落寞,《理水》取材于大禹治水,《铸剑》写眉间尺复仇的故事,《起死》取材于庄子故事,《采薇》写伯夷、叔齐的故事,《出关》取材于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非攻》取材于墨子故事。

提示: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典型的旧材新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将古今联系起来,做到古为今用。

三 勾连材料与主旨的意义

知理容易下笔难。许多人在运用材料时,往往会出现材料堆砌、材料偏离的常见问题。这主要是没有理清材料与写作主体目标的内在联系,或只陈述材料,却不知评析材料、表达观点。

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让材料变得有意义。

1.意义分析法:将观点摆上明面

摆出事实论据后,运用精练的语言对事物的社会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价,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

它常常能由小见大,通过对事物进行高度评价,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社会价值。常用词有:“我相信……”“谁……”“因而……”“只要……就……”“只有……才……”“当……” 等。

如:杨绛先生是一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悯之心而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与杨绛先生一样的善良。

2.因果分析法:用规律证明观点

抓住陈述的事实,并据此推出形成结果的原因。

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如:为什么孟母居于墓旁,孟子每天只会学哭丧?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很自然的现象。

3.假设分析法:在对比中论证形成条件

运用假设推理,对列举的材料进行分析。

一是要完整地引述论据,二是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三是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比较中,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国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落得爬回燕国的下场。倘使燕国寿陵的少年在学步之时,能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地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会爬回燕国了。

4.正反对比法:正反交替,立场自明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

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成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5.辩证分析法:多个角度看问题

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如:优势与劣势,现象与本质,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偶然性(机遇),看到发展又要预测发展中的问题……

能从以上方面选取一个或两个角度来分析事物,就会让文章有深度、有内涵。

如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一些人好发牢骚。他们说这是嫉恶如仇,看不惯不良现象,是与不正之风作斗争。还有一些人劝这些同志别发牢骚,他们说这无济于事,只会增长骄傲自满的情绪。

提示:对这则材料就要一分为二,周密地作出分析:一些同志发牢骚的方式不对,但主观愿望还是好的;另一些同志态度消极,是不可取的。

四 材料运用小贴士

除了上述材料运用的形式与方法外,运用材料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事项:

1.简约

材料的任务是证明论点,让读者接受文章表达的观点,因此,运用材料时要做到叙事简明扼要,概括精练,“唯陈言赘语之务去”。

2.典型

材料一要真实,贴近生活;二要恰当,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事例,果断舍弃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事例;三要新颖,事例要富有个性和新鲜感,使文章充满活力。

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列举的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文天祥、民主战士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骨气”的中国人;从三个人的地位看,有平民,有高官,也有民主战士;从三个人所处的环境看,有在“贫穷”面前的骨气,有在“富贵”面前的骨气,有在“恶势力”面前的骨气。

总之,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大量地拥有并占用素材,才能融会贯通,并迁移创新,从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冲破“小我”的围城,开眼看世界。

但素材丰富,不一定就是成功之作,在写作中把素材运用得准确恰当、得心应手,才能为议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进行素材储备的同时,合理、恰当运用材料,我们在写作时就会游刃有余,发挥出色。

猜你喜欢

事物材料文章
另一种事物(组诗)
可爱的小瓢虫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单独中的洞见
材料
摇摇鹅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赠送折纸材料
春天来啦(2则)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