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智慧医疗发展趋势研究

2021-11-22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养公共卫生智慧

(国家信息中心,北京 100045)

1 当前形势

1.1 诊疗理念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引导人民转变诊疗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强调三项重点内容:一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二是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三是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

1.2 技术融合发展日臻成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疗技术等融合发展日臻成熟:一是大数据基础技术成熟,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等各个环节均有成熟应用,能够满足医疗行业对数据清洗、分析处理的高精度、大容量要求,产生了引导疾病诊疗和预后预测从“通用型”向“个体化”“精准化”发展的“精准医疗”。二是新一代移动通信5G技术,具有高网速、大带宽、低时延等特点,推进5G智慧医疗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医疗健康应用场景升级的重要抓手,远程会诊、移动医护以及多种新型无线医疗场景的应用发展,将提升医疗健康资源整体效能。三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已成为潮流,生物3D打印、医疗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不断涌现,促进了智慧医疗应用模式的创新发展,推动全球智慧医疗市场高速发展。四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越发丰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可以提高医疗诊断准确率与效率;提高患者自诊比例,降低患者对医生的需求量;辅助医生进行病变检测,实现疾病早期筛查。

1.3 全球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60%,预计2019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产业规模达4 000亿美元。据中国社科院统计,2015年,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达16.8%,法国为11.5%,德国为11.1%,英国为9.8%,中国现阶段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从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将达28.5万亿元~29.1万亿元,占GDP13%,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2 面临挑战

(1)城市医疗资源整体供应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公众不断增强的卫生健康需求。随着城市中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健康医疗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供更加多样、精准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

(2)城市医疗数据缺乏整合,智慧医疗发展的数据根基较为薄弱。近年来健康医疗行业数据呈爆增势头,数据海量化、非结构化,获取方式多样化等特征加速凸显,传统数据应用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难以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是正是建立在数据模型、算法及信息技术、医疗技术、生物技术融合基础之上的,但“信息孤岛”“供需失配”、数据管理与利用低效等问题给城市智慧医疗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3 发展方向

3.1 强化智慧健康医疗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城市各级医疗机构网络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医疗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全民健康医疗信息数据库,为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2 推进网络互联互通

推进城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网络整合和联通,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为信资源共享奠定网络基础。

3.3 完善健康医疗数据库

完善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基础的健康医疗基础资源库,实现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健康医疗专题数据库,为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4 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打造智慧医院,提供医疗全流程信息化应用服务,借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门诊、病房、医技等智慧医疗服务;建设互联网医院、智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电子病历等数据采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跨机构信息共享,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服务水平。

3.4.1 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健康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4.2 拓展健康卡应用

推进城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以居民健康卡为载体的集成协同应用,实现线上线下“一卡通用”,提供健康管理、约医挂号、医保报销等便捷服务,并逐步拓展应用领域,推动脱卡就医,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医疗服务。

3.4.3 建设“互联网+健康医疗”

推进城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在线支付、健康管理、随访跟踪等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同时,加强对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促进服务规范、有序开展。

3.4.4 推进分级诊疗信息化

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以二级以上医院牵头的医联体远程医疗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医疗资源配置[1]。

4 深化推进医疗大数据

推进行业治理、精准医疗、公共卫生等大数据应用,为医疗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提升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水平[2]。

4.1 发展行业治理大数据

健全对医疗、药品、耗材等收入构成及变化趋势的监测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医务人员监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实现卫生健康运行态势展现,为健康医疗事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2 发展精准医疗大数据

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诊疗技术融合发展,推动医学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医疗机构数据资源库等,提供诊疗全流程各环节精准医疗服务,实现健康监测、疾病预防、临床诊断、住院治疗等智能化,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患者体验。

4.3 发展公共卫生大数据

开展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相关业务平台,加强居民健康等重要数据统计和预测评价,提升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

5 推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

鼓励城市推进智能医疗设备、技术融合、医养健康等产业发展,激发新动能,打造新业态,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3]。

5.1 智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

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制造产业,培育和壮大智能医药和医疗设备服务供应商,提升医药和医疗设备生产智能化水平。

5.2 技术融合产业发展

促进信息技术、生物医疗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在医疗、医药、医保、医院四大环节创新应用,发展基因检测、远程医疗等智慧健康医疗服务新业态。支持跨界融合企业发展,实现临床科研、公共卫生、便民惠民等智慧健康医疗行业全覆盖。

5.3 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鼓励城市推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医养服务平台,打造物联化、智能化健康服务,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带动智慧医养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逐步形成“防、医、养、康、护”一体化智慧医养健康产业。

猜你喜欢

医养公共卫生智慧
医养当兴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