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组织兴起的历史寻绎

2021-11-22徐晓东张长念宋梦涵

武术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社团组织社团武术

徐晓东 张长念 宋梦涵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2.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借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泱泱大国在西方科技产物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随着国门的洞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汹涌而来,侵蚀、冲刷、撞击、溃决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堤岸。其速度之忽、力量之烈、势头之猛、影响之巨,在中华文化外交史上,都是空前的。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西方体育借以“时代东风”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中国武术正遭受着强有力的冲击。北京作为首都,其政治、文化、军事重任是任何一所城市不可比拟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途,北京武林同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毅然决然的创立了北京四民武术社、北京武术体育会、国强武术研究社等20余家武术会社为国人提供强身健体、抒发保国强种情怀的场所。

1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的兴起

1.1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原本歌舞升平的中国被西方列强以血与火的形式所打破,中华民族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民族危机,北京迅速被卷入急剧动荡的变革时期。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更使得中国人民觉醒到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力的薄弱。面对西方列强的肆意凌辱,觊觎我国的不法之徒开始对我泱泱大国进行凶残的侵略和蹂躏。如此危急关头,清政府却选择了卖国求荣、鱼肉百姓之策。许多仁人志士意识到如果再继续懦弱下去,亡国灭种的悲剧将要来临。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有识之士、先进思想、青年的聚集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是任何一所城市都无可比拟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内武术界所倡导“国粹体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提倡体魄”“强种保国”“体育救国”的思想。[1]中国武术发挥出了其独占的特色,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武术社团的兴起,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人民请求进步,社会请求鼎新,武术界的强人也纷纭构造武术社团。在深陷民族危机的清末社会,英勇地进行侵略斗争、挽救社会等战斗,以武术来保卫国家利益,成为清末民间武术的主流。

1.2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兴起的原因

1.2.1 北京武术社团兴起的组织力量

中国武术虽已有数千年的成长汗青,但直到宋代才涌现出社会组织。两宋时期,战役接蹱而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地痛苦。为了抵御外侵,社会自发组织起大量的武术团体,这些组织称为“社”,如相扑社、圆社、角力社等等。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已丧失领土主权,虽战争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其理念如“合群救国”“尚武救国”等与国家命运共进退。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在国家面临危难关头顶起了国人的脊梁。我们似乎已经意识到泱泱大国面临如此境遇其关键在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带着对政府无能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是多么的必要,多么让人息怒。为挽救民族危机,爱国人士纷纷联合社会各界精英成立众多武术团体组织,积聚了武术团体组织的强大核心力量。镖局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北京武术团体组织的发展奠基了深厚基础。民国时期,许多镖局纷纷关门改行,有的镖师回籍隐居,有的镖师则以讲课教徒为主。[2]北京民间武术的发展主要由镖师职业的变化所驱动,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群众组织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成长很是敏捷,已经占据中国社会团体组织的半壁江山。[3]

1.2.2 开明的文化政策先期营造北京武术社团兴起的政治环境

清末民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生了空前剧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日发布《变法自强谕》,文称“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直所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生民之转机”[4],就此拉开“新政”序幕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上皆有除旧布新之举,其中1908年3月1日,宪政编查馆大臣上奏的《结社集会律》颁布施行,可谓新政文化政策的重大革新,奏折道:“结社集会种类甚多,除秘密结社,潜谋不法者应行严禁外”。[5]由于清末“新政”开明的文化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潮流,辛亥革命后,民国新政府延续了清末“新政”期间有关民间结社集会的宽松政策。1912年3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6],并载入宪法,此时在“国愈进步,人民群治之力越强,而结社集会之风亦因之日盛”[7]的世风吹袭下,众多武术团体组织应运而生,面向社会公开传授传统武术。[7]明末清初是武术兴起之时,出现了各种派系和不同风格的拳种。自明代以来,已经起建立了完整的武术体系。但是到了清代,严禁在民间练武。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为了顺应当时的社会,民间开始出现了秘密的“社”“馆”,武术在这些隐蔽的“社”“馆”中得到了立足之地。“社”“馆”把习武活动作为重要形式是因为政治的需要。这些组织不仅保护还掩盖了习武活动,使武术在社区内部进行交流,传授和发展。

2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的发展及作用

2.1 清末以前发展及作用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以自强不息之势立足于中华大地之上。它源于人们的生产时间、军事战役和社会活动。武术最早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自然而然的掌握了一些自卫与技击技巧。清朝时期武术的呈现与民间隐蔽宗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秘密宗教结社大多是因为民族矛盾而产生,于是就出现了教门所组织的拳会和刀社。在清代凡是结社必习拳棒,这是清朝封建社会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武术实践和宗教协会的实践推动了武术在群众中的杰出传播,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2.2 清末民初时期发展及作用

清朝统治期间,统治者担心武术强盛后,人民不再受到政府的束缚,对此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术的控制,明确规定禁止少林僧侣进军习练和教授武术。由于当时的政策宰制,官宦世家认为学习武术是一件低质量之事,只有考中科举才光宗耀祖之事,习武就变为庸俗与野蛮的代名词。与此同时,穷苦百姓师徒通过习练武术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但面对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解除“废武举”,试图“西法练兵”,提倡人们要习武强身健体,杰出的武术名家纷纷开始开馆教徒。清末民初的武术社团组织正是由知识渊博、思想先进的志士所成立的,在传播武术的同时,潜心研究西方体育理论,开拓武术今后的发展领域。四民武术研究社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武术团体组织,成立于1990年,秉承除恶扬善的宗旨,多年以来为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四民武术社为后来武术社团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是北京民间武术一支活跃的武术社团。

3 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的历史贡献

3.1 向新式武术社团的转变

近代以来,随着枪炮的投入,武术从军事战争和民间自卫中逐渐逝去,国人放弃了其攻防技击的特性而不谈论它,社会也因此更加衰败。在此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不进则退”,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必须重拾武术,以求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中国武术的发展速度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迅速的膨胀起来,主要体现在其武术社团组织的繁荣、众多武术套路的创编、以及武术进入学校成为必修课。北京武术社团组织以爱国主义理念为指引,依托于国家方针政策,试图努力完善民生薄弱的体制和民生面貌来挽救中国的未来。“国强人先强”,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员凝聚力和战斗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体育社团组织制度的感染下,北京武术社团组织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其已超越了旧时代的那种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民间武术社团结社习练模式,为近代武术发展提供了新的风尚。

3.2 对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近代西方体育接踵而至,中国人逐渐意识到思维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人们也在慢慢的转变观念,认为“体操实非西法,乃我中古习舞之遗意,而教子弟以礼让之大本也”“古人六艺之教,射、御居二,已开体操、拳勇之先声。体操以植其基,拳法以神其用,理本一贯”。学校武术能够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武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当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及传统文化不断式微的形势下,推进武术进校园具有双重的价值和意义。[8]学校武术课的开展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身体练好,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的习练来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懂得君子以自强不息,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此外,练习武术还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更能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并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面对苦难、勇于克服苦难的信念。不仅满足了学生运动兴趣和需求,还促进了青少年学生身心素质均衡发展。从武术自身文化发展来看,武术教育的价值从最初实用技术转变为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锻炼手段,其不仅推动了武术文化得到进一步继承和推广,还对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学者曾指出:“农耕内陆型文明和封建专制造成了中国民族文弱的特点”,鸦片战争后,全国上下呈现一种萧条和萎靡的状态、这让举国上下的所有人感到惶恐不安和羞耻,他们在科学技术和体制上迷失了方向,但在精神上更迷失了方向。国难当道,一个民族的核心尤为重要,“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祖国正是缺乏了诸如别国那样一种有血性和战斗力的核心精神来支撑。因此,把武术引进学校,其目的在于锻炼了国人体质的同时,提高国人对武术的正确认知,感受到其真正的价值。“从小抓起、从根抓起”,让中国的武术根深蒂固的建立在人们心中,进而达到弘扬我们民族精神的目的。“武术在传统社会成为中国培养‘文武双全,乃文及乃武’人才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在近代中国成为‘强国强种’的基础、‘尚武精神’教育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9]

3.3 开放式传承对武术社会化的促进

清末民初武术的社会化发展一方面是由于深受西方文化及西方体育的理念、指导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武术自身为寻绎发展、顺应适时而进行的转型,继而使清末民初的武术更具有深度、广延和包容性。[10]其社会化发展抛却了以往武术闭门造车、单一和独断专行的行为,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北京武术家,为竭力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倡导国家技术、增加德行、强身健体等为中心,突破了其以往的封闭或者内部传承的状况,集思广益,把每一个在武术造诣上精进、规范的各各拳种整合起来,向全国各地广招外界人员,采用集体式授课方式,让北京武技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北京武术社团的领域化和多样化。

3.4 对民众精神的激发

面对民族危机,许多见识远见,有魄力、有胆识的人开始探索兴国安邦之路,便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维新救国,它把西方先进的制度、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运用到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实践中来。国人对武术的忽视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国家的盛衰,并从侧面唤醒全民族“尚武”的意识和爱国情感,如“强国强种”的口号在清末民初被广泛流传。天下虽大,匹夫有责。清末民初,许多能人志士纷纷组织成立武术社、所,主要是为了民众体格与精神心灵的培养,将武术精神盛传中华大地,来促进国家强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此行列,严复等人倍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积极进行推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唤醒人们对尚武精神的更深认知,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感受到肩负中华兴旺的重大责任树立了时代风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石是容载万物、刚毅坚卓。

3.5 对推动开展武术理论研究的影响

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武术类的著作,这些武术论著或是借易理阐发拳械理论,或是整理传统拳械,或是依考证追究武术源流,或参考西学普及拳术运动。[10]北京武术社团为各个门派之间能有一个好的相互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极大的促进了对武术理论倍感兴趣的人做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武术著作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既要依靠文字又不能执着于文字和只善武,不懂文的弊端,做到张弛有度、灵活运用。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为当代中国武术理论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清末民初时期的武术社团作为北京最早出现的社团,对其他武术社团具有带领和引导作用。北京最早成立的四民武术社团,其已有百年的传承历史,说它持之以恒也不为过,它能够延续如此之久,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它最初坚持的理念和与时俱进。民国时期的北京武术社团组织还有北京体育研究社、北京健民国术传习社等多个民间武术组织。这些组织的创立极大的推动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推动了武术各门派的融汇,为当代武术社团树立了榜样,促进了武术体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认同。本研究基于对清末民初北京武术社团组织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兴起的原因对这一特殊时期武术社团的文化建设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归纳、演绎和分析,从而揭示清末民初武术社团文化的本质内涵,冀希于为北京的武术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社团武术
缤纷社团
中华武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武术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群体决策中隐性社团组织的识别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