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武德内涵与认同

2021-11-22耿海潮

武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武者社会公德武德

耿海潮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武术教育系, 河南 登封 452470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这是党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对全体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习武之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习武人,更应该争相响应,率先垂范。可是,事与愿违,近两年社会上却出现了“江湖约架”,诋毁传统武术的闹剧,让人感到心寒和震惊;一些人习武不习德、重术不重道,自吹自擂、自封大师,追名逐利,毫无底线,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这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武术界,但这种闹剧,还是让武术界无端中枪,遭受抹黑和伤害,这既与武术界一直倡导的武德相违背,也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既反映了当前武德教育的缺位和迫切,也反映了部分人对武德的无知和亵渎。

2 武德的内涵

“文以礼彰,武以德显”。武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之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武德”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其中说:“武有七德”,这是“武德”的渊源。《孙子·吴起列传》:“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焉” 。[2]此论断将“德”与“道”比肩同高,可见,武德是习武之人终生追求的一种“道”。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3]武德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它从内心控制着习武者而不违法乱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4]中国武术各拳种流派为了荣门耀派,繁衍发展,均制定了服务自身的门规戒条。少林拳对僧徒的要求尤其严格,如《武术汇宗》中的少林“十二规条”“十不许”等。[5]陈氏太极拳很早就有“门尊十二严”和“戒章十二禁” 。[6]内家拳早在明代就定有“五不传”的规定。深度解读各派门规,他们的思想品质均与中华儒、墨、道、佛文化思想息息相关。无不体现出尊师重道、孝悌为先、保国安民、救世济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严格的武德条规成了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繁荣的基石,立身处世的根本。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武德的关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居统帅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又是做人的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吸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既包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武德,源于武术实践,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综合了儒、墨、道、法、佛各家哲学理论和道德实践活动,不但是习武之人遵守,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公德。它吸收儒家的仁、义、礼、信;墨家的德义、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知足、谦让;法家的崇文抑武、防武犯禁;佛家的戒、定、慧。这些精华因子最终形成了以忠心报国、尊师重道、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崇德尚和为基本纲目的中华武德,她时刻释放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彰显着修身强身的育人道统。[7]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武德有着关联和共性,但又有所差异。二者都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守的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力量倡导推广,并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涉及全体国民;武德根植于民间,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门规戒条执行并潜移默化于心,针对所有习武之人。

4 对武德认同的阐释

4.1 传统文化中对武德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事和物的肯定性认知,是凝聚本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其核心是对本民族价值的认同。[8]“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武术界最基本的武德认同、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它是连接习武人心灵的精神纽带。在武德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9]它为武德的形成提供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以仁、义、礼、信、勇为代表的价值观,成为习武之人恪守的道德规范。在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武术界的仁人志士敢于担当、挺身而出,所表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武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武德的形成是不可替代的。墨家思想为武德的形成注入了“义”的成分,它主张德义服天下,兼爱消祸乱,习武是为了健身防身,而非炫耀武技;习武是为了不时之需,而非逞强斗狠。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以大攻小,以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正义战争,却主张积极防御,亲力亲为、视死如归、死不旋踵。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武德中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文化道统。这种不求闻达、舍己为人、义薄云天的高尚品格,历来被习武者奉为参照的标杆和学习的楷模。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在《韩非子·五蠢》书中指出“五蠢”是:儒家学者、纵横家、游侠刺客、逃避兵役者和商工之民。[10]韩非子把“侠”列为五蠢之一,并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针对当时游侠危害社会的法制,而向统治者提出的个人政见,却成了武术被人攻击、饱受诟病的口实,“以武犯禁”成了一种政治忌讳,造成当权者谈武色变、防武谨武。鉴于此,各门各派也制定了严格的门规戒律,以防歹人坏门风,引火烧身、祸及师门。而习武者慑于法律和门规,也不敢以身试法。

道家强调师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尊道贵德。道为本原,德为道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武术大家们正是循此理,产生出刚柔、虚实、进退、跳腾挪闪的技击理念。追求天人合一,造就了和谐发展、崇道尚德、以和为贵的处世信条。“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术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是佛门把习武和修德融为一体的代表,禅武合一是它的终极追求,爱国主义是它的信念核心。少林武术吸收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实践佛家“普度众生、舍生取义”的修身信条。在实践中注重禅武结合、门规戒律,强调习武要“仁爱、宽厚、谦让”。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为五戒,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戒律在习武者身上表现为武德,这种戒律是少林习武戒约的准则,亦是少林武术之武德。[11]正是这种内外兼修、德武合一的禅武理念,才使少林武术千古流传、英名远播,成为武术界的一方圣土。

中华武德在演进和形成过程中,一直深受儒、墨、法、道、佛思想的浸润和滋养,形成了以忠心报国、见义勇为、尊师重道、舍生取义为特征的武德文化,并得到的武术界的认同和推崇,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才形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恪守的武德。中华武德是传统哲学和道德观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正是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武德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亘古常青。

4.2 武德是社会公德的认同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共同构成了道德的三大领域,它在维护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社会公德,不管习武或不习武,它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它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违背社会公德虽不犯法,但却要受到媒体舆论的谴责和讨伐。武德是什么呢?如果非要界定,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或说它是一种“社会公德”。[13]武德,既然它是一种社会公德,一种行为准则,作为习武者就应该去遵循。

武德既然属于社会公德,它当然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武德有不同的内涵、标准和价值取向。对于作为“武魂”的武德,要紧跟时代、去糟存精、内涵创新,方能永葆活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广大习武人的遵守。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义气以武犯禁,不惜以身试法的行为,在当今法制社会是荒诞可笑的。法制社会,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江湖约架,背后私斗,既违背社会公德,更是触犯法律;至于那些为满足个人私欲,颠倒黑白、欺师灭祖、肆意践踏传统武术的人,只怕会落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武德是社会公德,必须要有所扬弃和取舍,要融入时代元素,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这是武德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新时期的武德,其功能不仅要陶冶习武之人的情操,还要服务于“中国梦”。当今的武德要具备新的时代内涵,其内容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之德,更是习武之人必须遵循的社会公德。只有具备这样的认同,方显英雄本色、人间正道。

5 武德认同的措施

5.1 加强管理,制定规章

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弘扬社会正气,创造和谐融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大好局面。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各级武术协会、教育部门应携手制定有关武德的规章制度,对违背武德现象加强管控、引导舆论、强化习武之人对武德的认同;对肆意诋毁传统武术,违背武德的行为要进行劝诫、甚至责罚;对“江湖约架”、违规私斗,应依法办事,绝不姑息;对自立门派,自封“宗师”,以至于大师满天飞的混乱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评价体系,使民间武术传承人的称谓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各级武管部门命名“大师”等称号提供参考依据。只有管理规范、标准统一、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才能让一些“伪大师”自现原形,无处遁身;让一些招摇撞骗的“假把式”大白于光天化日之下。去假存真、去虚存实,最终形成依规管武、以德倡武的良好局面。

5.2 崇武尚礼,尊师重道

“欲先习艺先习礼”,礼仪是武德的内核。武术礼仪规定了在武术修炼过程中,习武人所应遵循的规范与准则。武德中礼的施行,提升了传统武术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有助于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14]武德的形成,必须要依靠行为规范来约束,这种行为规范即“习武之礼”。它能抑制野蛮的攻杀,培养习武人的伦理观念,对武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时至今日,除了抱拳礼之外,并无其他武礼,在习武者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也未制定详细的礼仪规范,对习武者进行教化和约束。其结果,号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武礼仅剩下抱拳礼,反而不如韩、日等国家在习武礼节方面规范完善。韩日的成功做法,可给我们以借鉴。如基本礼仪;训练中的礼节;训练后的礼节;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如交谈、用餐、拜访他人时,都要遵循习武之礼。只有将礼仪贯穿始终并躬身力行,才能养成尊师重道、克己礼让、正直宽厚的君子之风。[15]师爱徒,徒尊师,师徒之间互敬互爱、亲如父子;兄帮弟,弟敬兄,同门之间坦诚相待、共同进步。对外切磋交流时,要点到为止,不炫耀武力、不以技压人,要处处表现出谦虚、礼让、友善的高贵品质。武德,既是习武者道德修养和情操的展示,又是中国武术受世人敬仰的根本所在。

5.3 学校实施,重在落实

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将武德内容纳入考核的范畴,这是强化武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拳术、器械、套路和武术理论礼仪等文化层面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16]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文武兼修、德术并重的传授模式,习练者才能把对套路、器械的理解体验,内化为高尚的品德和人性的魅力。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武术的功能早被健身和娱乐所取代,技击弱化,魅力淡化,武德教育更是不见踪迹,蛛丝难觅。当前,很多高校开展了武术选修课,学校管理者和教学人员注重表演,把武术套路的教学放在首位,对动作的高、难、美、新过分追求。但对传统武术的历史演变却知之甚少,每个招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似懂非懂,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当然无从谈起。这就造成了目前的教学窘境:术与道脱离,重术不重德。这不利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相背离。“崇武更尚德,重术更重道”,应该成为当今的时代主流,对学生的武德教育也不要变成一种口号型的呼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设置武德课程、强化武德教育,营造武德氛围,提升武术教师的道德修养,并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把武德教学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武者社会公德武德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飞檐走壁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