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旅融合的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探析

2021-11-22

当代旅游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潭实验区文化遗产

林 倩

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文化服务中心,福建平潭 350400

引言

平潭地扼台湾海峡要冲,岚台两地有着密切而悠久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加快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平潭开放开发建设的时代新命题。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搭上这“千年一遇”的发展良机,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厚植文化底蕴擦亮“金字招牌”。

一 平潭地理区位背景

平潭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台湾海峡西侧,陆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830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一、全国第五大岛,也是祖国大陆近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全岛常住人口46万人。2009年7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平潭片区挂牌成立;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此,平潭具有了独特的“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三区叠加优势[1]。撤县立区十年间,平潭发挥近海对台、生态资源和政策洼地等优势,大胆闯、大胆试,努力探索、先行先试,实现从后发展到改革前沿,从海防前线到两岸融合试验田,从边陲海岛到国际旅游岛的华丽转身。

二 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概述

纵观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总体上可分为改革开放初期、撤县设区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面对转型期中国现代化与传统的激烈碰撞,由民间文化界有识之士发起,全国自上而下掀起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启动《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大型调查采录工作。平潭县于1987年组建平潭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深入城乡采风、普查、编纂,历时三年形成平潭民间三集成(含故事、歌谣、谚语)系列丛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对平潭民间文化进行深入普查,动员力度大、工作扎实、成果丰富、意义深远。2009年,根据福建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平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开展历时半年的田野调查,全县普查共收获12条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17项民间音乐2项,民间舞蹈2项,戏曲1项,民间杂技4项、民间美术2项、人生礼仪3项、岁时节令11项、民间信仰2项、民间信仰5项、游艺与传统体育竞技10项。囿于专业基础薄弱、专业人员缺乏、普查设备缺乏、普查工作时间仓促、难度大等主客观原因,当年普查工作较为依赖1990年平潭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丛书成果。近十年来,平潭从县级市转变为地级市中的“实验区”,被赋予“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发展定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情况较为突出,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一,在落实资金、动员工作等配套方面的力度不足,全区开展“非遗”工作较为滞后,远远落后于省内各地级市。截至2020年末,平潭仅有平潭台湾国术损伤整复、平潭释德悟传统中药外敷疗法、平潭米糊药、岚台传统灯笼、平潭词明戏、平潭海柳雕传统技艺等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潭藤牌操、平潭贝雕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体上看,实验区“非遗”门类不全,总量少,与区发展定位不匹配;从入选代表性项目上看,个别项目明显存在评选机制和程序规范性不够,浑水摸鱼“上牌”,而那些真正应抢救和保护的“非遗”项目却因疏于挖掘、专业意识不强,难以认定,流落民间。

三 从战略发展高度看平潭非遗保护事业

古有“礼失求诸于野”之说,平潭拥有七千年海岛文明,遗留了不少中原和闽越族古文明。其中,较有文化代表性和亟需培育挖掘的有以下几类。

(一)民间文学类

如平潭民歌,其在清末民初时一度十分活跃,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活动场合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赛诗会”,民歌种类丰富,涵盖渔耕劳动艰辛和收获喜悦的劳动歌;反映阶级不平等的时政歌;哭诉悲欢离合的爱情歌;劝世喻言和表达喜怒哀乐的生活歌;礼俗压胜的功能性仪式歌等等。尤其是平潭渔歌,其独具特色的“盘诗调”,真实反映了渔民生产劳动的苦与乐,富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2]。而今,形式多样的现代娱乐活动挤压平潭民歌的生存土壤,平潭民歌吟唱习俗不复从前。

(二)岁时民俗类

如苏澳镇民主村的元宵放“凌空天灯”(俗称:玉屿坠灯)习俗,是当地独有的延续三百多年元宵节庆活动。天灯以竹片、铁丝和厚纸板糊成巨幅方形“风筝”骨架,尾部串联手工扎制的橄榄形灯笼,最后以多人之力放飞高空,绕境平安祈福新春。相比省内外普遍的元宵板凳龙和地面游灯习俗,苏澳“凌空天灯”习俗在省内乃至国内均属难得一见,该习俗目前属于极度濒危状态,村里仅剩1人艰难维持和传承技艺,“凌空天灯”扎制手艺和文化习俗双双面临失传困境。再如敖东镇中秋“烧瓦塔”习俗始于元代,已在向阳、任厝、苍海等村落流传六百多年。“瓦塔”以瓦片或红砖、黄泥垒砌成多孔圆塔,众人拾柴火烧之,各自然村间竞赛“烧塔子”祈福丰收。目前,“凌空天灯”“烧瓦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在岛内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传统戏剧类

如平潭词明戏,为明清高腔傀儡戏的珍贵遗存,系属濒临失传的明代南戏弋阳腔中的四平戏。平潭词明傀儡戏的操纵杆与各地傀儡戏的“勾牌”与众不同,当地艺人称为“架头”,与宋代李嵩的《骷髅悬丝幻戏图》的表演架头如出一辙[3]。更为巧合的是,词明戏傀儡戏中也保留着悬丝吊傀儡木偶,深入考究渊源将是中国传统戏曲史上的重大研究发现。作为福建戏剧文化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4], 2007年平潭词明戏已列入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近十余年来对词明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多停留在乡村惠民演出等“保戏团生计”层面,词明戏抢救振兴工程因地方专业人才缺乏、财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一再滞后。而词明戏在平潭历经三次大起大落,林家词明戏班第六代传人开始,平潭词明戏艺人陆续转行转业[5],目前戏团人员不足10人,主要传承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推动词明戏抢救振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涉台民俗文化类

重要涉台文保单位五福庙的城隍信仰见证两岸两百多年官民互动和“戍台换班”“一庙两城隍”的民间友好往来历史[6],是新时期开拓两岸文化信仰交流的重要载体,其背后承载的岚台两地海防文化、民乐鼓吹文化鲜有人关注和系统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阵地,因台而设,因台而“特”,其中“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目标是实验区创立的初心和使命。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平潭要成功打造国际旅游岛品牌形象,就要从当地的“土文化”中找寻灵感,深挖群众集体共性中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寻找更多激发共鸣的载体和热点,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和手段,放大文化共鸣“磁力场”,不断积蓄“软实力”,为发展增添“硬支撑”。

四 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鉴于平潭本土文化发展相对薄弱,当前又处于开放开发、大拆大建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首要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当前平潭建设和发展定位,同时借鉴其他先进城市工作经验,做到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弘扬相结合。

(一)补短板,传承与保护并重

一是开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普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门类,完善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音文字数据库。二是开展抢救性调研工作,委托院校组织学术团体推进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两岸研究价值的非遗项目及年老体弱传承人抢救工程,对生存状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含名录内和名录外项目)予以评估和重点抢救保护,及时将未纳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申报和提前保护范畴。三是开展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录制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反映历史演变和遗产现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等影像文献,和“非遗系列”传播短片,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加大社会面普及宣传,提高认知度和参与度,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热起来”。

(二)提品质,探索“非遗+”跨界合作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不少商家尝试通过开拓线上产品,加强线上互动来来增加用户黏度,提高活动或产品的曝光度。2020年以来,非遗与文旅融合的跨界合作频频亮相各博览会、展会和互联网平台,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探索“非遗+”跨界合作推动业态融合,让非遗素材融入文学艺术加工、影视剧本创作、文创设计、旅游开发中,推动地域独有的活态生活方式和美学资源转化为多元文化艺术表达及共享的公共文化资产,让资源整合的搭台唱戏转化为自我有机生长、可持续发展的非遗社区,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精准扶贫和全域旅游协调发力、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社会结合平潭特色文化资源孵化超级城市IP形象,通过系列营销事件策划和日常运营。

(三)塑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珍珠链”工程

平潭自然风光在沿海城市中堪称一绝,但作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其城市品牌定位和宣传塑造还不够鲜明突出,尚未培育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和知名度的人文类景观景点,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群众号召性和融合度。平潭要集聚人气和经济效应的国际旅游“拳头”项目和产品,需重拾历史遗珠,散珠成链,以“非遗”文化点睛全域旅游,推动非遗与生产商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旅游休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业态营造,打造海渔民俗风情文化带、海防文化生态旅游区及特色民俗古村古街、两岸传统手工艺类文化观光工厂,培育兼具娱乐性、地域独特性和延展性的城市超级爆款IP,串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珍珠链。

五 结语

在历史交汇点上,平潭应继续发挥在两岸交流、对外开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软硬件建设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做好自身文化建设文章,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高质量融合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精神产品的源头索引,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与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相呼应,与实验区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适应,为“平潭蓝”文旅品牌增添温度和厚度。

猜你喜欢

平潭实验区文化遗产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Tough Nut to Crack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