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研究

2021-11-21朱婧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灌篮 2021年30期
关键词:思政疫情评价

朱婧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初,新冠疫情迅速席卷全球,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目前爆发的新冠病毒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使全球陷入综合性危机、人类生存危机、经济倒退危机、国际关系危机、逆全球化危机等等,宛如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疫情过后,世界局势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迄今为止,疫情虽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可是局部地区疫情反复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其加以重视,防止疫情大面积反弹。根据各地的疫情防控要求,“不允许聚集”这一有效的防疫准则却给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为思政课布置的艰难课题,坚持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是当前思政课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探索一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既符合当下实际,又是迫切需求。

一、内涵的界定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几个重要概念。

(一)沉浸式教学

对于沉浸式教学这一理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湘潭大学余璐、周超飞认为沉浸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认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它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是一种完全投入情境,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的一种沉浸的状态。[1]因此,沉浸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为学生打造的一种教学与学习情境,此情境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达到忘我的状态。

也有学者认为沉浸式教学是一种虚拟VR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如高义栋、闫秀敏、李欣就将虚拟VR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打造了一个虚拟红色展馆,实现了VR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案例讨论,校内实践探索,校外与网络平台的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因此,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一方面在于打造沉浸式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在于将虚拟VR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建造VR体验馆。由此,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定相应实践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真实践、实践真,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新优势。

二、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一)实践教学模块设计

各门思政课在开学之初,结合自身课程特点,预先设计多个实践教学模块。将虚拟VR技术、计算机网络平台、理论教学以及学生的关注融入实践教学模块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选择。

1.课内案例讨论

借助雨课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预先准备一系列时下热点话题,让学生在线上自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事先进行小组讨论,将小组讨论结果在课内进行展示,教师则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与价值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一主题内容时,让学生在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特点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设计“共产主义是否虚无的幻想?”等问题。待学生回答讨论结果之后,结合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解释共产主义并非虚无幻想,是当条件达成即可实现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并进一步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沉浸式学习体验。

2.云端视频展播

在各市防疫要求之下,实践教学活动要么是暂时取消,要么是形式化带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效果。利用网络平台搭载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云端实践教学活动则完全可以解决眼下这一问题,只需精心设计好实践教学方案即可。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录制视频,培养实践能力。视频的内容可以结合不同课程定制,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开展“经典原著选读”,提前为学生选择经典原著篇章,让学生拍摄阅读过程,录制时保证环境安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后期制作,给听众提供优美完整的听觉盛宴,同时也可以感受经典的魅力,获得沉浸式体验。

3.微电影拍摄

微电影是一种微型电影,拍摄制作过程类似于一部电影。微电影的拍摄既可以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在拍摄与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活动开展之前依然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首先,制定与思政课内容相关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其次,把握好微电影内容,帮学生做好价值导向;第三,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最后,拍摄内容与时俱进,能够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又要坚持弘扬社会正能量。

4.真实角色体验

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云旅游”“云探店”“云吃”等等“假装在”的行为越来越流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身体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直播或录播的形式被代替尝试,以“灵魂”代替“肉体”实现需求的满足。在防疫要求之下,虽不允许聚集,却可以通过事先与相应场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切换第三人称视角,为学生进行拍摄,带领学生“云体验”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与“辽沈战役纪念馆”合作,开展“跟我一起游纪念馆”活动。教师提前与纪念馆沟通,携带相应拍摄设备,到场馆中跟随讲解员一同参观,将拍摄的内容进行后期制作,使其更为简洁且具有观赏性,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感受红色魅力,接受红色教育。但是观赏之后,要提交心得体会,发挥本次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5.VR技术实景参观

随着虚拟VR技术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购买VR技术及VR设备,在校内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馆”,导入丰富的思政资源,创设互动课堂、仿真教室、红色场景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令思政课教学内容可以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感受思政魅力。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让学生带上VR眼镜,在体验馆中清晰的了解1921年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了解党的精神谱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感受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一个个文字内容变成真实场景,在虚拟和现实的交替中领悟历史的鲜活和英雄的无私奉献。通过搭载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切实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于学生参观、体验的实践教学项目,不仅应在结束后提交相应的实践教学报告,总结实践教学结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感的提升等,更应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过程性指标,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勤率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参与的过程与实践报告结果相结合,保障实践教学真实有效。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以往的实践教学以教师评价为主,轻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沉浸式实践教学将建立线上评价系统,对于学生亲自参与拍摄的视频、微电影等内容可以进行云端展示,以投票打分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结合教师的评价,加权总和即为评价的最终结果。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实践教学在过去往往成为教师的负担,重形式轻过程是以往实践教学的问题之所在。沉浸式实践教学旨在“真实践”,不仅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于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也应加入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利用线上匿名评价系统,让学生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形成相应的改进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三、结论

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后疫情时代为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制定多层次线上教学方案,设计多个实践教学主题,建立多元评价教学体系,打开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加思政课教学新魅力。

猜你喜欢

思政疫情评价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