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对策研究

2021-11-21马成功天津师范大学

灌篮 2021年30期
关键词:就业观师范类职业规划

马成功 天津师范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师范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教师岗位,肩负着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与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师范类高校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择业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政治理论和专业素养,才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师范类高校学生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具有一定的典型特点,如何教育引导师范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整体较好,学生面对就业积极乐观,就业渠道逐渐多元化,就业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明确这些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引导对策。

(一)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积极的表现

1.主动竞争意识增强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发展情况通过多种媒介渠道呈现在学生面前,拥有职业生涯规划和明确就业目标的毕业生对于如何通过努力竞争进入该领域就业有着清晰地认识。在大学期间,很多师范类高校学生参加社团等学生活动锻炼自身能力,通过实习实训提升专业技能。在求职择业期间,主动搜集招聘考试信息,认真准备考试,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寻找一份好的工作,需要靠提升自我,努力竞争。

2.就业渠道趋向多元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生已经打开思路,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目标定位。目前学生在求职中追求自我,不想被单位“束缚”,除了要求通过工作获得劳动报酬外,更关注工作带来的精神价值和个人成长,会着重考量用人单位的带薪休假、年终津贴、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软实力。师范类高校学生考虑到教师以外岗位工作的人数逐渐增多,例如艺体类学生到艺术培训机构、网络短视频平台企业工作成为一种新趋势。

3.择业主体意识觉醒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师范类高校学生的择业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尤为明显。这部分学生主动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结合自身特点和外部就业环境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修正付诸于实践,面对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有自己的判断和目标,不受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左右。在求职择业中主动出击,在接受考察的同时,也对用人单位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合适满意的工作,对于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

4.自主创业意识提升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师范类高校学生对自主创业形式就业表示可以接受,甚至个别学生态度积极,这说明近年来在大量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和各类创业大赛的带动引领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断提升。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成本要求较高,学生在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指导的情况下,仅靠自身浓厚的创业兴趣、敏锐的创业头脑还远远不够,所以高校仍需在创业教育和政策宣传上多下功夫。

(二)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成长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资讯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互联网上个别追求金钱、名誉、享乐等的不良信息容易使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发生扭曲。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师范类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更多关注就业考研相关的课程学习和技能提升,无关的课程和学生活动随意应付。求职择业时将地域好、待遇高、体面稳定等条件作为必要条件,更多关注个人得失,对于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效益考虑较少。

2.社会价值彰显不足

目前,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开展了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基层,选择到基层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发光发热。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和本位思想,无法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摆正关系,在求职择业中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基层条件差、环境苦都是他们拒绝到基层就业的理由,即便选择也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过渡,缺少扎根基层彰显社会价值的原生动力。

3.就业焦虑心理突出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外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面对就业不可避免的产生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将成功应聘理想工作视为今后人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在求职择业时考虑因素较多,表现出失眠、烦躁、恐惧、抑郁等症状,甚至有极端心理情况发生。就业焦虑存在性别等方面差异,例如女性因更容易受到就业歧视和就业面更窄而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焦虑,家庭困难学生考虑到毕业后要经济独立和赚钱养家等因素易产生更多心理压力。

4.职业规划重视不够

高校开展的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使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渐唤醒,但是学生很多将职业生涯规划停留在课程,有的学生即便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按照规划付诸于实施。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到高年级和周围学生的影响,其他人在考研,自己就也要准备研究生考试,完全忽略了自身实际。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为时尚早,在求职择业时再思考也来得及,将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忽略了职业规划在低年级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作用。

5.追求稳定意向强烈

部分师范类高校学生求职目标非常明确,即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公办学校教师,这种对于体制内工作的追求从高考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开始,一直贯穿大学在校期间。由于社会、家长及学生对师范类高校的片面认知,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双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师范类高校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追求稳定的意向特别强烈,只把目光瞄准在体制内单位招聘考试,所有企业的招聘一律不参与。但是体制内工作岗位有限,招聘时间普遍较晚,使这部分学生错过最佳求职 时机。

二、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影响因素

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作用,以及自身认知和自身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体因素

大学期间是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社会经验增长、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容易产生心理调适问题。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女生较多,女生在适应社会、心理抗压方面弱于男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功利主义思想也不断影响高校学生,不健康的价值观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就业心理。部分学生追求热度报考师范类高校,其实对专业兴趣不深,入校后也没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自身现实与就业目标差距较大使其进一步丧失就业动力。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部分家长对一些职业看法偏颇,认为师范类高校学生毕业就必须从教,人为限制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的家长受传统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期望较高,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较大。一些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里悉心照顾,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在求职择业中极易手足无措,竞争力不足,遇到挫折后也极易引发心理问题。

(三)高校因素

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授课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很多没有将知识应用于大学生活规划和就业实践当中。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生走上讲台机会不多,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系统,不能连点成面形成就业合力。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的关心指导也存在缺位情况,往往重视心理问题干预,轻视心理教育辅导。

(四)社会因素

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不结合岗位实际需求一味追求高学历,学历歧视促使很多本科毕业生盲目考研催生“考研热”。三胎政策使部分用人单位在考虑用人成本的情况下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同时还有地域歧视、外貌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不断打击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就业热情。社会上一些大众媒体制造就业焦虑,为博人眼球进行一些片面报道,人为划分工作好坏,制造学历无用论,进一步增加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三、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对策

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与个人追求的结合与统一,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的求职就业观念。面对上述不正确的就业观可以从学生自身、家庭和高校教育、社会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一)学生的自我调整

师范类高校学生要发挥个体主导性作用,充分认识自我,合理看待就业市场和就业竞争,做到知己知彼,将个人兴趣、爱好和所学的专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择业中调整好心理预期,提高自身抗压能力,要善于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可眼高手低、盲目自信,也不可自怨自艾、畏首畏尾,在求职择业中锻炼意志,实现人生价值。

(二)家庭教育的转变

家长在学生求职择业中扮演风向标的作用,首先自身要多深入了解学生个人状态,熟悉社会就业市场情况,摘掉有色眼镜合理看待各个行业和职业,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带功利主义倾向、不一味追求稳定,给学生宽松的择业精神空间。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择业期间,多沟通和鼓励,少干预和埋怨,对学生的发展多一些倾听和理解,充分发挥心灵港湾作用。

(三)高校就业观教育

高校在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外,要注重学生全过程就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提升,让师范类高校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爱党爱国教育、就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就业中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通过实习实训、就业培训讲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求职择业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容面对就业。

(四)社会环境的优化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就业环境的优化治理,严防学历和性别等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市场公平。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完善全链条就业保障措施,让学生不仅愿意去,还能留得住、干得好。从政策上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和从事网络主播等灵活形式就业,不仅政策跟上就业形势的更新发展,还要走在前边,做好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在社会舆论上,加强良性引导,避免制造就业焦虑。

在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类高校学生就业观虽整体积极乐观,但还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社会价值彰显不足、就业焦虑心理突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追求稳定意向强烈等问题,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和学生个人的努力,促使师范类高校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观师范类职业规划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浅谈大学职业规划教育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论用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