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2021-11-21林莉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灌篮 2021年30期
关键词:运动队运动员传统

林莉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一、研究目的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适应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是教体结合的典范。体育传统校已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其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目前福州市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其他体育强省市尚有一定差距,只有对福州市传统校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找出问题,才能保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可持续性,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索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关键字,查阅近5年来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

(二)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福州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找寻其发展规律、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

(三)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部分教练员、运动员和家长的访谈,了解目前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校两个周期对比

福州市重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56 所,其中小学 30 所,中学 26 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50 所,其中小学 36所,中学 14 所。福州市拟认定重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81所,其中小学48所,中学33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84所,其中小学60所,中学24所。从数量上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小学,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和项目上都比较多,且区域分布也较广,而高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数量则明显较少。从区域上看,同区对口小学和初中的体育特色项目基本相同,高中则较为集中在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从项目增减上看,运动项目增加主要集中在小学,特别是足球和一些新兴项目,包括击剑、射击、网球、棒球等,个别中学也有新兴项目增加。但传统体育项目删减情况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学和一些偏远小学。

(二)传统校运动员现状

1.运动员来源和去向

目前福州市小学传统学校的运动员选拔主要依靠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活动,通过兴趣班培养、校内赛等方式组建队伍。初中学校由原先的可通过特长生招生政策选拔优秀运动员到近年来仅能依靠对口小学输送人才。而高中校的运动员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特长生测试进行选拔。由学校制订招生方案,教育部门委派评委下校组织专业测试,学校根据测试情况划定合格线并予以公示,文化达到报考学校要求后,以体育分数排名择优录取;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前三名且在专业测试中成绩优异者可向学校申请特殊人才,文化成绩上适当给予一定降分政策。(2)在读学生中选拔。通过高中选项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发现有体育特长学生。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运动员毕业后的去向大致有以下几种:(1)通过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入大学就读普通专业。(2)通过体育单招、特招,进入大学就读体育相关专业。(3)通过体育联考进入大学就读体育教育类专业。(4)参加普通高考进入大学就读普通专业。

2.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阶段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主要是培养兴趣、增强体质和自身优越感,而到中学,大多数的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是为了升学,凭借体育特长考上心仪的高中、大学;一部分运动员是为了增强体质,还能通过体育训练放松身心,以积极的状态面对繁重的文化学习;一部分运动员是因为个人兴趣。

(三)传统校管理现状

1.传统校师资情况

目前大部分的传统项目学校教练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兼职担任,教师不仅要负责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等,还要兼任体育运动队训练,有的甚至要兼任多个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工作量大。仅有少数小学和区少体校共助,由少体校委派专业教练到校进行训练。

2.传统校训练模式

(1)由学校专任体育老师负责,小学每天安排90-120分钟训练,中学每周仅能安排2-3次训练,每次90-120分钟,寒暑假另外进行集中训练。

(2)除学校组织的赛前集训之外,由家长自行聘请教练在校外训练。

3.经费

相关部门根据传统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同时学校方面自筹部分经费保证运动队正常有序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源问题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课业压力较小,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得到全方位发展,因此较为支持孩子进行运动训练,甚至出现一些热门传统项目学校学生进入校运动队竞争激烈,家长们也更愿意花费更多精力培养。而到了中学,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加,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放弃运动专注文化学习。

名校效应让家长们更多的看中学校在文化课教学上的成效,一些文化成绩优秀的体育特长生报考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是文化成绩排名靠前的学校,一些运动成绩优秀但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害怕考不上,往往更愿意选择对文化成绩要求较低的学校就读,即使有一部分重点学校对运动成绩突出的学生有特殊招生政策,但这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往往很难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普通学生的差距导致他们极难跟上文化课学习进度。

小学和初中采用划片入学,因此形成片区内体育传统学校以区少体校互助学校为重点,辐射周边学校的多校共同发展格局,而相较此,高中需要进行文化考核,因此不太受地域影响,教学资源相当的学校,招生政策的优势、运动队氛围以及训练成效往往在招生上更有优势。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了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生源分散、流失,影响了运动队梯队的形成,阻碍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学训矛盾

科学系统的训练是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高校对文化成绩的要求逐年提高,运动员的课业压力也随之增加。许多运动员存在参加运动训练后文化课下降的现象,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时间较难平衡,有些选择在外训练的学生更是在训练的路途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学训矛盾比较突出。

3.教练员水平有限,竞技水平提高受限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教练员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教练员能否胜任训练任务,和他的能力水平以及个人的竞技经历等都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现场指导更是许多项目能否取胜的关键。而目前福州各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大部分都是学校体育教师,只有少部分聘请了体校教练兼任。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受个人运动经历和体育院校专业教育的限制,其运动竞技水平有限,运动训练这方面相比专业教练较弱,现场指导经验相对少,难以高质量完成校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任务。这就导致运动队在一定的竞技水平上停滞不前。

4.参加大型比赛机会少

现有的全国传统校比赛项目较少,同时受政策限制,福州市传统项目学校参加大型比赛的次数和机会明显不足。运动员面临着升学压力,而无论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还是单招、特招,都需要运动员参加一定等级的比赛,获得名次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但现有的运动员等级政策让许多长期参训且运动成绩已达到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失去了获得等级的资格,影响学生运动员的未来出路,有些运动员不得不选择自费参加一些比赛,影响运动队的整体性和学校的统一管理,不利于传统校甚至危及传统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领导重视,健全高水平运动队体系

学校体育传统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由校领导专门负责,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阶段总结及提出改进意见。可参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及管理办法,招生方案可适当向达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报考要求的学生倾斜,例如达到一级运动员的学生专项测试成绩可增加一定的附加分。在日常的运动队管理上,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包括训练比赛制度、补课制度、考试制度等;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保证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文化成绩进行个别辅导。在学校评优评先时,对运动队学生有一定政策优待,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校的声誉,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二)构建传统项目特色,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象征符号,它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让大家谈及这项运动就不自觉会想起这所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传统项目特点,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定期举办年级、学校乃至教工的比赛,推动体育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发挥学校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浓厚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气息和育人环境,不仅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影响力,也让家长们更加认可学校、相信学校,选择将孩子送入学校就读。

(三)优化学训环境,做到教体结合

针对学训矛盾和师资能力有限的问题,学校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聘请专业教练专门指导运动队学生训练,学校专职教师从旁协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运动队专业水平,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促进作用,保证学校传统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和俱乐部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俱乐部组织训练学生。可建立体育传统项目教育共同体,以高中为中心,将片区内有该运动特长的中、小学学生都吸引到一起训练,并逐渐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起到“以大带小”的阶梯式竞训管理模式,解决了学校的招生问题,节省了学生往返训练的时间,方便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让体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校为主,保证运动员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更是促进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四)相关部门竞赛政策支持

增加省市级传统校比赛及省市级联赛,为学校为运动员创造更多的参赛机会。优化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审机制,让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获得更多机会取得运动员等级,为其升学提供条件,解除家长和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运动队运动员传统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四川省民办高校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研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过招
运动员
清明节的传统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