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育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策略探寻

2021-11-21万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医学技能

万强

(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 湖北十堰 442000)

近年来,我国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群体占比呈日益增多的态势。中国青少年的体力、速度、爆发力和耐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的年轻人运动量严重不足。我国虽然经常出台了众多政策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人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盲目地参与运动,对身体造成了损害。

1 “体医结合”详解

大健康理念下,体育和医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体医结合”就是这种趋势的产物。“体医结合”的定义是保健体育、健康管理、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融合在一起,使体育和医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对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育干预,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加上体育干预,引入医疗手段进行监督和评价。

2 体育院校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取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许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运动损伤,特别是一些运动员在运动中不注重自我保护,经常过度训练,退役以后再进行养生,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在许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中,也存在着强调技能课程而轻视理论课程的现象。很多学生对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这类专业课程并没有深入地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很多教师走马观花式地教学,教育效果差。

2.1 教学内容深入分析不够,表面化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乒乓球、篮球、太极拳等体育项目,与保健康复相关的课程内容非常少,只有体育保健学。即便是有,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学习。学生对运动损伤和慢性运动疾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缺乏系统的了解,也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急救知识。此外,学生对日常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缺乏健全的知识,并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不能为特定人群制定出不同的锻炼和营养处方[1]。

2.2 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弱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模式上,许多教师缺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只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教学,忽视学生现实生活需要[2]。

2.3 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师教学方法匹配性差

在体育保健教学过程中,通常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靠书本学习已不适应目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应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

2.4 教师教学质量差,教师水平参差不一

体育教学结合医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全民健身已得到普遍响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急需一些高素质人才,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运动技能[3]。

3 “体医结合”在体育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法

全民健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高素质人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应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和扎实的体育技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为全民健身服务。

3.1 创新理念教学,体医结合需贯彻人心

很多学生重视体育技能,忽略体育理论的学习,在出现损伤事故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事故损伤的处理应该作为重点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掌握一定的体育医疗技能和医学常识,有助于促进体育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够保证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减少损害。当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观念,把体育与医学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念,更新体育课程,为提高人民素质作出贡献[4]。

3.2 加强医学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

传统体育教学中也有医学相关的课程,如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多种课程,应为教师创造足够的教学时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教授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实践技能的教学,要做到精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并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是所有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日常也可以通过课后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只有理论学得扎实,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应用。对于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这些相关的课程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讲解,最好是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使用模具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5]。

4 “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

4.1 “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社会体育知识”体制

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是“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建议这类机构将社会体育知识、健身技能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参加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目前,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覆盖城乡,90.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全科医生合作医疗队伍和居民建立了稳定的合同服务关系,74.1%的居民愿意与全科医师合作治疗队伍建立稳定合同关系。以全科医生为代表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已接受了标准化的医学教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3.8%,大专院校在校生占41.6%,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多年来,全科医生一直在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建立了标准化且成熟的培训程序及评估机制。社会体育知识、健身技能纳入全科训练和继续教育,可操作性强。当然,该模式也很薄弱,社区卫生主管部门往往更倾向于购置设备、扩大场地等,对人员培训、质量改进等内涵关注不够。表面文化异常严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只有工作做到实处,落实重点,才能达到创新性发展的效果[6]。

4.2 “社会体育工作团队+医学知识”体制

该模式主要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将康复医学、健康管理、运动损伤预防等医学知识融入训练内容中。社会体育教师的培训体系相对健全,国家体育总局制订培训方案,地方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人员培训、检查和人员任用,为实施这一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所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人口中慢性病的流行率为33.07%,比2003年的15.11%翻了一番,65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为64.54%。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增加,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保健和知识储备等领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此类教员组织不足,城乡差距明显。

4.3 “医学相关专业+社会体育知识”体制

此模式需要医学院校大力支持,对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应该把社会体育、医疗体育、运动健身技能融入进去。虽然医学院培养时间长,医学学生素质比较高,学习知识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整体教师缺乏“体医结合”的思维,很多医学院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竞技体育的传授,没有将科学运动与疾病防治促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这与我国的高校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很多高校盲目追求院校排名,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和体育学作为高校的两个学科,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各行其道,很多医学生没有认识到健身运动相关的知识技是服务大众的必备技能。

5 结语

体育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育体育教师及体育指导员的重大任务,应将现代医学与运动科学充分结合。科学地进行日常健身,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实施和推广健身体育运动,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有利于体医融合型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形成。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医学技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拼技能,享丰收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