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变理论对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启发

2021-11-21王劲皓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9期
关键词:羽毛球状态理论

王劲皓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羽毛球运动被誉为“贵族运动”,此运动有着独特的优雅性与观赏性,羽毛球运动之所以能在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优势在于其十分普及,简单易学,有着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与社交性。这项运动不仅能休闲娱乐、强身健体,而且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内涵。自组织理论、突变等理论对羽毛球的发展作用巨大,可根据比赛结果与教学指导理论原则进行改进,选择较优的方法改进教学。在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渐变理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羽毛球运动能够在渐变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得到改进。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羽毛球运动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通过参与羽毛球教学训练,能够锻炼自身身体素质,掌握羽毛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对抗技巧,提升自身羽毛球实战能力,养成对体育的终生兴趣。突变理论充分说明了系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变化与突然变化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该理论能够为高校羽毛球运动的相关学习者提供理论依据及规律引导与帮助。

1 突变理论的基本思想

突变,并不是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为突然变化行为,在相关的研究中,突变理论是由著名的法国数学家托姆在1972年提出的,是指将一种稳定的状态变为另外一种不同的稳定状态的变化,变化的数学特性可以当成研究的对象[1]。从广义上来看,突变理论是在以前的平衡介质的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的“相”,这时突变就可能出现。当然,这与历史上所谓的,由于突然变化的一些因素引起的行为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灾变现象”,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在托姆看来,突变理论是通过一种概念理论势来展现系统的状态或者定位的。当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平衡的状态或者接近平衡状态时,它可以说已经进入势阱之中。托姆认为,系统在时间的推定演化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吸引子(这是系统趋势发展过程的一种最终状态),这些吸引子的存在可以使系统在潜移默化的发展中面临许多势阱,不同的势阱间也常常会有势垒,如果从一个势能陷阱跳到另一个势能陷阱,需要考虑通过这些势阱之间的势垒,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来自起伏的力量来克服这些势垒[2]。如果从系统演化过程的角度来看,起伏是针对系统的平衡状态来说的,它偏离了系统的平衡状态。而自组织系统需要在这种偏离平衡的状态下才会发生,并且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的维持,是通过系统起伏来保证的。可见,起伏是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是小小的起伏不足以做到这一点,整个系统只能保留在先前的势阱中。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连续性渐变不断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系统会形成巨大的起伏与涨落,突变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系统也就会破除先前的势垒,最终跳跃到下一个势阱中,从而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形成新结构。同时,当不间断的渐变变化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开放的自有组织体系将失去平衡状态,进而在系统之间进行跳跃,进而促进系统在渐变与突变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发展演变,这也就是理论方面上所讲的突跳行为[3]。通过突变理论的思想可以看出,突变理论不但适用于数学领域的相关问题,还能够为其他领域的教育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

3 突变理论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中的启发

3.1 突变理论视野下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外因与内因

在目前高校羽毛球课教学训练中,羽毛球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无论是平时教授羽毛球理论知识,还是进行技战术实战方面的内容,都是由学校领导或者相关教育部门规定好的。教师按照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计划来教授学生,也就是说,在每一堂羽毛球课前,已经提前制定好了训练内容与计划,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完全顾及课堂上的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技术动作达不到标准,如教师长时间通过外在强力的控制,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会导致理解能力差、肢体不协调、天赋差的学生丧失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出现一种学生喜欢羽毛球运动,但不喜欢上羽毛球课及参与羽毛球训练的现象。虽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长期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激发不出学生的反思与创造性。总体来看,对以后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变革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与创新,教师在传授必要知识的同时,更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在目前高校羽毛球课教学训练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的思想和做法在现在教育课堂上根深蒂固,就好像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封闭禁锢在一个“注入式”教学模型里。学生在这种封闭的思维模式下不会去主动地进行探索与思考,而教师也在这种“注入式”模型里去顺利教学,安安稳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显然这种长期“注入封闭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采用一种开放式、探究式的模型,在这种模型里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存,共同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专项技术“羽毛球步法”为例,羽毛球步法是指在羽毛球场地上,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一定规律上的前进、左右移动和后退技术[4]。在羽毛球训练中,步法训练对于羽毛球运动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羽毛球运动的“灵魂”,是最核心的点。然而在目前高校羽毛球课中,教师教授学生步法的方式却非常死板,教师非常注重借助外部的力量教授学生,认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而不注重学生的内部因素。教师应当在合理正确的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探寻适合自己的步法,这样这种开放引导式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与对羽毛球步法的兴趣。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正确的羽毛球步法,也从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的羽毛球步法,更好地提升了自己的羽毛球水平。通过对影响学生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外部力量去推动学生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内部因素,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被组织者”到“自组织者”的转变[5],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羽毛球课堂。

3.2 突变理论下羽毛球运动教学训练的渐变与突变

突变理论是把突变中的特征当成重要的研究内容,文中的突变特征主要是指在突变一直持续的作用下而产生的行为。突变产生的基础是渐变,而渐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突变。持续不断地渐变为突变理论创造了丰富、不可预料的条件。这种突然变化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表现出渐变的特征,并且在某些关键点,渐变的突变是通过控制参数的突然变化和梯度突变的突然上升和下降来区分的[4]。在羽毛球的教学和训练中,学生所接受到的理论知识、技术动作系统及教学过程中情感结构的变化都可以看成是此类理论的结果。在高校羽毛球课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讲授任何一个技术或者技巧与理解掌握能力都属于学生的渐变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长时间的有意练习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运动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接触、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其学习需求突变到了更高的层次。普利高津、哈肯等理论学者指出,复杂系统演化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持续的、渐变的,反而是突然的、不连续的、不稳定的。随着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理论与技术动作时,学生的个体思维和个人情感会相比在稳定状态下有所颠簸起伏,出现裂痕、缺口,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打破原先这种稳定状态。托姆认为,内部参数的积累与外部的控制共同产生突变的原因是参数的增加相结合的结果。他还指出,在内部和外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内部状态中存在的变量在不断变化中会使学生对某一个点产生敏感度,并且这时的外力又能够满足学生内部的敏感度,在这种内外耦合的作用下使学生的渐变行为逐渐中止或者发生转折,进一步引起学生突然行为的产生。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在突跳行为方面实现突变的情况,就需要经常刺激学生,从学生的渐变,最终形成突变。因为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所施加的影响不会立即出现结果,可能在一定时间后有效。而对于高校羽毛球课来说,教师可以改变其枯燥乏味、一板一眼的上课模式,教师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如灵活运用多媒体,播放国际顶尖选手大赛视频、知名羽坛明星经典大赛锦集,每学期组织一场校级羽毛球比赛,2~3场班级内部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创办羽毛球社团。在上课时,教师更多的是要与学生进行探究与讨论,积极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就是在外部不断地推动下连续刺激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羽毛球运动产生兴趣,产生“我要学习”“我要练习”的积极心理状态。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从简单动作的泛化逐渐发展成做出完整的技术动作,从开始进行肌肉记忆,再到能够判断出假动作的互相对阵,最后成为身体素质及个人实力的比拼[6]。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羽毛球本身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子因素,并且这种教学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其中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是开放的。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更应运用突变理论更好地进行教学、训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3 高校羽毛球教师教学训练水平提升的突变方法

目前,高校羽毛球课大多数作为公共基础体育选修课开展,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战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略懂一些基本的羽毛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有羽毛球基础或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想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的需求。一般来说,提升高校羽毛球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使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办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训练水平,如读羽毛球教学书籍、看教学短片等,自发地组织进行羽毛球训练。托姆认为,突变的理论状态,对于一个自组织系统来说,就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演化。系统在一个“势井”中必须不断克服势垒才能跳跃到新的“势井”,而克服势垒的力量来自涨落,小的涨落不足以克服势垒。持续渐变形成巨涨落后,突变才出现,从而演化成更高层次的新结构。按照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教学初期教师的教学模型一步步发展到其他的关键点与分支点,即常说的临界点。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达到突变,必须远离平衡态,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采用新的方法满足分支点。例如,参加羽毛球学术会议;学习最新的羽毛球理论战术知识;教师每当讲解到新的技术动作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及时反馈;也可以定期请国手教练来为大家进行讲座,并互相交流经验,这些新式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满足分支点,此种过程只要出现就会持续发生,进而突变也伴随出现,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也会产生突变,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4 突变理论视角下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的创新与接受

创新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的特殊的实践能力,是人类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的高层次表达,是国家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想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创新是一刻都不能缺少的,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实践。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在教育领域中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好的教育必须依靠教学创新、教法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创新伴随着突变,对于目前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来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巧技术及战略思维非常重要[7]。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技术思维却是非常不可取的。耶鲁大学校长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使学生胜任任何学科与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常说,孩子的思维边界是父母,学生的思维边界是教师,学生不去创新的话,很难突破自己的边界,通过创新,拥有创造性思维后,突变也就随之发生。目前,我国高校羽毛球课上课模式太过单一,应进行创新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种分层教学的优势在于,能让每位学生都真正体验到羽毛球的魅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注入式”教学,努力帮助学生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这才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重点。

5 结语

新时代下的高校羽毛球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自组织理论、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学训练,推动羽毛球教育教学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角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训练中,对动作技术的提高应该做到从渐变到突变,有所突跳,形成一个新的、更好的系统,不应该过多地追求成绩,教师更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与培养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羽毛球状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羽毛球
打羽毛球
智珠二则
飞行的羽毛球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打羽毛球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