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文化与国有企业融合的逻辑机制与实践创新—兼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党建文化建设

2021-11-21文=苏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文化

文=苏 虹

(作者为上海市国资委组织处处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党建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实践性文化,政治文化是党建文化的灵魂;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融合与建构的根本体现,在于为企业“强根”和“铸魂”。上海国资系统在新时代党建文化建设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在长期实践中,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仅逐步形成了具有一系列学科意义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党务理念,而且涌现出具有中国特色、国企特点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和平台载体。新时代国企党建,在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多彩的实践特色映照下,已经成为一种灿烂夺目的文化。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国企党建文化更获得蓬勃发展。研究新时代党建文化与国有企业的融合,既是从文化高度丰富国企党建理论的学理需要,又是以文化为切入点创新新时代国企党建实践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政治文化与价值体系:党建文化的本质定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文化也具有灵魂的意义。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演化成为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作家梁晓声曾用“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四句话概括和诠释文化。在学界,比较公认的对文化的定义是:“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因此,概括地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然而,在狭义上,文化一般特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语言、艺术、制度、社会群体和组织、道德、规范、习俗等精神领域的东西。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党建文化是从文化的狭义上定义的。或者说,是从狭义文化的概念出发研究党建文化的。

通常认为,党建,作为党的建设的简称,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一般包括三个板块的内容:第一,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历史经验和重大现实问题;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实践活动;第三,研究制定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典章、制度。党的建设包含党务工作,但又不仅仅是党务工作,它是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等一系列建设在内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国企党建所涵盖的内容也是这样。因此,党建文化,从发生学意义上说,就是在党的建设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党建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文化,通常是指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对我们党的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明确定义,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我们党政治文化与革命理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科学界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党建文化的政治属性表明,党的建设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必须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之目的;必须发展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等关系;必须不忘初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等。政治性是党建文化的根本特征,充分认识和理解了党建文化的政治性,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党建文化的本质。

党建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党建文化的社会性,不仅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而且还由我党的性质、宗旨和奉行的价值理念决定。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伟大理想作为最高纲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作为最崇高追求和最大价值取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任务,也是党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建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提供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实践表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与价值指向的党建文化,在社会上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和必将继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党建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严格地说,党建文化的实践性,是党建内涵的应有之义。因为,党建就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党建文化虽然也是组织文化,具有组织文化的特性,但并不同于一般的组织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严密科学结构的组织,是由无产阶级先锋队组成的先进组织,是将组织行为最终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的组织,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因而,注重实践,注重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注于实践,是党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事实上,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实践的历史。党的建设的每一方面,都是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党建文化是根植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党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客观产生和总结提炼的精神产品。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都充分贯穿和彰显着党建文化的实践品质。党建文化除了要对党的建设实践进行文化反映与文化构建外,更重要的是对党的建设实践提供文化支持与文化导引,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提供文化支撑。

综上所述,党建文化从本质上说,不仅是一种政治性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文化,更是一种实践性文化。国有企业党建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政治性质、指向明确的价值体系、严谨深入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社会的广度、实践的深度定位和理解党建文化,才能全面把握党建文化的本质。

“强根”和“铸魂”:党建文化在现代国企制度中的融合与建构

文化不仅有社会整合功能,而且有社会导进功能。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实践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非强制的,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物质力量。正是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赋予党建文化在国有企业中的广阔前景和无穷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和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环节和治理结构中具有法定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一论述为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融合与建构,提供了权威的论断和坚实的依据。

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融合与建构,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强根”“铸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和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强根”和“铸魂”的目标指向融合和构建党建文化,必须充分认识、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以下内容和坐标:一是坚持党对企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党对企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建文化的精髓,也是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融合与建构的根本体现。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司治理各环节,确保党的领导地位法制化。二是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是党建文化的首位建设,也是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融合与建构的首要体现。国有企业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和方向。三是坚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弘扬,既是党建文化的构成要素,又是党建文化在国有企业的现实体现。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基因已经深入企业的“骨髓”。这种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的红色文化基因,展示着党建文化的企业特色。与此同时,伴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的优良传统,作为发扬光大的红色基因,丰富着党建文化的内容。四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培养造就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坚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为建设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企领导人员队伍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五是坚持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严起全面从严治党。基本组织、基本队伍,既是党建文化的形成的主体和基础,又是党建文化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源泉;基本制度,则展现着党建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必须切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在“三个基本”的建设上,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又要创新“自选动作”,在实践中凝练党建特色文化,让党建文化更加多彩绚丽、生机盎然。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建文化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的 “强根”“铸魂”作用,还必须明确两点:其一,党建文化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企业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谱系中,党建文化是主导文化、主流文化,是国有企业的主旋律。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同等看待,更不能混为一谈。尽管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共同的环境生态,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态势与机制,但是,党建文化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文化引领地位。在这一定位上,既不应模糊和混淆,更不能动摇。其二,党建文化的融合与构建是一个全面覆盖、全面渗透的过程。国有企业党建文化,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不是也不应该只存在于企业党组织范围内,而是整个企业的文化,是覆盖企业所有机构和单位、渗透在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行为中的文化。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全面的,党建文化在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展现方式也是全面的。在这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企业党建和企业发展的战斗堡垒,也是党建文化最具活力的土壤、最为发达的根系,党建文化覆盖到基层、渗透到一线,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乃至于关键的作用。

探索中前进:国有企业党建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

党建文化,重在建设,难在建设,更难在实践创新。国有企业党建文化建设,既需要理论准备、思想准备、舆论准备,又需要体制机制、阵地环境、方式方法、平台载体等方面的准备,还需要有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等坚毅勇气的准备。近年来,上海国资系统所属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指示精神,在党建文化建设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经验。

创立体制机制,做好制度保障。党领导下的现代国有企业,其体制机制和制度既是党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党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上海市国资委探索从落实“前置程序”要求入手,制订出台《关于落实市国资委系统市管国有企业党委研究讨论“前置程序”要求的指导意见(试行)》,从宏观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制订出台《市场竞争、金融服务、功能保障三类企业落实“前置程序”事项清单》,从中微观层面进行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上海市国资委党委落实“前置程序”要求的“1+3”文件体系,并与此前出台的《关于市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属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实施意见》相配套,建立起制度化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上保证了党建文化的融合与建构。

创新阵地环境,培养群体意识。党建文化必然依托一定的阵地环境展现和建设。加强环境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开辟党建文化的阵地,而且有助于党员和全体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机场、公交、地铁、营业网点等,在位置显著的公共区域设置近万个“党员示范岗”,通过公开党员基本信息和照片、公开承诺决心和措施,强化党员自我约束、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上海国资委系统企业党支部普遍设立以“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建文化墙,让“空白墙”变成“党建墙”,让党员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增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支持、监督、参与、融入党建工作,起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中国太保成都党群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的首家埠外党群服务中心,以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示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在蓉企业的党建风采,着力打造了埠外企业党群学习园地、宣传阵地和服务高地的示范样本。

创建党建品牌,强化传播效果。创建国企党建品牌,就是对国有企业在推进基层党建领域的各方面所取得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进行标准化、规则化的规范和提炼,形成更容易被认同和吸引、更具有传播性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品牌。党建品牌在本质上就是党建文化品牌。党建品牌的建设,是党建工作理念、形式、载体、机制的重要创新,是党建工作组织设置、工作方式、活动内容等内在规律的重要总结,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展示的既是党建的特色,也是党建文化的面貌。2019年,上海国资委系统党建品牌创建和评比活动,规定党建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品牌Logo、品牌诠释、价值成效等四个方面。在国企党建品牌的建设中,视觉识别设计是最为直观的展示,通过具体的视觉设计向企业内外展示党建品牌的文化内涵。其中,党建品牌Logo的设计是视觉识别设计中最为核心的部分,Logo不仅构成了视觉形象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党建文化的内在元素,在品牌建设中,所有的视觉要素都会以Logo作为核心。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全面打造“盾构法”党建,以“只进不退”为党建文化之魂,推动企业取得高质量发展;华建集团打造党建“三套图”体系品牌,把党的工作细化到项目、落实到具体;申通地铁集团在创建的“平安地铁先锋行”党建品牌过程中,招募“万名护行员”、打造“千个平安岗”、组建“百支突击队”,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员地铁志愿服务新模式。

创设行走党课,整合红色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是建设党建文化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方法。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作为中国共产党这艘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梦想启航的光荣之城,众多的红色景点、繁密的红色地标以及所蕴含的生动红色故事,是党史的鲜活教材和党建文化的历史源泉。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充分发挥上海红色地标众多、红色资源丰厚的优势,探索把“点”连成“线”,在全市范围内开发出12条党史学习线路,为国资系统30余万名党员提供丰富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 “永远的辉煌:苏州河畔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上海纺织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进历程和感人故事;“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讲好上海商业红色故事,挖掘南京路红色商业地标背后的精神力量;“百年沧桑:回到人民手中的万国建筑群”,通过外滩12号大楼(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百年变迁讲解,印证百年历史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奋斗实践、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斗志。“觉醒年代:南昌路的红色记忆”,“永不消逝:多伦路上的英雄群体”,“为人民服务:愚园路上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等现场教学活动,让广大党员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初创时的困难和艰辛,让静态的党史鲜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党建文化的空间。

创作文艺作品,讲好国企故事。小说、报告文学、电视剧、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是党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上海国资委系统充分发挥企业红色资源和人才优势,创作了大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艺作品。2018年、2021年先后组织全国60多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集《改革征程党旗红》《红色引擎》,集中展示40家红旗党组织风采,涵盖金融、建筑、餐饮、保险、医药、海事、外服等不同行业和领域,展示了党在国有企业各领域中的厚实根基,呈现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凝聚力量、带领企业不断走向辉煌的丰富实践。创作的话剧《大风有隧》,艺术地再现了上海隧道人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拼搏奉献、争创一流”,日益走近世界工程业舞台中央的精神风貌;电影《大城大楼》以上海陆家嘴地区新型党建为背景,围绕救助患儿鹏鹏引发的一系列感人故事,讲述了年轻人在党的引领感召下成长,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感人故事;久事集团参与拍摄的电影《1921》,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绿地集团投资拍摄的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讲述了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前往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见证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迷人风采,并向全世界第一次揭示“红色中国”秘密的一段真实历史;创作歌曲《庄重的承诺》,反映了组工干部为党勤奋工作的豪情与“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奋斗方向。这些由企业组织策划或直接参与创作的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时代上海国企党建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昂扬风貌。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