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设计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2021-11-21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维度

王 驰

(沈阳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1 研究背景

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中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颁布了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1],标准分为三个维度,包括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三个维度,技术支持学习维度分为: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创新;技术支持教学维度包括资源准备、过程设计和实践储备;基础技术素养包括意识态度、技术环境和信息责任。此文件颁布之前,面向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没有统一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师范生的相应能力要求必然也是不断发展的,在特定的时期,研制发布相对稳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不仅对各个师范院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系统考量高校师资能力、课堂教学环境、实践与体验环境等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文件之后,专门面向师范生制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标准,职前职后一体化典型重要基础。该文件为规范师范院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动向

“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助教,本人曾参与了一学期的数学专业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普遍对实验室环境下的作品制作比较感兴趣,而对理论讲解不感兴趣,学习动机薄弱,即便是教师提供的学科教学案例,观摩之后也没有深刻感受。然而,在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并进行观点或作品展示、交流评价等活动中,学生普遍能够认真对待,参与度相对较高。这说明学生喜欢应对挑战、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持和优秀教学经验的借鉴,学生完成的作品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是在技术加工方面,水平都不高。通过9周的课程的密集型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会做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是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持学科教学的能力的提升体现并不明显。

由此,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身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能通过技术工具、理论讲解、资源加工、教学设计等内容模块的累积学习而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一种实践性能力,带有缄默性、情境性,从知识属性来说,属于技能型隐性知识。这种能力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通过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提升。设计型学习所强调的在挑战与任务中,通过作品设计、修改、反思与完善来掌握知识与原理,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特点有相契合之处,或许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

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何济玲[2]提出了要转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教学环境下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严莉[3]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引入学习活动管理系统(LAMS),探索网络学习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验教学的学习活动设计。王保论[4]提出,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展,不仅要落实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还要落实在实践教育活动上。吴可会[5]认为师范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实践教学,尤其是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张颖[6]对师范生进行了行动研究,反复迭代提出培养实施原则。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大多是单一改变课堂教学、引入教学资源、增加课程实践等方式,并没有从信息化能力形成机制的视角改变课程模式。

4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设计型学习

设计型学习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指导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一种项目中介的学习样式,强调学生参与到设计项目中有意义地学习学科知识和设计技能,重视动手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指导教师思考如何开展教学实践的系统方法,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多地要通过教学实践得以体现,设计型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契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该课程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技术支持教学”维度的相关要求关系更为直接而紧密。而信息化教学能力本身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不能通过技术工具、理论讲解、资源加工、教学设计等内容模块的累积学习而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一种实践性能力,带有缄默性、情境性,从知识属性来说,属于技能型隐性知识。这种能力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通过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提升。设计型学习所强调的在挑战与任务中,通过作品设计、修改、反思与完善来掌握知识与原理,设计型学习的特点是通过完成特定的设计任务来驱动对知识的探究,通过对设计成果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促进知识的升华,而不死先接受知识,再去应用知识完成任务。设计型学习强调的是反思、迭代和探究。此特点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特点有相契合之处,或许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

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型学习模式重构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对象是师范生,课程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加工、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等。通过分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设计型学习理论与模式,设计此课程的设计型学习活动。

6 “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型学习实践及效果反馈

本文选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一个班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对本班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将设计型学习活动融入其中,在基本技能内容中,教师给定两个特定学习任务。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第一维度—资源准备):学习者将相关单元内容学习与自己的学科相结合,运用自己所熟悉的工具制作一份完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第二维度—过程设计):要求是“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专业,自选主题或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编制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开始前,对所有学习者进行初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测试—前测,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技术支持教学”维度的相关要求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前测问卷采用“技术支持教学”维度下的26个题目。应用设计型学习活动进行的两个技能类学习任务中,第一个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任务采用张坤学者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选取了常用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每轮任务结束,学生、教师依据以上评价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分。课程结束后,对学习者进行后测,采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技术支持教学”维度下的26个题目。根据课程前后测数据对比,课堂中学生及教师对作品评分分数以及对学习者的访谈来验证设计型学习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

7 结语

任何创新都需要不断迭代和发展,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研制必定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设计型学习活动的实施和效果反馈但仍然有待于后期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师范生能力要求必然也要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维度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光的维度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