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熊猫国家公园

2021-11-20卢燕

绿色中国·B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野化栖息地大熊猫

卢燕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园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和世界生态教育样板。

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推动,地跨三个省,覆盖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整合了69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中国的国宝,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使者”;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中国野生大熊猫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对有效提升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连通性,促进大熊猫野外种群稳定增长、基因交流和健康繁衍,提升亚热带和暖温带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规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地处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核心区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公园。分布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是大熊猫重要的家园,覆盖了除秦岭、凉山山系外的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区。首次在秦岭主峰和岷山土地岭、大相岭峨眉山区域发现野生大熊猫。这里分布有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全国总数量的70%以上,涉及野生大熊猫13个种群,具有全球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及亚热带山地和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

同时,这里也是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国家公园,跨越多个纬度,海拔落差大,植被类型多样,植被垂直带分布明显。分布有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山地多种代表性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动植物区系完整。分布有金钱豹、雪豹、川金丝猴、林麝、羚牛、红豆杉、珙桐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奇特,山大峰高,河谷深切,高原湖泊、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有多元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价值。这里有多项民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拥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着深厚的藏、羌等少数民族文化。

另外,这里还发现了螭吻颈槽蛇、龙门山齿蟾 2 种动物新种,巴朗山雪莲 1 种植物新种,以及卧龙杜鹃、扇脉杓兰等 14 种植物新分布记录。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进程

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万年的大熊猫,数十万年前曾遍布中国,甚至越南、缅甸都有分布。漫长而残酷的冰河期,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大熊猫的栖息地急剧萎缩,野生种群退蔽至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成為它们最后的庇护所。而且,栖息地碎片化又在严重威胁大熊猫的野外生存,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部分微小种群存在极高的灭绝风险。

2016年4月8日,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

8月,四川、陕西、甘肃3省人民政府联合上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8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成立。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创新探索“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性地探索“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打造共建先行区,开展共管理事会试点,探索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协议管护,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着力修复受损、破碎化的栖息地,有效打通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间的连接通道,实现隔离种群的基因交流,加强小种群复壮,有效改善野生大熊猫栖息环境,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人文景观。

建立生态保护司法协作机制,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专门法庭试点。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科学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科技支撑。

高品质规划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特色小镇、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项目。推动社区产业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替代产业,推动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极探索生态赋能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带动国家公园及周边经济转型绿色发展。设置公益性岗位,帮助当地居民就业增收,支持社区发挥生态优势和品牌优势发展壮大生态产业。

施小刚  20多年巡护不停歇

从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四川卧龙建立开始,这里的人将大熊猫保护研究之火扩散至大熊猫分布的所有区域。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着智慧与力量,挥洒着青春和汗水。40余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坚韧而专业。施小刚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国际巡护员奖唯一团体奖获得者,木江坪保护站站长,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与同事在野外巡护和监测。

从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大规模调查中,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涉及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栖息地,收集野生大熊猫10天以内的新鲜粪便等样品是他们的惯常工作。“通过收集大熊猫新鲜粪便提取DNA,可以识别个体,确定其在不同季节、年份活动范围的变化,了解其种群扩散机制和划定巢域。同时,将宏观监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有利于获得野生大熊猫活动长期、精确的监测数据,确定其群体的个体数量、性别比例,从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评估等,为野化放归个体的选择提供指导。”施小刚介绍。

卧龙  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保护

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卧龙132平方公里的雪豹栖息地内,至少生存着26只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当地“一母带三崽”的雪豹影像一经公布,便在国内外获得空前关注。2018年,销声匿迹已久的金钱豹王者回归,再次为卧龙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未来,卧龙将以‘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地、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理想地、稳定健康的大熊猫栖息地、山地雪豹种群的核心保护地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一个资源优势明显、统筹整合良好、保护卓有成效、具有世界眼光的卧龙。”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段兆刚如此勾勒卧龙的发展前景。

何礼文  大熊猫叫我来巡山

年过四十的何礼文从事野生大熊猫保护工作虽已超过20年,但他对大熊猫越看越喜欢。“我和大熊猫的故事永远像是才刚刚开始,大自然给我的惊喜太多了。”

“国宝”萌憨众所周知,但野生“国宝”不仅会吃肉,还会攻击人。 “野生大熊猫的巡护工作基本一个月一次,但每次需要花多长时间由不得我们。”何礼文口中的巡护工作是这样开展的:三五人一组,再牵上一两头驴或骡子背干粮,进入原始森林,定时定期对布设在不同点位的红外相机进行电池、储存卡的更换。

布满荆棘的山林,悬崖断壁间,一脚踩下去就是未知数。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山路走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都是常事。原始森林里的风景如童话世界,但迷宫一般复杂的山路,说变就变天气,何礼文他们多次被困深山。“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工作总要有人干,我们不去,别人还是得去。”

不只危险,每一趟旅程注定寂寞。森林很美,但别忘了原始。“没有电和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对他们来说,在通讯软件里“三十天不见”是常事。“当大家因为看到一堆大熊猫粪便而欢呼时,那种兴奋和喜悦早已将内心的恐惧挤散。”何礼文说。

何礼文现在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熊猫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的工作越发繁忙,但他进山巡护的次数也变多了。“干的久了,喜欢。”如今,43岁的何礼文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分布情况,也更加熟悉这一片山林的整体情况。二十多年的时间,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上升,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但何礼文对工作的热爱依然如初。

罗春平  王朗行走的“百科全书”

21岁时,罗春平退伍,一脚迈进了323平方公里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走便成就了王朗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最美巡护员”五个字背后,是罗春平多年未曾停下的跋涉脚步。他用脚丈量过王朗的每一寸土地,他日夜追踪的大熊猫足迹,这位80后抓过盗猎者,捡过熊猫屎,曾滑落山崖七米,左脚楔骨断裂,一处骨折、两处脱落,治疗后需要卧床静养4个月到一年,他只休息了不到4个月又开始野外工作了。

罗春平从刚到时对没有电话,没有网络,除了日常监测工作和森里林的巡护外其他的业余活动很少的不适应,到以王朗为家、爱上并扎根王朗,获得“最美巡护员”的荣誉,罗春平成了这里的“全能选手”。他跟着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学习和参与野外工作,接受了较为系统和专业的训练,特别是在野生动物个体和痕迹识别、植物分类学方面提高了不少,为后来的野外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罗春平先后参与了藏鼠兔调查、黑熊调查、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王朗保护区大型兽类10年动态变化调查、王朗保护区兰科植物影像资料搜集等工作。

2015年,他受保护区委派,前往沈阳学习无人机操纵技术,成功取得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成为保护区最早一批取得无人机驾驶资格证的人。

大小相岭团队  野化放归成绩突出

2020年底,在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阿拉善SEE天府项目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最美巡护员”评选活动中,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石旭获得“最美巡护员”称号,大相岭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测巡护队获得“最佳巡护团队”称号。

获得殊荣的巡护员和团队僅是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雅安自然保护区优秀一线巡护员的代表,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大熊猫栖息地,守护着每一只野生大熊猫,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建设贡献着最基础的力量。

其中,栗子坪大熊猫放归监测团队自2009年开始承接大熊猫放归工作,并于2014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2018年,成都大熊猫野化个体“星辰”“和雨”顺利入住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这标志着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从科学发现到回归山林,大熊猫与雅安的缘分着实不浅。而这也让雅安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大熊猫发现、保护、繁育、野化、放归完整历程的地方。

大熊猫野化放归之路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张泽钧团队就是最好的代表。2018年5月公布的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名单中,“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榜上有名。这个项目由张泽钧领衔、12名项目成员共同完成。从2000年到2016年,长达16年的时间里,项目组成员踏遍川、陕、甘三省野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的密码,被徐徐揭开。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野化放归,正是得益于项目组成果与理论的应用。根据项目组研究发现,两大关键数据表明,栗子坪有能力也应该容纳更多的野生个体。这里的栖息地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种群个体数量远远低于40只。从整体上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处于两大山系的中间地带,与距离此地最近的凉山州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仅有一条拖乌山廊道相连,如果廊道断了,很容易形成孤岛,放归能强化两地的种群交流。建议被采纳,栗子坪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基地”。

开展多项合作  借鉴不同经验

大熊猫国家公园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加拿大贾斯珀国家公园和麋鹿岛国家公园建立结对合作关系,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与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生态廊道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公众参与和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环保公益活动。

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建立生态保护合作关系,连续开展“熊猫守护者”活动。

霞光万道,八方共睹。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将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树立新的标杆,引领大熊猫保护研究,积极推动大熊猫国际交流,传播大熊猫生态文化,彰显国际影响力。将努力打造成为全球大熊猫保护和国际合作交流的精品样板。

猜你喜欢

野化栖息地大熊猫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我们都爱大熊猫
大熊猫
BEAN SCENES
大熊猫也消暑
抵达栖息地
欧洲背景下的野化
水中大熊猫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