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在线学习“临场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1-11-20张黎韦妙

计算机时代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在线学习后疫情时代学习效果

张黎 韦妙

DOI:10.16644/j.cnki.cn33-1094/tp.2021.11.024

摘  要: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从“新鲜感”走向了“新常态”,在线学习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是线上环境所缺失的“临场感”也导致现阶段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效果不达预期。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框架(CoI)的临场感分类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53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线学习临场感的三要素(TP、CP、SP)对学习效果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权重最大,知识构建、触发事件、情感表达、群体凝聚是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中对在线学习效果影响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在线学习; 临场感;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11-87-04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presence of online learning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Zhang Li, Wei Mi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online education has changed from "freshness" to "new normal", onl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 new learning method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happy to accept. However, the lack of "presence-feel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 also leads to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online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not up to expect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COI),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data of 534 college student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elements of online presence (Teaching Presence, Cognitive Presence and Social Presenc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Social Presence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on online learning performanc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riggering event, emotional expression as well as group cohesion are staple factors of Teaching Presence, Cognitive Presence and Social Presence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online learn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 online learning; presence; learning performance

0 引言

據调查数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1454所高校开设了1226万门次在线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在线学习实质上已成为我国高校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面对这一巨大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强调复课后对在线教育也要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1]。如何充分释放大规模在线学习的效率效能,让在线教育新模式真正成为助力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现阶段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在线学习模式在组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如高辍学率、低完成率、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线学习情绪低落等现象,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参与方均出现了不少质疑在线学习实际效果的声音。其中,长时间面对屏幕上课所带来的学习孤独感,群体归属感缺失等“临场感”不足问题是各方舆论议论的焦点所在[2],被认为可能是制约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关键限制因素。本研究基于加拿大学者加里森提出的CoI模型框架,通过对大规模实证调研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试图解释以下问题: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是否真正具有积极作用?在临场感的不同维度中哪一类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如何有针对性的塑造临场感来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

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2000年加里森和安德森共同创建了探究社区框架(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缩写为CoI),并对线上不同临场感类型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它在教学经验内核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教学等临场感进行整合,对于构建在线学习社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CoI模型中在线临场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由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三要素构成[3]。教学临场感是指为实现学习者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结果,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社会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和指导,包括教学管理、知识构建与直接教学三个子类目[4]。认知临场感是指学习者在批判性探究社区里通过不断反思和对话来构建意义的程度,它包括触发事件、探究、整合、解决四个阶段[5]。社会临场感是指学生在探究社区中通过利用通信媒体在社交方面和情感方面表现自己的能力,包括情感表达、开放交流与群体凝聚三个子类目[6]。在缺少面对面情感交流的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已成为指导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模型。

本研究中设计的在线学习临场感结构,参考了杨洁、吴祥恩等人在线临场感框架[7],将三大临场感类型加以细分,分为十个步骤,各步骤设置相应的观测指标进行操作化,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基于CoI理论模型,本研究设定了三个研究假设。

① 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TP)维度

H1:教学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② 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CP)维度

H2:认知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④ 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SP)维度

H3:社会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2 研究工具与样本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是调查问卷,结合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在线学习现状制定了“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问卷工具。根据理论框架编写问卷题目共29道,主要从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三个维度调查临场感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

2.2 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平台向557名大学生发放了问卷,回收53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9%。调查样本结构分布如下:大一学生97人,占总样本数的18.2%;大二学生111人,占总样本数的20.8%;大三学生100人,占总样本数的18.7%;大四学生196人,占总样本数的36.7%;研究生及以上30人,占总样本的5.6%。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需要探究多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细化分析每种解释变量影响被解释变量的程度大小,因此建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在线学习效果作为被解释变量,通常使用学习成绩指标进行操作化处理。解释变量的三个维度(TP、CP、SP)的编码和操作化处理方式具体是:教学临场感(TP)维度下的教学管理、知识构建和直接教学编码为TP_JXGL、TP_ZSGJ、TP_ZJJX,认知临场感(CP)维度下的触发事件、探索、整合和解决编码为CP_CFSJ、CP_TS、CP_ZH、CP_JJ,社会临场感(SP)维度下的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群体凝聚编码为SP_QGBD、SP_KFJL、SP_QTNJ。教学临场感量表设有7个题项,认知临场感量表设有5个题项,社会临场感量表设有7个题项,在题目设置中有明显的区分。三个量表统一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预期方向都为“+”。

在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定義、编码和赋值的操作化处理后,得到了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10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699,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方)为0.479,说明这10个解释变量能够解释被解释变量47.9%的变异量,解释度良好。回归模型的变异量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49.990,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在回归系数的分析结果中,达到显著的解释变量有:教学临场感下的“教学管理”、“知识构建”,社会临场感下的“情感表达”、“开放交流”、“群体凝聚”以及认知临场感下的“触发事件”、“解决”。未达到显著的解释变量有“直接教学”、“探索”、“整合”。未达显著水平的自变量并非代表与因变量间毫无关系,只是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没有呈现显著水平,结合相关信息仍可进行分析解释。

4 讨论及建议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社会临场感都显著地影响了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有效地改善在线学习的临场感成为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及效果的重要路径。

4.1 教学临场感维度

教学临场感维度(TP)的分析数据显示,“知识构建”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9,这说明“知识构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知识构建”在线上学习中可表现为课程主题讨论、教师多样化教学以及师生互动场景设计等,即教学团队为在线学习者提供同课程相关的讨论主题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度与认同感。同时,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投身于学习任务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教学管理”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正向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1),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80,是教学临场感中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次要因素。“教学管理”作用于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初始化信息,如课程开始前获取准确的时间安排、学习资料,课程具体的考核方式等。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学团队就学习者如何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指导,能否准确且及时传达学习目标、教学材料等会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

教学临场感贯穿于整个在线学习的过程,同时作为中介要素影响着认知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的建立,因此有必要关注并加强其建立[8]。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可从在线学习的参与方,即教育者、学生与在线学习平台这三方入手对大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教学临场感体验进行优化。教育者在教学中要传达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学资料等,注意互动环节设计,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层面的连贯性;学习者应该积极的配合教学工作,注意吸收学习资料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与分享中;在线学习平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系统承载能力,确保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策略,实现高效教学。

4.2 认知临场感维度

认知临场感维度(CP)的分析数据显示,“触发事件”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1。“触发事件”也就是课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困惑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并寻求答案。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遇到疑难困惑,通常会在课程平台的评论区域提出问题,得到课程参与者的回复并且在评论区板块交流看法或观点,这对提升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有很大帮助。“解决”这一变量对在线学习效果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p<0.0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45,是认知临场感中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次要因素。“解决”即“问题解决”,它是指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能够记录学习笔记,并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由于认知临场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相辅相成,认知临场感强调的是多维的认知过程。因此,促进认知临场感可以通过教学临场感、社会临场感的提升加以实现[7-8]。学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时应在促进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的同时,关注认知临场感的建立,帮助学生形成、并加深认知临场感。

4.3 社会临场感维度

社会临场感维度(SP)的分析数据显示,“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群体凝聚”都达到了显著性解释,其中“情感表达”和“群体凝聚”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是0.218与0.192,且“情感表达”的标准化回归系,处于各项临场感中的最高水平,具有最高的解释权重。由于在线学习依托于虚拟的网络环境,而临场感所追求的是真实性体验,这也使得两者间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社会临场感的建构尽可能的弥补线上教学所缺失的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表现为给同伴发表的评论点赞、课上给老师云送花等,有效的拉近线上学习中人与人的沟通态度,克服传统教学中不及时等不利因素影响。在线学习中,与课程参与者适时适量地进行评论、点赞、送花等行为能提升整个在线课堂的交互性,从而对每位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提升在线学习的效果。“群体凝聚”强调同伴间的合作与协调,在线学习时的团体项目、小组作业等能帮助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包容信任、分工合作的氛围,团队凝聚力较高有助于实现共同发展。“开放交流”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0.05),并且这一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99,是十个自变量中唯一一个与在线学习效果呈负相关的变量。“开放交流”即自由交流,在线课程一般会设有同步讨论区,课程参与者发送实时弹幕来表达自己观点或观察同伴反应,同时教师能据此评估学习者的即时情感,把控课堂方向。在对被调查学生的访谈中,课题组发现学生在线上课程中的在线发言往往很少能得到其他课程参与者的“热情”反馈,这一现象可能是导致数据分析结果中出现“开放交流”与在线学习效果负显著相关的原因所在。

社会临场感是三大临场感类型中对在线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维度,它强调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真实性体验,所以在技术层面要建立起安全的网络学习社区[9]。此外,点赞、置顶等情感手段能够激发课程参与者间的互助学习[10],“情感表达”也因此成为社会临场感因素中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教育部.疫情期间,全国1454所高校开设1226万门次在线课程,参与学生达23亿人次——在实践中创造高校在线教学新高峰[EB/OL].(2020-05-15)[2021-04-09].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mtbd/202005/t20200518_455656.html

[2] 王胜兰,卢晓中.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研究及教师应对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J].中国德育,2020.10:44-47

[3] Akyol Z, Garrison D R.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presence in an online and bl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 Assessing outcomes and processes for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2(2):233-250

[4] 贾利锋,李海龙.临场感对在线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影响——基于探究社区理论的条件过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45-52

[5] Garrison D R.,Anderson,T.,&Archer,W.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 -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and Higher Education,2000.2(2-3):87-105

[6] 张婧鑫,姜强,赵蔚.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影响因素及学业预警研究——基于CoI理论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4:38-47

[7] 吴祥恩,陈晓慧,吴靖.论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24-30

[8] 李寶敏,宫玲玲.教师混合式研修中教学、认知、社会临场感的关系研究——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5):59-68

[9] 黄庆双,李玉斌,任永功.探究社区理论视域下学习者在线学习投入影响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6:73-81

[10] 文婷,莫剑霞,沈琳宇.疫情背景下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社会临场感的交互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4):127-130

猜你喜欢

在线学习后疫情时代学习效果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莲心宝宝有话说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