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65年烂泥沟滑坡前兆、高速远程运动及后期演化特征

2021-11-20文宝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年6期
关键词:烂泥源区斜坡

文宝萍,王 凡,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100)

高速远程滑坡是自然界破坏力最强、形成机理最复杂的滑坡类型。云南禄劝烂泥沟滑坡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多期活动历史的巨型高速远程滑坡。近百年来,该滑坡曾于1921年、1931年、1955年、1965年、1991年、2007年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体积>106m3)活动[1−2]。其中,1965年11月22日、23日连续2 次剧烈活动,摧毁4 个村庄、造成444 人遇难[2],是我国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单体滑坡灾害事件。此次滑坡还引发地震,最大震级4.4 级[1]。滑坡碎屑流运动7 km 后,堵塞普福河,形成长2.7 km、高179 m 堰塞坝[1],滑坡全程不足10 min[2],8 个月后坝体溃决,形成泥石流冲入金沙江;1991年9月17日再次滑动,造成10 人死亡、21 头牲畜被埋;2007年7月30日又发生滑坡,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3]。目前,滑坡后部斜坡上依然可见数条长度100 m 以上拉张裂缝。1965年滑坡后,施雅风等[1]在现场调查、访问基础上,对该次滑坡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对其形成条件做了初步分析;徐则民[3]、程先锋等[2]在滑坡发生40 多年后,基于调查、访问,对1965年滑坡活动特征、形成条件也做了一定研究。然而,由于滑坡地处偏远的高山峡谷区,加之当时条件有限,前人对1965年11月22日、23日2 个序次活动的成生关系并无定论;尽管了解到滑坡前有地表开裂,但裂缝具体位置及其特征等并无明确信息;对1965年后2 次较大规模滑坡及该滑坡发展趋势,仅做了初步分析。至今,该滑坡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众多谜团中,弄清烂泥沟滑坡1965年剧烈活动前的变形特征及滑坡过程中不同序次的成生关系,对认识滑坡活动机理和成灾模式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掌握1965年后滑坡再次活动特征和目前动态,则是当前减灾防灾亟需了解的实际问题。

近20年来,随着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存档数据的公开,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卫星影像分析滑坡动态,已成为研究滑坡活动特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4−7]。相比传统的仪器监测途径,前者具有数据获取成本低、覆盖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显著优势。通过对比不同期次影像上同一地段的微地貌形态、纹理及色调/灰度变化特征,可确定滑坡动态及其特征。利用经过严格正射校正、地理配准的高分辨率影像,还可通过测量同名点间距离,确定滑坡地表位移场及变化特征[4−7]。为进一步弄清1965年烂泥沟滑坡变形前兆、2 个序次滑动关系及滑坡运动特征、1965年后2 次较大规模滑坡活动特征、现今滑坡动态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1965—2020年的多期、多源卫星影像,结合现场调查、无人机测量,分析了1965年烂泥沟滑坡变形前兆、2 个序次活动的成生关系,厘定了1991年和2007年2 次较大规模活动特征,评估了滑坡现今动态特征和未来活动趋势。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认识烂泥沟滑坡活动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为类似高速远程滑坡研究提供借鉴。

1 地质背景和滑坡发育特征

1.1 滑坡区地质背景

烂泥沟滑坡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一级支流普福河(又称白水河)西侧走向近EW 的支沟(烂泥沟)沟头(图1),为典型的高山峡谷,河(沟)谷切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所在的烂泥沟段,沟头大风垭口高程3 180 m,与普福河交汇处高程1 100 m,沟谷切割深度1 500~2 080 m,沟头坡度35°~45°,沟谷两岸坡度>50°,局部近直立,多数地段沟底宽度不足20 m。普福河断裂带的4 条断层横切烂泥沟,岩层间多为断层接触。自沟头至其与普福河交汇段,沟内依次出露早二叠纪拉斑玄武岩(P1β)夹薄—中厚层凝灰岩,晚三叠纪—晚侏罗纪(T3-J3)厚层砾岩、砂岩、泥岩夹页岩,早二叠纪(P1)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图1)。

图1 烂泥沟滑坡区平面图Fig.1 Simplified plan of the Lannigou rockslides

1.2 滑坡发育特征

烂泥沟滑坡为典型的沟道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滑坡源区、流通区、堆积区基本完整(图1)。

烂泥沟沟头为滑坡源区,面积约2.0 km2。滑坡源区实为由北侧沟坡上滑坡I-1、南侧沟坡上滑坡I-2 和正西偏南侧沟坡上滑坡I-3 构成的滑坡群(图1、图2)。其中,北侧沟坡上滑坡I-1 和南侧山坡上I-2 滑坡为1965年滑坡的滑源区;正西偏南侧沟坡上滑坡I-3 并非独立单体滑坡,是由1965年滑坡后表层溜滑、蠕动的多个浅层滑坡、崩塌及1991年、2007年滑坡构成的复杂滑坡群。因这些滑坡边界很难清楚划定,故笔者在此简化归并。滑坡I-1、I-2 为主体发育在玄武岩中的块状岩类滑坡。滑坡I-1、I-2 上部均见裸露滑面(倾角35°~38°)(图2),显示其滑面均沿倾向坡外结构面发育,斜坡破坏模式为块体平面滑移模式。但裸露滑面处地形陡峻、表面碎石溜滑,调查人员无法接近观察。依据前人资料[1]和笔者据现场条件推测,滑面可能沿凝灰岩夹层发育。依据滑面产状,推测滑坡I-1、I-2 剪出口高程约2 400 m、滑体最大厚度百米以上。滑坡I-1、I-2 滑落后在高程2 200 m 的老深多附近形成由玄武岩碎块石构成的缓坡平台(图1、图2)。

图2 烂泥沟滑坡源区及主要滑坡(Google Earth 2021)Fig.2 The source area of the Lannigou rockslides and its components

1991年滑坡前卫星影像分辨仅有30 m,无法从影像上分辨有无地面开裂迹象。对比滑坡前后影像的微地貌可以确定,1991年滑坡部位紧邻1965年北侧滑坡西侧边界,面积约0.1 km2,体积>2×106m3,滑坡碎屑流部分堆积于2 200 m 高程平台上,部分沿沟道流动、充填,在沟道中段转弯处终止(图5)。依据影像特征估测,此次滑坡滑程约3 400 m,落距约1 000 m,表观摩擦系数约0.29。同样,受影像分辨率所限,无法分辨此次滑坡是否对流通区有冲击、铲刮作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北侧山坡西侧在滑坡前有小冲沟发育(图3B,图4B),滑坡后已无法识别,表明受滑坡影响,该处沟坡发生了小规模崩滑。滑坡后沟头西侧山坡在影像上出现2 处纹理杂乱区域及圈椅状展布的阶梯形错落带(图4B 中8、9 区),与滑坡I-3 分布区段大体一致。由此推测,滑坡I-3 中部分表层蠕滑可能与南北两侧山体滑坡后失去支撑有关。

表1 研究采用的遥感卫星/无人机影像Table 1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UAV images used in this study

3 1965年滑坡前兆与活动特征

3.1 滑坡前兆

1965年11月7日2 m 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显示(图3),滑坡前15 天,烂泥沟沟头南、北两侧山坡在坡脚处基本相连(图3A、B),这与现场访问时老乡叙及滑坡前南北两侧山坡上行人、羊群可直接穿过的情形一致。北侧山坡中上部可见至少8 条长度不等的拉

“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问题也可以类似的思路看待。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的“近人”性,并因此将其纳入“人”的视角而观照之,那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具有法律人格,只不过到“类人”阶段,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才表现得难以否认或接近完全,在此之前,其法律人格则较少体现出来或需受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这和未成年人的法律人格问题有相似之处。“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问题的新颖性,只在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表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别是在“类人”阶段之前被掩盖在了工具性之下;而人工智能本质上的有无,在人工智能的“近人性”中其实已被决定。

张裂缝,东侧2 条裂缝长约600 m,其他各处裂缝长度不足100 m;北侧山坡上分布以浅色调为特征的多处表层崩滑,坡脚处规模较大;南侧山坡上未见明显拉张裂缝和较大崩滑区域。上述影像特征反映,滑坡前15 天,北侧山体变形迹象显著,但拉张裂缝并未贯通;南侧山体上无明显变形迹象。因此,北侧滑坡早于南侧滑坡,北侧山坡上拉张裂缝的快速发展时段很短,至少不足15 天。

3.2 滑坡活动特征

(1)源区滑坡活动序次与成生关系

滑坡前后10 m 分辨率的ALOS AVNIR-2 影像显示,1991年滑坡部位上方斜坡在2008年后出现一片明显的影像特征改变区域(图7 中1),其中心区域纹理连续(图7 中2),面积约0.07 km2,周边为白色区域;2 200 m 平台下的沟道内出现带状延伸的浅色区域(图7 中3 区)。据上述现象推测,2007年滑坡滑源区为1991年滑坡上方影像纹理连续区域,体积约1.4×106m;流通区有明显的冲击铲刮迹象(图7 中3 区),滑坡碎屑流在沟道中段弯道处终止。该次滑坡落距约970 m,滑程约2 900 m,表观摩擦系数0.33。

图3 1965年11月7日滑坡前烂泥沟全区及代表性局部段影像(Keyhole)Fig.3 The image covering the Lannigou before the 1965 sliding taken on Nov.7,1965 and clos-up views at different sections

图4 1965年12月25日滑坡后烂泥沟全区及代表性局部段影像(Keyhole)Fig.4 The image covering the Lannigou after the 1965 sliding taken on Dec.25,1965 and clos-up views at different sections

本次研究收集了1965—2020年覆盖烂泥沟的23 个期次云量较少、成像质量较高的多源卫星影像,同时采用2019年12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滑坡影像(表1)。其中,1965年11月7日和1965年12月25日美国卫星Keyhole拍摄的2 期影像恰在滑坡剧烈活动的前、后时间。所有影像经正射校正、地理配准。但由于烂泥沟所在区域非常偏僻,2014年以前没有较高精度的DEM数据,故本次研究中对2014年之前卫星影像仅做了粗略的正射校正和地理配准。研究方法以基于影像特征的定性分析为主;2014—2020年的Google Earth 高清影像(18 级)分辨率为1.0 m,故对近期拉张裂缝动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方法。

(2)滑坡运动与堆积特征

滑源区正西偏南斜坡上裂缝6年来无明显变化,至少显示其发展速率极其缓慢。现场调查发现,裂缝处斜坡有台阶状下错迹象,残坡积物较厚、但坡度较缓(<20°),推测裂缝为残坡积碎石土的缓慢蠕动裂缝,斜坡发生大规模快速滑移的可能性不大。

滑坡流通区、堆积区在滑坡前后地形改变非常显著。老深多以东的北侧沟坡上有植被的突出台地(图3C 中5、6 区)在滑坡后呈现光面特征(图4C 中5、6 区),坡上支沟(图4C 中7 区)在滑坡后消失、有块石散落,主沟沟道内未见明显的填平、淤埋迹象;阿角迷及其东侧、东南侧沟坡被滑坡堆积物覆盖(图4A),烂泥沟与普福河交汇处及其以东沟道内水流消失(图4A),两沟交汇处以东约2.8 km 处沟道微地貌与滑坡前基本一致(图3D、图4D)。上述特征显示,滑坡运动具有显著的飞跃、铲刮特点,滑坡碎屑流自源区撞击向东折转后,飞跃冲向流通区沟道北侧山坡(上普福村下侧),强烈冲击、铲刮这段山坡(流通区起始段—中段),并在临近地段散落飞石;在阿角迷至两沟交汇处受南侧沟坡阻挡,停积于阿角迷—两沟交汇处以东2.8 km 一带,压埋电塘、白占斗村,并形成高大堰塞坝,堵塞普福河,碎屑流末端未及金沙江边。

2014年1月—2020年1月分辨率1 m 的高清影像显示,北侧斜坡2007年滑坡源区东侧分布2 条走向NE 的长大裂缝(图8)。1#裂缝长约300 m,但裂缝形态和长度自2014年以来没有明显变化;2#裂缝自2014年以来,一直向西扩展,2014、2017 和2020年同一时期,裂缝长度分别为150,200,250 m,年扩展速率约16.7 m。目前,2#裂缝与1#裂缝已基本相连。2019年12月无人机影像显示,在1#、2#裂缝上部隐约分布1 条NE 走向宽约40 m 的裂缝带(图9)。沟头正西偏南侧斜坡上分布近SN 走向断续裂缝,但裂缝长度和形态特征自2014年以来无明显变化(图10)。现场调查时,因地形太陡,北侧斜坡上裂缝无法接近观察;正西偏南侧斜坡上单体裂缝最长约100 m、宽0.1~0.3 m不等,局部段裂缝两侧错落0.2~0.3 m。

4)留守儿童。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户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这就导致另一现象的产生,在缺乏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儿童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他们缺乏上进心和自觉性,长时间与父母的分离导致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巨大,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例如,1937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访问中国期间发现,他10年前提出的作为量子力学认识论基础的互补原理(Complementary principle,又称“并协原理”),居然与道家哲学有某些共鸣之处。他认为太极图上的阴阳圆正好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理,是互补原理的最好标志,特别是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同行比欧洲同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互补原理。这一切都令他很兴奋。于是,他把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1947年荣获丹麦皇家“大象”勋章的族徽[注] 详见P.罗伯森著,杨福家译:《玻尔研究所的早期岁月》相关插图,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1965年后滑坡特征与发展趋势

4.1 1991年滑坡特征

据前人资料[1]和笔者现场调查,高程2 200 m 滑坡平台下部至阿角迷为1965年滑坡碎屑流的流通区,阿角迷至普福河以东约2.8 km 为1965年滑坡堆积区(图1)。估测1965年滑坡从滑源区滑落总体积约4.5×108m3。其中,滑坡I-1、I-2 体积分别约3.0×108m3、1.5×108m3。依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速远程滑坡几何参数[8],滑坡I-1 落距约1 600 m,滑程约7 000 m,表观摩擦系数约0.23;滑坡I-2 落距约1 900 m,滑程约7 000 m,表观摩擦系数约0.27。

图5 1991年滑坡前后滑坡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影像特征(A、B 分别代表同一区域)(Landsat-5)Fig.5 Close-up views of the source area,transition/deposit zone on the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91 sliding

4.2 2007年滑坡前兆与活动特征

仔细对比1999—2009年10 m 分辨率的影像后发现,紧邻1991年滑坡上部的斜坡,在2001年12月—2007年1月的影像上出现白色条带,2008年1月9日影像上白色条带消失,代之以白色斑块(图6)。该区域与目前所见的北侧斜坡西北侧岩壁在同一部位。以此推测,2007年滑坡在前数年可能存在以地面开裂为主的变形前兆。

图6 2007 滑坡前后可能的地表裂缝及其变化(Landsat-7)(注:图中黑色条带由卫星校正器故障所致)Fig.6 Close-up views of the possible tension cracks in the source area on the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7 sliding

对比滑坡前后影像可明显看出,2 次剧烈滑动后,沟头西侧(含西南侧)斜坡地形无明显变化,但南北两侧山坡地形改变强烈。北侧山体滑坡后留下平整滑壁,滑壁东侧边界形成陡崖(图3A、B,图4A、B)。东侧边界位置与滑坡前最长裂缝位置大体一致(图3B、图4B 中1 区)。由此向东,沟道已被大量滑坡碎块石充填;南侧山坡上西侧支沟基本保持原始形态(图3B、图4B 中4 区),但东侧山梁已成为坡面较平整的凹槽,较平整坡面与滑坡I-2 的滑面裸露部位大体一致(图3B、图4B 中3 区)。因北侧山体朝南临空、且滑坡前已有显著地表开裂,故有理由推断,1965年11月22日,北侧山体沿倾向坡外结构面高位、高速剪出后冲向南侧山体,受阻后向东侧临空方向折转冲出;受北侧滑坡冲击,次日南侧山体沿倾向坡外结构面高位、高速滑坡,也向东侧临空方向折转冲出。

图7 2007年滑坡前后影像特征(ALOS AVNIR-2)Fig.7 Close-up views of the source area,transition/deposit zone on the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7 sliding

4.3 滑坡近期动态与变形趋势估测

尽管经历多次活动,烂泥沟滑坡滑源区陡峻地形、玄武岩内倾向坡外的优势结构面、上覆厚层残坡积碎石土等不利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决定了滑源区斜坡仍具备易于失稳的先天条件。现场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影像等均可明确,目前至少在滑源区北侧和正西偏南侧斜坡上分布有拉张裂缝,表明斜坡已经出现变形迹象。

公募体育基金会受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更倾向服务于体育系统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部门直接管理的各运动项目。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就十分重视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和保障及各运动项目的发展等问题,主要设立的公益项目有运动员保障专项资金,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国家队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关怀基金,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及乒乓球、篮球、登山运动、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专项基金。非公募体育基金会因其独立性、灵活性较强,服务对象主要为社会性较强的体育公益活动、体育公益宣传、体育赛事支持、群众体育开展、体育产业等[3]。

图8 2014年—2020年滑源区北侧斜坡上裂缝区位置(红框区)及其变化(Google Earth)Fig.8 Close-up views of the tension crack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rce area on the images from 2014 to 2020

图9 滑源区北侧斜坡上裂缝带(影像:20191217 无人机)Fig.9 Close-up view of a tension crack zon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rce area on the UAV image in 2019

图10 滑源区正西偏南侧斜坡上裂缝区及其变化(Google Eaeth)Fig.10 Close-up views of the tension cracks on the southwestern slope of the source area on the images from 2014 to 2017

施雅风等[1]1965年现场调查确认,滑坡后山体出现新的拉张裂缝。依据目前信息,无法判断北侧斜坡上拉张裂缝是1965年滑坡后的牵引裂缝,或为后期变形裂缝。但是,2#裂缝的持续扩展,指示北侧山坡变形正在不断发展。因该处玄武岩内依然发育倾向坡外结构面,故推测若再次滑坡,其滑动模式和运动模式与之前类似,即玄武岩块体平面滑移模式与高速远程运动模式。但是,对于再次滑坡的具体范围和发生时间,目前无法判断,需持续跟踪。

这小孩的脸上蒙了很厚的一层灰,只有那双大大的眼睛是亮的。甲洛洛笑笑: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了?叫什么名字。登子回应:是男孩,好像两三岁了吧,叫小阿布。小阿布又悄悄地挤到甲洛洛身边,握着甲洛洛的手指。甲洛洛很喜欢这个孩子,看着登子:你下次卸货的时候把他带上。登子看着小阿布:怎么好呢,那是做事的地方。甲洛洛摸着小阿布的头:我喜欢这个孩子,你卸货的时候我帮你带着。

在幻灯片母版中设计不同类型的版式,可以提高幻灯片的制作和修改效率,制作幻灯片应从设计各种不同的版式做起,在设计过程中应规划好各个章节幻灯片的制作格式和内容顺序。如图3所示。

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5例。其中,治疗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1.50±10.56)岁,平均病程(3.11±1.23)年;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14±7.90)岁,平均病程(3.24±0.9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965年以来,滑坡3 次活动范围显示(图11),滑源区、流通区+堆积区均呈现逐次减小趋势,目前北侧山坡上裂缝扩展区位于2007年滑坡源区东侧,指示滑坡活动似乎在北侧山坡上较为活跃。

图11 烂泥沟滑坡三次滑动和碎屑流运动 / 堆积范围和现今裂缝位置(影像:Google Earth,20 200 114)Fig.11 The source areas,transition/deposit zones of the Lannigou rockslides since 1965 and locations of present tension cracks

5 结论与建议

(1)1965年烂泥沟滑坡剧滑前,北侧山体有明显变形前兆,滑前15 天后缘拉张裂缝尚未贯通;1965年11月22日、23日2 次滑动序次及其关系是:北侧山体首先滑动,南侧山体受其冲击,次日滑动;滑坡碎屑流高速运动具有明显的飞跃、冲击、铲刮特征,滑坡碎屑流未及金沙江边。

(2)1991年滑坡源区紧邻1965年北侧滑坡西界,滑坡碎屑流填塞沟道,终止于沟道中段。

(3)2007年滑坡源区紧邻1991年滑坡上界,滑坡规模及其流通和堆积区范围小于1991年滑坡。

由图2可知,与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动相随,人民币汇率历经几个波动周期,2005年之前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固定不变状态,2005—2008年处于持续升值周期,2008—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仍处于不贬值的稳定状态,2011—2015年人民币在波动中趋升,而201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至2017年初才有所回升且逐渐趋于稳定。

(4)目前,2007年滑坡源区东侧斜坡和滑坡群正西偏南侧斜坡有地表裂缝分布,但后者无明显扩展迹象,前者扩展速率约16.7 m/a,所在斜坡段有再次滑坡可能。

(5)尽管烂泥沟滑坡源区及沟口已无村落,但上普福村及附近村民时常在源区斜坡上放牧、植树造林、采集药材。从防灾减灾角度,建议告诫当地村民远离滑源区,当地政府或相关单位对可能滑坡区段跟踪监测,及早预警。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朱雷博士提供滑坡区无人机影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曾启强、闫天玺参加野外调查。

猜你喜欢

烂泥源区斜坡
受焦化影响的下风向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三江源地区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安徽沿江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莲 藕
My Favorite Weather
信仰的“斜坡”
烂泥地里飞出了金凤凰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一团烂泥结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