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复方止癣乳膏的提取及制备工艺优选*

2021-11-19李苑华张声源江中洪

中国药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槲皮素乳膏提取液

赵 莹,翟 明,李苑华,张声源,江中洪

(1.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31; 2.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梅州514031; 3.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 梅州 514031)

中医学认为,手足癣由外感湿热、毒虫沾染引起,日久郁阻皮肤脉络,造成血不荣肤,治疗多选用杀虫、祛湿、清热、祛风、活血之剂[1]。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结合中医学理论基础,选用具有杀虫、祛湿、清热、祛风、活血等功效的皂角、荆芥、红花及白矾4味中药组方[2-4],筛选其对具有抗真菌和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5-6],以槲皮素和总黄酮为指标成分,优化提取方法。目前,市场上的抗足癣软膏多为化学抗菌药物[7-8],抗足癣类中药仍以洗剂为主[9-10],而洗剂不易携带,药液难以附着于皮肤,起效较慢。本研究中在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后,拟开发一种复方中药抗足癣软膏,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并考察制剂的稳定性,为复方中药止癣乳膏的开发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UV-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MING-CHE 24UV型超纯水机(法国Merck Millipore公司);TDZ5-WS型台式离心机(长沙湘锐离心机有限公司);DHG-9030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鸿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BSA1245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精度为万分之一);JP-060型超声波清洗机(深圳市洁盟设备有限公司,功率为240W,频率为40kHz)。

1.2 试药

槲皮素对照品(北京北纳创联生物技术研究所,批号为C15H1007,纯度≥98%);芦丁对照品(奥科生物科技研究所,批号为BWB51607,纯度≥98%);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皂角药材(批号为20180115),荆芥药材(批号为20180926),均购于宿迁圣轩阁有限公司;红花药材(批号为20180709),白矾药材(批号为20170813),均购于大参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中药材均经嘉应学院医学院张声源中药学副教授鉴定为正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工艺研究

2.1.1 复方中药处方

取皂角、荆芥、红花、白矾药材各3 g,按1∶15(m/V)料液比进行配制。

2.1.2 提取方法考察[11-12]

水提法:1)水煎煮法。按1∶15(m/V)料液比加水,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滤纸过滤,密封备用。2)水超声法。按1∶15(m/V)料液比加水,超声提取(功率为240 W,温度为50℃)1.5 h,提取液用滤纸过滤,密封,备用。

酸提法:1)酸浸提法。冰乙酸浸渍提取24 h,提取液用滤纸过滤,密封,备用。2)酸超声法。提取条件与水超声法相同,提取溶剂换为冰乙酸。

醇提法:醇浸提法与醇超声法的反应条件分别同酸浸提法和酸超声法一致,提取溶剂更换为70%乙醇。

2.1.3 总黄酮提取率考察

芦丁对照品溶液制备:称取芦丁对照品9.4 mg,精密称定,置100 mL烧杯中,以60%乙醇溶液溶解,吸取0.5 mL,置5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即得质量浓度为0.188 mg/mL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芦丁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50,1.00,2.00,3.00,4.00,5.00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5%NaNO2溶液0.3 mL,摇匀,放置6 min;加10%Al(NO3)3溶液0.3 mL,摇匀,放置6 min;加4%NaOH溶液4 mL,再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静置15 min,显色[13],于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得回归方程Y=0.220 8 X+0.006 8,R2=0.999 5(n=6),表明芦丁质量浓度在0.5~5.0 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

总黄酮提取率测定:按2.1.2项下提取工艺进行提取,过滤,取提取液1 mL,置5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即得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品提取液1 mL,置100 mL容量瓶中,按标准曲线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13]。按公式1)计算总黄酮提取率(X)。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提取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extraction rates of total flavonoid by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式中,X为总黄酮或槲皮素的提取率(%);C为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的总黄酮或槲皮素质量浓度(mg/mL);V为药材提取液总体积(mL);P为稀释倍数;W为药材质量(mg)。

由图1可知,超声醇提法的总黄酮提取率最高为60.16%。水提取和醇提取过程中,超声法的提取率高于煎煮法或浸渍法;酸提取过程中,浸提法高于超声法。

2.1.4 槲皮素提取率考察

槲皮素对照品溶液制备:取槲皮素对照品1.5 mg,精密称定,于烧杯中溶解,润洗2~3次,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即得质量浓度为15μg/mL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槲皮素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槲皮素对照品溶液0.5,1.0,1.5,2.0,2.5,3.0,3.5,4.0 mL,置25 mL容量瓶中,以蒸馏水为空白参比,于382 nm波长处测定吸 光 度。得 回 归 方 程Y=0.341 9X-0.002 1,R2=0.9992(n=8),表明槲皮素质量浓度在0.1~0.6 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

槲皮素提取率测定:按2.1.2项下提取工艺进行提取,过滤,取提取液1 mL,置5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即得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总黄酮提取率测定项下供试品提取液1 mL,置50 mL容量瓶中,按公式1)计算槲皮素提取率(X)。结果见图2。

图2 不同提取方法的槲皮素提取率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extraction rates of quercetin by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由图2可知,以水和醇作为提取溶剂时槲皮素的提取率高于以酸为提取溶剂,且超声法高于煎煮法或浸提法。分析原因,相较于浸提法及煎煮法,超声法的温度和超声微波作用可提高提取率,从而增加槲皮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则槲皮素的浸出量相对较多。结合总黄酮提取率,则槲皮素的提取率为0.07%。

2.1.5 最佳提取工艺确定

综合总黄酮和槲皮素的提取率考察结果,最终确定该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超声提取,功率为240 W,温度为50℃,提取1.5 h。

2.2 槲皮素与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槲皮素、总黄酮对照品溶液各0.2 mL,按标准曲线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重复测定6次。结果槲皮素、总黄酮吸光度的RSD分别为0.21%和1.28%(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重复性试验:取复方中药材粉末,各3 g,精密称定,按上述最佳提取工艺提取,共制备供试品溶液12份,按标准曲线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结果槲皮素、总黄酮吸光度的RSD分别为0.26%和1.75%(n=6),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稳定性试验:取复方中药材粉末,各3 g,精密称定,按上述最佳提取工艺提取,过滤提取液,精密吸取提取液0.2 mL,于室温下放置0,1,3,5,7,9,12,24 h时按标准曲线项下方法测定吸光度。结果槲皮素、总黄酮吸光度的RSD分别为0.33%和1.52%(n=8),表明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放置24 h稳定性良好。

2.3 制备工艺研究

2.3.1 处方及制备

乳膏处方见表1。制备步骤为,按处方量称取A,C两相中各原料作为水相,称取处方量B相中各原料作为油相,置(80±2)℃恒温水浴箱中,搅拌,混匀,待油、水两相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至(80±2)℃后,把油相(B相)倒入水相(A,C相)中,用玻璃棒在水浴锅中往同一方向缓慢搅拌15 min,移出,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

表1 复方中药乳膏基质组分Tab.1 Matrix components of TCM compound cream

2.3.2 乳膏评分标准

总分100分,其中外观质量、pH、离心稳定性及耐热、耐寒稳定性各2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乳膏评分标准Tab.2 Scoring criteria of cream

2.3.3 制备工艺优选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因素A)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因素B)的含量、乳化温度(因素C)、乳化时间(因素D)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3)。以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制备工艺(见表4),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表3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Tab.3 The factor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test

由表4可知,各因素对结果影响大小的顺序为D>C>A>B,且最优处方为A3B2C2D1,即十二烷基硫酸钠含量为1.5%,单硬脂酸甘油酯含量为4.0%,乳化温度为80℃,乳化时间为15 min。由表5可知,各因素对结果均有显著影响。故最终确定此条件为最优制备工艺。

表4 L 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及结果Tab.4 Design scheme and results of the L 9(34)orthogonal test

表5 L 9(34)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Tab.5 ANOVA results of the L 9(34)orthogonal test

3 讨论

本研究中选取皂角中具有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槲皮素,以及4味中药中均含有的抗炎成分总黄酮[14-17]的提取率作为考察指标,建立其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筛选提取条件。

分别选择了煎煮、浸渍、超声、加热回流4种提取方法[18],经过含量测定发现,加热回流提取法的提取液中槲皮素和总黄酮的响应值均较低,原因可能为加热回流提取过程中药材的结构被破坏,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故最终选择煎煮、浸渍和超声3种提取方法进行研究。由图1和图2可知,超声水提法和超声醇提法的总黄酮和槲皮素提取率均较高,其中超声醇提法总黄酮提取率最高,可能是由于超声的空化作用、机械效应和热效应等加速复方中药材胞内有效物质释放、扩散和溶解,提高了复方中药的提取率。样品中总黄酮含量远高于槲皮素含量,故最终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超声醇提法。

温度对油、水两相的融合、乳化有重要影响。温度过低导致乳化不完全;温度过高导致水分散失,使乳膏基质失水变稠。乳膏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结果显示,70℃和90℃温度下乳膏的基质得分较低。70℃时离心试验和耐热试验均出现油水分离现象,原因可能为温度较低时油、水两相乳化不充分;90℃时,水分挥发过快,乳膏基质变稠、质地变硬、有颗粒感。故选择75,80,85℃进行正交试验。且乳化时间过短会导致油、水两相乳化不完全,造成基质稳定性差,耐热、离心试验均会出现油、水分离现象。故选择15,20,25 min乳化时间进行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优化中发现,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制得的水包油(O/W)型乳膏易于涂抹、清洗,使用方便。基质筛选时发现,在该处方中,不需将白凡士林与羊毛脂合用,单用白凡士林已有较好的吸水性,且制得的乳膏颜色洁白,耐寒、耐热,pH稳定在6.9~7.0,质地、均匀度、涂展性均良好,皮肤润滑度适中,不油腻,易清洗,久置不易变质。药物的加入方式考察中,对比了主药提取液的2种不同加入方法。一是将主药提取液与水相混合,提取液作为水相中的一部分,水浴加热后与油相在相同温度下混合;二是先将水相与油相在水浴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主药提取液。2种方法所制得乳膏的外观、稳定性及载药量差异均不大,表明药物的加入方式不是制备中药复方止癣乳膏的主要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槲皮素乳膏提取液
黄芪提取及提取液陶瓷膜超滤纯化工艺研究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脉冲染料激光仪联合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
地榆槐米蜜饮加工工艺研究
含有槲皮素的食物摄入水平与肥胖的关系调查研究
板栗刺壳提取液对柞蚕丝/锦纶织物的染色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苦参及其提取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分析及其初步风险评估
异槲皮素的制备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