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明收缩”的大连渔村空间重构策略研究

2021-11-18范涓汶李思言田文霞张晏齐吴世华

北方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渔村人居空间

范涓汶,李思言,田文霞,张晏齐,吴世华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1 大连渔业发展与渔村建设的断层现状

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半岛最南端,濒临黄海、渤海之间。大连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同时还拥有着超2.9 万km2的管辖海域,是我国北方的渔业重镇。《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计划到2020 年,大连市的水产品供给能力将在250 万t 左右,预计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 030 亿元。此外大连还大力推进了休闲渔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岸线为基础、岛屿为补充、渔家为重点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

与大连渔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渔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却与村域人居环境出现了部分矛盾与博弈。大连渔村普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空心化严重带来的村域空间使用不合理,建设铺张浪费;生活质量低下,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等问题。其中尤以渔村村域空间的利用及人居环境质量问题最为突出,这样的渔村物质环境对于大连海陆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为了充分了解大连渔村空间现状,课题组对典型渔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渔村地理位置及与主城区依赖程度,可将大连渔村大致分为了4 大类:主城区旧有渔村、城区近郊渔村、城区远郊渔村、海岛渔村。笔者团队选择了5 个分别代表4 类渔村的典型渔村,对其具有同类共性和异类差异化的产业和空间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1 常住人口置换下依然呈现总体人口外流

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之下本地常住人口数量有大幅下降的趋势,但同时渔村由于其产业特性和可持续性,吸引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出现了本地人口减少外地人口增多的人口置换现象,但总体来说人口流出量大于流入量。这种对本地人的粘性与对外地人的磁性,导致了部分异地回迁安置居民白天回到渔村工作,晚上返回回迁居住区生活的城乡逆行务工的奇特现象。

1.2 村域空间呈现稀释或萎缩趋势

空间稀释与萎缩的类型划分来源于“精明收缩”理论,本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农村村域空间与农民活动活跃度的关系来进行归纳和区分。当农村空间增加,而农民活动减少,即人居空间的利用率下降,可称之为稀释。当农村空间减少慢而农民活动减少快,人居空间表现为萎缩[1]。大连渔村目前除了海岛类型较为平衡,其他区域总体都呈现稀释或萎缩状态(见图1)。

1.3 产业复合化发展

随着都市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当代人们对于乡村特色景观的青睐,基本所有交通便利的渔村都开始探索旅游产业开发,城市内渔村主要以政府或企业为龙头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和整体性建设,近郊、远郊和海岛渔村则以企业开发、个人承包及村民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旅游产业的发展。

2 基于“精明收缩”的大连渔村空间重构策略

“精明收缩”(Smart Shrinkage)作为欧美国家应对“后工业化”转型中矿区城市、工业城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策略,主要探讨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面对城市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所采取治理策略和的实践[2]。

大连渔村目前长期处于自然无序的收缩状态,村域空间利用以居民个体利益为导向,基础设施初级且极少再次投入,渔村活力变弱,房屋农田闲置浪费。因此,针对劳动力流失状况,有计划地引导村落进行收缩,对渔村村域空间进行合理退出和资源重组是主要目的。

“精明收缩”的核心理念是较少规划增量,以收缩人口为基础,优化居住及生活空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延续渔村历史文化,改善渔村治理,简而言之就是土地利用要“精”和“减”。倡导在应用中同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进行全要素分析,经过调查,课题组认为,就目前大连渔村的现状而言,应该围绕资源合理分配、人居空间整合、优化治理机制3个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2.1 确定收缩目标

“精明收缩”首先应精准收缩,即规划前先实地考察并参考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和上位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确定目标村落是否适宜、有必要或者有可能进行收缩。

2.2 人居空间聚集性收缩

“精明收缩”是渔村人居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积极选择。提出这一理念是鉴于全国乡村发展总体趋势,并不影响在渔村展开新的建设,但人居空间的发展要以“精明收缩”为主基调。

人居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目前一户多宅、闲置宅基地、公共环境差等问题是大连渔村人居空间的几个重要问题。通过调研发现,相对传统村落家家烟火、户户点灯,房前树下路口井边皆有乡亲谈天说地的景象,大连渔村则显得格外冷清,人们相聚之处也仅限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卖店”,代表渔村文化的设施也破败不堪(见图2),因此,聚集人气、复兴文化对于人居空间的改善尤为重要。

对某个具体渔村来说,首先应通过调研选择具有文化性和聚集性的地点场所进行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力空间[3],大致分为集中商业空间(小商店)、娱乐空间(活动中心棋牌室)、文化空间(宗庙、文化广场等)这3 类,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考虑以渔村变迁的过程中这些公共空间设施的趣味性与特殊性,比如可将“海景观景台”作为营造旅游者聚集的主要场所,拓展老年村民的活动空间,可对村落内破损的公共休闲设施进行维修和重建,增设小区无障碍步道、休闲健身场地。

上述措施均可增强空间的可停留性,从而减弱原本村域散沙状、低效率、环境差的公共区域,使其变得易达、易识别,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营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 点。

1)强化保留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文化的承载体,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课题组认为,文化空间之所以应被当成我们所重点保留的对象,是因其顺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了渔村一代又一代村民传统的耕作模式,其相应的规划手段“精明”之处在于有选择地保存渔产业文化的空间记忆,延续了渔村较为完整的历史,在当今大都市下的渔村正需要这样一抹古老的韵味,来唤醒传统的、古朴的美,并将其美拓展于现代的村落生活中。

因此,课题组认为,在极力保护村落村貌这个大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意象,注重保护本地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应让外来务工者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以此为纽带,搭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空间本身是否具有现实价值,也是“精明收缩”的题中之义。

2)活力点布点均衡,服务半径合理

在设计村内功能性集聚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其选址是否偏离组团中心,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达性,同时应当重视不同的使用者对空间类型的特殊偏好,如观赏风景、休闲锻炼、餐饮娱乐等,结合其具体的心理活动,赋予空间丰富多样的功能意义,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易达性、便利性。

3)科学选址,生态宜居

由于渔村气味的特殊性,在活力点选址时应优先考虑将公共空间建设在位于生产区的上风向,这是由于海边腥味较重,同时海洋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伴随大量废气的排放, 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位于其上风向的区域风力最小,工厂排放出来的气体经过居民楼时的污染程度也会最小,故公共空间建设选址时,应考虑将其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风向,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4)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规划对策

针对大连市市域内的4 类渔村,既主城区旧有渔村、城区近郊渔村、城区远郊渔村、海岛渔村,均需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以此达到渔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对城郊几近没有渔业生产的村落,要及时撤销;对包括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建设用地要实施有效治理和有序退出;对外来务工人群的住房需求,要通过规划建设城镇公共住房或者打工式公寓等来解决。

2.3 生产空间效能性收缩

调研发现,大连渔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生产空间无序扩大的情况,且远超过实际使用需求。如正明寺村海带打捞码头、加工厂,仓库较远,不利于运输,且搬运过程中极易污染环境。而柏岚子村多为出海捕捞,平时渔船、器具无序摆放在岸边,占用大量岸线景观(见图3)。

图3 柏岚子村闲置渔具占用岸线景观(来源:笔者自摄)

对于产业空间来说,控制生产加工场地的无序扩展,合理利用有效的空间资源十分重要,新规划的加工储存区域除运输方便外,同时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工厂废弃物的处治,如养殖废物、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等。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宣传教育监督的强度,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行为的监督、教育和管控,将环保和可持续意识上升为一种精神,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共同携手打造美丽宜居的渔村,实现对产业空间的“精明收缩”与高效使用。

2.4 生态空间有机性收缩

随着大连渔村旅游业的兴起,渔业文化、海岛景观、渔村风情成为大连旅游的新名片,对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与旅游业蓬勃发展相比,相形见绌的是大连渔村的生态发展。实际上,良好生态景观可以提高本地居民的幸福感,激发家乡认同感,同时也有利于大连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有机收缩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对于产业空间利用方面,通过整合农地资源和具有良好景观的岸线,建立生态空间保护机制,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严禁破坏行为,提高村民保护生态意识,同时,邀请规划及景观设计团队对重要区域进行景观设计,以打造示范点和景观节点;其次,对于人居空间部分,对空置的建筑、闲置的场地依据周围生态景观进行修复或收缩置换,然后嵌入使用功能,以利用促进保护,重新激活具有人文底蕴的历史遗迹或民居,改变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的亮点。

部分渔村自身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发展旅游业可将其重点打造成特色景点区域(见图4);相邻的渔村开发时应注重差异性与多样性,从而形成区域规模和特色的串联,减少同质之间的竞争;杜绝粗放式开发,各乡镇应在充分保障渔村内活动用地的基础上,有规划地制定旅游观光路线,避开一些环境敏感地带,如工厂附近、湿地、沼泽地等,最大限度利用渔村沿途的自然风光,将景区内最具风景特征的景点连接起来,以木栈道、廊道等形式来降低游线对旅游区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的可能性,完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避免人们漫无目的的游览而造成危险和环境污染。

图4 大连渔人码头海岸景区(来源:笔者自摄)

2.5 加强顶层设计,提倡协同治理

“精明收缩”的本质实际上还是政府对于农村人居环境资源的调配,因此,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是“精明收缩”实现的制度基础。

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则是“精明收缩”的必由之路,这里面的深化和创新主要是关于土地使用方式的创新,对于普通农村来说,农田的土地流转及拆并的回迁补偿是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而渔村产业固化严重,耕地面积少,政府面对的主要是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更为棘手,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阻力很大,因此,协同治理在大连渔村的空间利用方面尤为重要。

乡村空间发展驱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内生驱动、市场导向驱动、政策驱动三方面[4],对于渔村来说,自下而上的村民意愿非常重要。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世代赖以生计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渔村村民对于家乡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和认同,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和旅游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增加了村民的粘性和家乡建设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结合市场,在尊重村民诉求和习俗的前提下,以乡村空间的最优发展为目标,协调“多方主体”的利益关系,以谋求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协同治理,互利共赢,以达到村域空间的“精明收缩”。

2.6 加快对大连渔村村域空间重构进程

有效发挥政策制度和规划技术对渔村空间重构的支撑和管控作用。

一方面,强化资源配置制度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用土地、户籍、社保等宏观政策制度实现对乡村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助推大连渔村的空间重构,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基础。

另一方面,渔村的空间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建立相关管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市场环境和各类行为主体的监管和约束,优化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确保渔村要素市场和空间重构的健康运行,推进渔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重构渔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此外,国家层面还应通过系统开展乡村空间规划、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研究,出台适应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规划体系编制技术和标准,以科学重构渔村空间,助推乡村振兴。

3 展望

相较于城市空间建设的“精明增长”,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课题组以渔村人居空间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大连渔村人居空间变迁的趋势及特点,简单阐述了渔村人居空间发展的“精明收缩”概念和规划策略。渔村作为大连的特色和“名片”,同时承载着大连的可持续支柱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的重任,因此对于大连渔村的规划建设及村域适应性改造仍是当今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在未来渔村的规划建设中,首先要对渔村村域空间进行分类和评估,确认其发展基础和前景,同时了解村民的诉求和村子现状,找到发展“痛点”,进而对渔村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将“精明收缩”作为理论指导,以创造充满活力的人居空间、集中高效的产业空间及美丽宜居的生态空间,当这些都达到时,也许大连渔村就会通过“精明收缩”走向人文与经济全面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渔村人居空间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小渔村的变迁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轻轻松松聊汉语——深圳:昔日的“小渔村”,今天的大都会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微山湖渔村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