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18张雪楠

北方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装配式吉林省标准化

张雪楠

(吉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吉林 长春 130011)

0 引言

现如今城镇化发展迅猛,住宅、公共设施的需求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的数量递减,农民工在建筑行业的需求有增无减,致使劳动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依旧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难题。目前建筑工程广泛使用的是现场浇筑工艺,此工艺满足现阶段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且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为满足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来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1]。

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对当前面临的瓶颈和建议给以阐述,旨在全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1 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2013 年9 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政发〔2013〕28 号),提出在推广期(2016年—2020 年),全面建立吉林省住宅产业化建造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形成技术先进的多种住宅产业化结构体系和系列部品体系,打造贯通上下游产业的生产建造链条,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建2 个~3 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2]。到2020 年底,单体住宅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率达到50%以上,住宅产业化项目占当年全省住宅开工总量的30%以上[3]。

2016 年4 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建筑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吉建管〔2016〕13 号),该意见指出,企业由单一施工企业向集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施工、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性企业转变,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4]。推进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成熟的建筑材料和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5]。

2017 年7 月,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7〕55 号),文件指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营造适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环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各种结构形式的装配式建筑[6]。

2 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现阶段现场浇筑工艺受季节性制约显著,吉林省地处严寒地区,传统的现场浇筑受温度限制,无法施工,耽误施工进度,越冬维护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在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的现场浇筑工艺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建筑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迫在眉睫[7]。为加快吉林省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分析当前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高

由于生产装配式构建所用的固定场所、设备、人力、技术等固定资产的支出费用高昂,受吉林省气候影响,低温时间较长,施工停滞。需求只集中在4 月份至11 月份,目前市场对预制构件的需求量较低,预制构件不能实现批次批量生产,大大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工业化优势发挥不出来[1]。市场应用呈现规模相对较小和构件类别简单、单一的特点,相比传统工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应提升,企业不能最大化的转化效益,导致积极性不高,同时,装配式建筑在构件节点的设计与连接也产生额外的费用,此外,从构件产地到施工现场运输费用及安装费用增加,并且对现场安装的起重设备及工人要求更加严格,从目前推广初期阶段来看,吉林省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成本偏高。

2.2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化

目前吉林省建筑户型及设计理念趋于个性化,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化、体系化模式,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见图1[8],这也给装配式企业批量化造成很大的困境,很难发挥出工业化生产效率的优势。所谓的标准化、体系化并不等同于单一化和简单化,所有的建筑物都为“克隆型”建筑,千篇一律。现代社会发展理念追求的标准化,尤其是在公共设施与公共建筑方面,建筑还需要满足自身的特殊功能性。并不是一种单调的工业化产品。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化的同时兼顾其他功能需求。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化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生成效率,降低成本,也顺应当代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潮流。

图1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

2.3 生产及施工质量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理念处在探索性阶段,在构件的生产中受到多因素制约,且在产品的养护及运输环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条件。目前施工人员的技能及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要求,对安装材料节点的把控及构件自身的保护都提高了要求,单纯对构件及连接件产品进行检测,并没有对连接后建筑构件的整体性进行验收和评估,在长期耐久性方面是否满足质量验收条件,也是装配式建筑一项棘手问题。

2.4 预制率和装配率评价体系合理化

目前,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市场体制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一味的宣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预制率和装配率的评价体系还未完善和健全,还存有待解决的争议部分。目前为满足工业化体系评价标准的要求,市场盲目追求最大化的预制率和装配率。采用预制率和装配率的程度是根据建筑结构的特性所决定的,现代建筑可以采用装配式与现场浇筑相结合的工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装配率。反而增加了现阶段的生产成本。追求过高的装配率,对施工企业在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场地的需求、高层的施工中起重设备的选择和工人在拼接过程中的精准度都是一大考验。因此预制率和装配率评价体系合理化显得尤为重要。

2.5 技术体系引进

装配式建筑最早出现于“二战”后,为满足大量人民对住所的需求而形成的。最初是由国外引入的,国外已经形成相对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成套的理论体系,要结合吉林省本身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及建筑群的需求量和风格综合考量。

很多国家装配式建筑多应用在底层住宅,建筑设计也未设计抗震、抗冻等相关的建筑功能属性,起初是为了解决劳动力匮乏问题,而实现工厂化。从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环境的保护、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多条件分析,装配式建筑实现工业化生产是建筑业演变的必由之路。虽然国外已有完备的体系理论,但吉林省应结合本省各项经济建设基础、建筑结构需求(公共建筑和人居建筑)、施工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综合考量,研究出一套适合吉林省严寒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体系。而不是直接套用国外的装配式体系。

3 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吉林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更好地推进现阶段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多模式结合推进装配式发展

现阶段吉林省应该转变原有的观念模式,积极打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与现代现浇结构体系相结合模式,应在结合市场与技术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使政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采用多模式共同推进装配式发展。

2)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

结合吉林省的扶持政策,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各自的优势,打造攻坚团队,提升技术研发和攻关能力,加强适应严寒地区抗冻、保温装配式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应用符合建筑工业化生产要求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如轻钢结构体系、框架-框剪结构体系等。完善建筑和部件之间的模数体系,实现装配式构件产品成套集成,使装配式建筑产品结构体系和部品结构体系协调统一[9];构建完善的装配式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标准规范,重点放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功能性一体化体系,连接节点技术处理等方面。结合BIM 技术与设计软件等技术手段,现场安装技术及质量验收控制体系等研究[10]。BIM 技术可实现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的协调管理。不断完善、创新3D 打印技术,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建设工期,大幅提高装配式行业的整体效益。

3)注重市场引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

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类别不同,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低层住宅、高层建筑应采取不同形式的装配方式。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体系化理论体系,搭建企业标准化生产并市场供给互通平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强装配式建筑企业在市场需求下的竞争力。

4)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要想高效发展必须形成建筑产业链,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到验收等步骤,这需要多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利用大数据资源共享、互联网物流等手段相结合,大需求多企业共同承担,小规模与专项企业对接的方式。更好地发挥智能化与现在产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快推进吉林省装配式建筑高效发展。

4 结语

本文研究吉林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结合吉林省地域及建筑特点给出适合吉林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建议,通过多模式结合推进装配式发展、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市场需求为主、同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等方案促进吉林省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装配式吉林省标准化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登泰山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标准化简述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