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交会的前世今生

2021-11-17封聪颖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3期

封聪颖

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于2021年10月15日至19日举行,也是首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展。1957年至今,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被誉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中国会展“长子”

1956年11月10日,在原外贸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名义主办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开幕。这次展览会持续到次年的1月9日。两个月里,到会客商共2376人,出口成交5380万美元。

原外贸部于1957年3月4日下发文件指出,交易会名称可用“中国各对外贸易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原外贸部的有关负责人时,第一次提出将交易会名称简称为广交会。

早年间,在广交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就不用为生意发愁。从事外贸工作近四十年的应秀珍是“老广交”,她作为中基宁波集团副总经理已连续带队参加了57届广交会。应秀珍告诉记者,过去在广交会上一天拿下几百万美元的订单,都不稀奇。“不少宁波的外贸公司是在广交会上接订单,然后慢慢壮大的。”应秀珍说。

从办展规模、成交额、采购商数量、商品种类等方面看,广交会都是“中国第一展”。

探索与改革

应秀珍于1983年进入外贸行业。由于当时公司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她没有参展的机会。因此,应秀珍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是随着人流“混”进展馆的。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下放,原本垄断的外贸经营体制被打破,各行各业都有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据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撰文回忆,当时全国各地“小交会”(专业小型交易会)涌现,他感到,广交会沿袭几十年的由外贸总公司组团组展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1993年春,第73届广交会试行了“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重大改革。应秀珍表示,这一年,宁波获得单独组团参加广交会的资格,加上公司此前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她得以正式参加广交会。

第73届时,广交会的参展企业从1472家增至2700多家。因展位紧张,还在中央酒店和广州体育馆设立了分馆。临时进馆证原本每个每天50元,由于供不应求,还出现假证和炒证现象。接下来的十多年,是广交会改革最频繁、发展最快的时期。1994年秋季,广交会组展方式实行“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改革,又被称为“16字改革方针”。其中,“行业布展”即按商品类别设置展馆和布展。

这改变了过去类似于“杂货铺”的布展方式。“这边放一样吃的,那边放一件衣服,肯定不太好。分类以后,提升了产品展示效果和国家形象。”应秀珍说。

从制造工厂到创造工厂

在中国新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早期,广交会功不可没。

“外国人每点击一次关键词,我们都要耗费3美元。”市下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冠军向记者回忆,公司参加广交会前,开拓海外客户的手段是在国外搜索网站上投广告。为了让主营产品“喷雾器”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前三,公司花了不少钱,但效果并不好。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参会需求增加。2002年春季广交会展位扩容至15676个,较上届增加近一倍。参展企业8307家,较上届增加3538家。

市下控股就是这8307家企业之一。公司首次参加广交会,就拿到一笔来自伊朗客户的约120万元的订单。李冠军回忆,那时候人工便宜,订单利润高,且外商不讲价,追求质量好、交货快,甚至愿意加价。

许多企业从广交会起跳,漂洋过海,生意版图日益扩大。李冠军感慨,“我跑过世界上三十多个专业展览会和国内其他展会,都不及它。”

在广东志高空调海外营销本部总经理助理李彪看来,企业和广交会是共同成长的,“从全球的制造工厂,变为创造工厂”。

首届廣交会上,展品以农副土特产品、日用轻工业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到应秀珍参加的第73届广交会时,参展商品已有5万多种。

(摘自《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