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探究

2021-11-17福建省晋江第一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探究活动

福建省晋江第一中学 李 虹

“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教育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在线化的立体式结合,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而地理实践课程是教师依据地理课程目标,制定对学生有重要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实验设计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地理实践课程开发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

一、以核心素养为目的,制定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目标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未来面对生活实践或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下,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地理综合思维品质。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培养目标,制定了以下总体课程开发目标:(1)从教学发展上,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不同年段学生学习特点,基于大数据“互联网+”、智慧教室开展公开课教学,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结合网络多媒体资源形成乡土化地理课程,开展主题式案例探究,开发校本课程等。(2)从学生发展上,借助互联网、微信、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动课堂、教学助手等,形成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调研、智慧课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实验设计、策划制作等具体活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形成科学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能力。(3)从教师发展上,加强师生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广泛参与调研、教学研讨、校本课程开发、微课程开发、公开示范教学、教师技能竞赛等,提升教师科研、竞赛等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以互联网环境为载体,设计地理综合实践课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以互联网环境为载体,结合不同年级课程目标,设计不同地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高一年级通过野外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自然地理实践活动;高二年级通过社会调查和暑期研学旅行开展人文地理实践活动;高三年级通过问卷星、人人通、智学网、微信等大数据分析、通信软件等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和个性化辅导。

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总结主要实践课型如下:(1)以多媒体素材为背景的情景案例探究课。(2)以课本问题和校本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探究课。(3)以研学旅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案例课。(4)以电子白板为工具的自然地理探究课。(5)以学生调查策划为主题的人文地理探究课。(6)以生活地理为中心的学生实践、实验设计课。(7)以学生答题数据分析为研究对象的试卷讲评课。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构建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范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并且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特别强调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具备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地理实践课程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下是自然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范例——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考察活动课程开发。

(一)考察背景分析

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暨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坐落在素有“峙海金狮”之称的晋南名镇——晋江市深沪镇,是以保护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距今175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及周边海岸带典型地质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研究两万年前以来的古地理、古植物、古气候及海陆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确定考察目标

依据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确定本次考察项目包括地质地貌考察、海平面变迁探究、土壤植被考察。

1.知识与能力

(1)地质地貌考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有石圳海岸变质岩、花岗岩地貌和红土台地风化壳。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海蚀地貌。从深沪湾到围头角,海湾与基岩岬角相间出现,同时保留有沙质海岸、红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种类型的海岸地貌景观。学会在野外观察、识别岩石,学会分析地质、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2)海平面变迁探究。通过对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蛎礁遗迹的观察与测量,探究深沪湾新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升降的关系,分析海岸线变化和推测古地理环境。

(3)土壤植被考察。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本区有典型的红土,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卵石,滨海还有人工防护林和亚热带典型植被。通过野外观察和收集标本,认识植被、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及演变过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理工具在野外进行定位、判断方向,并使用手机、摄像机获取野外地理信息。(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采用观察法、比较法、野外调查法等观察并分析地理现象。(3)调查并评价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并解决问题,撰写野外考察报告或小论文,进行汇报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增强实践体验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爱国爱家情怀。(2)使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区域协调发展观念。

(三)制订活动方案

活动前,学生先组建小组成员微信群,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讨论准备事项,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学生需要准备GPS、卷尺、笔、野外记录本、指南针、照相机、手机、标本盒、地质锤。探究方法有小组合作探究、野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标本采集、综合分析法等。

(四)考察实施过程

1.考察线路及时间安排

晋江青阳(7点20分出发)→深沪古森林—牡蛎礁遗址(8点10分—9点10分)→深沪湾森林公园(9点30分—10点)→深沪石圳海岸地貌(10点20分—11点10分)→晋江青阳(12点)。

2.考察活动过程

考察点 考察内容 学生活动1.深沪古森林—牡蛎礁遗址(1)为什么古树桩埋藏海底几千年不会腐烂?(2)你能通过古森林和古牡蛎礁位置和形成年代推测该地海陆是如何变迁的吗?(3)海岸带位置经历了哪些变化?这反映了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是如何演变的呢?利用手机GPS进行定位、观察,利用照相机拍摄、测量并记录相关信息,提出假设,并进行论证探讨。2.深沪湾森林公园及沿岸地区调查(1)观察该地植被、土壤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2)调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产生的影响。(3)评价该自然保护区问题,提出对策。观察、收集标本;利用问卷星设计问题,调查访问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和游客。3.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保护区(1)观察变质岩、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岩层。(2)对比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与海积地貌(沙滩、沙丘)的差异;对比基岩海岸、砂质海岸、人工海岸差异,分析成因。(3)评价该地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利用手机录像功能拍摄典型岩石、地貌,分析地质作用;利用软件统计海岸带开发的相关情况。

3.探究结果分析(略)

(五)考察活动评价与反思

小组利用互联网技术展示拍摄图片、实物标本、视频录像、PPT作品汇报等。通过师生评定,对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教师使用问卷星调查本次考察活动学生的体验,反思活动成果。

地理综合实践课程是应对时代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挑战的基本策略,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根本要求。教师是地理课程资源的挖掘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策划者,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引导者,通过活动过程的实施,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积极挖掘地理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互联网+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