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17谭润

大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问卷劳动院校

谭润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332000)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收集

1.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江西省三所高职院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自编“高职学生劳动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围绕高职学生“劳动认知”“劳动品德”“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实践”七个维度,设置具体问题如:“您认为劳动实践和学习知识都很重要?”“您在劳动过程中踏实肯干?”“您会尊重校园劳动者及劳动成果?”“您了解劳动防护知识与法律法规?”“您会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您会定期打扫个人区域卫生?”“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结合Linket 量表进行5 点计分(1=“不符合”,5=“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被访者的劳动观及维度水平越高。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85 份,剔除无效问卷7 份,回收有效问卷263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3%。

2.访谈的资料收集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15 名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和6 名教师进行访谈,以获取问卷中未能清晰呈现的相关问题,如:“您认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您认为当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面临哪些困惑?”等。为了能够让受访者明晰访谈的重点问题,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在整体把控访谈节奏和方向的同时,将对话题进行部分延伸,以增强访谈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现状整体特征

结合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采用SPSS17.0 进行数据分析,KMO 系数为0.889,Bartlett 球形检验中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经描述性统计分析把握高职学生劳动观整体状况,运用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了高职学生劳动观各个维度的差异性,综合Linket 量表对被访者得分进行判断,结合表1得出如下结论:

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劳动观各维度的平均值均在3分临界值上下波动。从平均值大小排序,分别是劳动情感>劳动认知>劳动知识>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其中,高职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知识的平均值(M=3.125,SD=1.192;M=3.254,SD=0.793;M=3.037,SD=0.926)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 分,效果一般。高职学生在劳动品德、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实践的平均值(M=2.973,SD=0.527;M=2.710,SD=1.723;M=2.893,SD=0.776;M=2.504,SD=0.619)均低于中等临界值3 分,效果较差。(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整体情况(N=263)

(三)高职学生劳动观差异性分析

根据高职学生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水平、学生所处年级的差异性进行调查,样本个体特征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个体特征情况(N=263)

利用SPSS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结论:高职学生劳动观在学生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学生所处年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最为显著。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习惯方面优于女生,而女生在劳动品德、劳动技能、劳动实践方面优于男生。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差异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关,相比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劳动意识相对淡薄,接触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直接导致其劳动技能不足。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与家庭经济情况差异较大,家庭经济越困难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越深入,更高的劳动认同感有助于培养劳动习惯、丰富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最后,高职学生年级的进阶、知识的跃升也是造成高职学生劳动观差异的重要因素,大一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最高,对大二、大三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的效果最好。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学生劳动观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同伴等因素的影响,主观上也与高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1]。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劳动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2]。一方面,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高职的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及课程配置,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劳动观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擅长接受新鲜事物,在新兴网络传播与自身实践的共同作用下,也是社会环境的“易感人群”[3]。

第二,学校因素。高职院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育者劳动理念能否满足社会及学生需求、劳动教育特点能否匹配学生特点、劳动课程是否具备综合性和针对性、劳动教育是否能够“寓劳动于专业”对劳动观生成有着重要影响。

表3 劳动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教育环节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先于学校教育却不止步于学校教育。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父母角色定位及受教育程度等,将直接或者间接对孩子的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行为等产生影响[4]。

第四,自身因素。高职学生大多处于“刚刚成年”的成长阶段,受到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尚不完全具备通过纷繁复杂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对劳动作用的认识不深刻,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深入思考,极大地制约了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劳动体验的实践上存在一定挑战。

三、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在高职学生劳动观形成过程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家庭教育软化。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在个性品质培养、道德观念塑造、劳动意识形成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父母在对劳动的理解上有失偏颇,则会阻碍孩子劳动观的有效生成。调查中的观点性问题如“劳动与学习是矛盾和冲突的”“啃老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家庭占比不理想,应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二是学校教育弱化。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观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环节中处于边缘化、片面化和形式化的尴尬地位。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学校在劳动观影响因素中的占比不如想象中大,一可将其归因于重视程度不够,二则是学校在劳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缺乏时代性[5]。最后,在社会教育层面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遭受质疑,大众传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将社会责任抛诸身后,导致劳动教育缺乏。

(二)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劳动理念存在偏差,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呈现单一化、扭曲化、外在化的解读,将其等同于“休闲娱乐”“成果比拼”“惩罚手段”等,背离了劳动的本真意蕴。二是劳动态度仍需培养。“自我中心”“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冲击和解构着高职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和导向,“劳动观光”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劳动品格尚未形成。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的标尺,院校对于劳动观教育的重视陷入“说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无法发挥劳动的真正价值。四是劳动技能有待提高。高职教育场域下的劳动观教育,注重对“劳动知识”本体的关注,对于劳动情感、认知、品德、习惯、技能、实践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客观上造成“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呈现出分离化的发展趋向,学生劳动技能深度不足。

猜你喜欢

问卷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