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AED改变命运的人们

2021-11-15汤禹成

华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急救车倒地北京地铁

汤禹成

“只要救下一个人的生命,AED的布局就是值的。”有网友如此写道——因为,生命无价。

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仪,当一个人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及时、正确的胸外按压,以及使用AED——这几乎是唯一可以挽救其生命的方式。

从2016年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城市,AED 已经在公共场所发挥作用。

从濒危到复苏

2021年5月24日早上5点18分,北京西站地铁站,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突然倒在西进站口附近。事后据他的同事介绍,该男子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北京,事发前,他说自己心脏不舒服,没走几步,就倒在了地上。

进站口旁的站务员很快注意到了他,用对讲机喊来了值班站长。随后,值班站长带着几位站务员赶到,他们把倒地的男士翻正后,发现他的眼睛已经翻白,没有鼻息,脸憋成了酱紫色,更重要的一项身体指征是——这名男子的腹部已经看不出起伏,只有下颌能看到轻微的颤动——这种无效呼吸状态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心脏骤停的重要指征。

5点22分,男子倒地4分钟后,刚刚结束了一个急救任务、正在急救车上待命的北京市急救中心医生张荻接到了120调度中心的指令。

此时,地铁站内,站务员和站长开始轮流为昏迷者进行胸外按压。在当天值班的地铁站务员里,大约有三到四人参加过专业的急救培训,拥有急救证书。但在如此按压了五六分钟后,昏迷者依然沒有恢复自主呼吸,面对呼唤也没有应答,于是,站务员们决定启动AED。

一个多月前,这台橙色的装置出现在了北京西站的地铁站中。即便没接受过培训,AED上也有明确的操作说明,而在机器运转的全过程中,每一步也都有清晰的语音提示,因此,AED也被称作傻瓜机,只要根据语音提示,任何一位普通人都可以进行操作。

此时,急救中心医生张荻已经赶到现场,当时的时间大约是5点31分。在AED进行心律分析并实施除颤的间隙,张荻和他的车组人员持续为患者做着胸外按压。

5点40左右,在晕倒20分钟后,患者的情况终于好转,自主心率,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这是发生在北京地铁中的,首次使用AED救人成功的案例。

“仅靠急救车很难救活”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骤停而突然倒地,每年,有54.4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抢救成功率仅为1%。

王西富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医师,做了15年急救医生,他说:“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只依靠我这种急救车到现场,结局几乎都是死亡。在现场我能把他救到有心跳的,还是蛮多的,但几乎最后统统还是死了,因为缺血缺氧的时间太长了。”而一桩发生在7年前的往事始终令他难以释怀。

那是2014年,一对老夫妻从银川来广州旅游,丈夫身体突然不舒服,导游帮他们买了一张返程的车票,准备回家。在广州火车站的进站通道里,那位老人突然倒地,心跳骤停。

到达现场时,王西富看到工作人员已经拉起了隔板,但遗憾的是,现场没有一个人为老人做心肺复苏。王西富马上为老人进行胸外按压。按了多久,他已经不记得了,他只记得,心电监护仪上是一条直线,老人走了。老人的老伴在一旁哭成了一滩泥。王西富也哭了。这些年来,他每次想到那对老人,都会想起自己的父母。

王西富说,面对心脏骤停的人,快速识别、给予标准的胸外按压,并正确使用AED,这几乎是拯救一个人生命的唯一办法。

一颗正常跳动的心脏,是有节律的,收缩、舒张,循环往复。而在心脏骤停的患者中,80%都会发生室颤,这意味着心脏的正常跳动变成了快速的、微弱的、短频的,无法泵出血液的那种颤抖。而AED提供的电除颤,可以唤醒那些乱跳的、抖动的、不听指挥的(心脏)。

在这个过程中, 4分钟是一个黄金救援时间,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大约有50%的抢救成功率;同时配合使用AED进行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90%。而每延迟1分钟,急救的成功率就下降10%。超过 10 分钟,生存率会大大降低。

因此,多年来,王西富一直以急诊夜鹰的身份,致力于AED的推广与急救知识普及。

最早时,他借马拉松赛事推广AED。但随着各城市地铁中的猝死案例越来越多,他的宣传焦点逐渐转向了地铁、火车站这样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迈出那一步

在所有的城市中,上海率先迈出了第一步。2016年6月,上海地铁十三号线的淮海中路站,一台安放AED的绿色小箱子被悬挂在了站台层醒目位置。2017年春节后,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铁换乘站,往来的行人也陆续看到了AED。

同年,深圳也开始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如今,在深圳,只要打开微信小程序AED导航,地图上就会显示出离你最近的AED在哪里。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年里,共有25人因深圳公共场所的AED而获救。

2019年8月,重庆将60台AED分配到机场、火车站、轨道站、商圈等公众场所,其中,有17座地铁站配上了AED。

2020年,南京完成了最后一个地铁站的AED安装。而就在这一年的4月30日,一位27岁的南京市民,在南京苜蓿园地铁站附近的健身房锻炼时,突然倒地。那个健身房的一名教练,在地铁站民警的帮助下,从地铁站借来了AED,在心肺复苏和 AED电除颤后,等来了急救车,那条27岁的生命,最终获救。

AED在公共场所的配置,为什么要从地铁开始呢?一个统计显示,作为一个封闭空间,地铁内的人群堆叠在一起,每分钟能产生500万个小颗粒,包括鞋底的扬尘、掉落的皮屑、打喷嚏的飞沫,以及衣服上的纤维等——这会引发或加重身体的不适。很多城市最终决定迈出那一步,也是因为如此。

2020年9月25日,意外再次发生。一位45岁的男销售,在北京地铁霍营站心脏骤停猝死。早在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心脏骤停倒在了北京地铁6号线;2019 年 3 月北京地铁昌平线, 11 月北京地铁 2 号线,又先后有两名乘客因心脏问题在地铁站晕倒猝死。

北京市交通委很快推动了AED进地铁。截至2020年12月底,有58台AED被安装在了北京地铁1号、2号、13号线的每一个车站。到了今年4月,北京地铁又在六里桥和北京西站各安装了一台AED。

让更多的普通人去参加急救培训、学习急救知识——在AED的故事中,这是重中之重的一环。目前,很多城市的红十字会、急救中心推出了更多急救培训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主动去学习急救常识。

深圳市民陶红是王西富2016年急救课的一位学员。今年5月的一天,她在车管所换证,遇到一位男士突然晕倒、心跳骤停。陶红走上前去,帮忙贴上了电极片,随后,AED对患者实施了四次电除颤。不久后,陶红得知患者脱离了危险。她觉得又开心又神奇。

“只要救下一个人的生命,AED的布局就是值的。”有网友如此写道——因为,生命无价。

摘编自《人物》202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急救车倒地北京地铁
从“走得了”迈向“走得好”再到“走出去” 我与北京地铁共成长
骑车撞狗倒地受伤 饲养者有责赔四万
小偷被追身亡,失主该担责吗?
在北京地铁上
急救车畅行不再难
给急救车“让道”,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次性PVC腕带在急救车封存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爷”退休后“倒地”
一次性锁在急救车管理中的应用
北京地铁2014年底将开通4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