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舆论引导

2021-11-15

声屏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辟谣流言谣言

辨别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

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和流言。现实生活中谣言和流言这两个概念通常会混淆公众的视线,其实谣言和流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真实性上来讲,谣言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一种虚假性的陈述,流言它具有更多的负面色彩,流言的负面色彩大多数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谣言的传播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正确,他们对谣言的传播通常是无心的,相反,流言传播者往往对自己即将传播的“信息”保持清晰的认知。他们对流言的传播往往带有很明显的目的性,甚至清楚自己传播的内容是“不正当”的,借助群体传播不断煽风点火,导致流言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产生条件复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避免不了会有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甚至还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对人们正常有序的生产生活造成干扰。由于其危害性大,一旦发生必然会牵动人们的情绪,人们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该事件上,一旦相关部门控制不当,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谣言就会显现。例如,当某个重大传染疾病发生后,由于这种重大传染疾病关系到每个民众生产生活,每个人都关注着疾病或事件发展情况,不确定带来的恐慌加上信息的把控不当以及一些人的别有用心,网络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谣言。

谣言加速传播原因:信息传播主体增加,信息监管难

网络平台用户主体广泛,信息管控难度大。随着当下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公民自由表达观点的场所,公民能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转发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正是用户主体的增加导致许多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加速网络舆情产生。这也能解释突发事件越严重,网络中的舆情就会越高涨,一些“谣言”也开始不断滋生甚至快速传播的现象。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使网络平台成为受众发声渠道,网民从过去的只能接收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主动传播者。但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管控难度增加,真假信息混杂网络现象也开始出现。

受众“猎奇”心里助推谣言危机。在受众“猎奇”心理作用下,如果网络谣言控制不当,不仅会给媒体处置工作带来困难,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网民对不确定信息的好奇心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给谣言传播提供了传播空间,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传播的谣言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谣言,这就导致其危害程度比传统谣言更大,这些谣言不单单在网络上传播,在社会上也通过公众口口相传。受众对事实真相并不清楚,大家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们如同被遮住视线一样,越是这种情况人们就越想要看到事实的真相,这是源于人们的猎奇心理。这种情况下一旦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稍微煽动一下,公众的情绪就会被立刻点燃,这就是群体中谣言的产生过程。

真相不会被淹没:地方媒体辟谣报道效果显现

善用地方媒体,形成优势传播渠道。地方媒体在本地区受众认知范围内通常权威性较高,特别是本地区主流媒体。因此,在针对谣言传播的“辟谣”过程中地方媒体对谣言传播的引导能力不容小觑。部分谣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需要当地媒体通过适当的方式辟谣。例如,杭州全城捕杀流浪狗事件,某网民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杭州市捕杀流浪狗一则消息,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这些谣言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快速传播,对杭州市负面影响很大。杭州警方通过核实后对相关造谣者进行处罚,《杭州日报》针对此事进行报道,说明事实真相,消除了许多民众的疑虑,稳住了群众的情绪。这是地方主流媒体对本地谣言进行针对性辟谣,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的体现,可以看出地方媒体对消除当地民众恐慌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方媒体和政务媒体充分结合,主动设置议程。当下短视频节省时间、传播信息快捷有效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地方媒体也开始入驻短视频平台,地方媒体在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舆论引导时也会利用当下移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例如,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对村民的方言喊话、市民集体唱国歌的短视频、民间艺人及名家将相关事件改编成歌曲都在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这是地方媒体利用议程设置理论增强媒体的话语引导力,利用大众传媒无形的手引导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意见,将观众注意力引导到媒体期待的方向上的表现。这也间接证实地方媒体在引导公众关注的焦点和舆情的走向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媒体要明辨信息的“真”与“假”

不做本地区谣言传播“源头”。单纯为了把流量提上去,不了解事情真相就报道,无意中可能就会成为谣言产生的根源。例如,某传染性疾病发生后一些有关疾病的话题一时间成为全国性热点话题,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开始争相报道,网络热门话题也全都与疾病有关。能够抓住新闻时效性确实是好事,然而一些媒体为抓时效对一些超出自己专业知识外的信息胡乱报道,对专家的话随意断章取义,这种做法很容易让迫切想要了解真相的受众对信息理解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记者要谨记不要对自身不熟悉的专业术语进行胡乱报道,如果对专业知识没有确切的认知水准,就不要随意进行编辑与转发。例如,张文宏在疫情期间面对某媒体采访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方法的时候强调,他认为不希望媒体来解决这些专业性问题,媒体在报道专业问题上不能过多地参与其中,否则只会误导公众对事态的看法。抓住时效是媒体专业素养体现,但媒体反其道而行之会导致权威信息被埋没在谣言大海中。

满足区域内受众信息需求,及时“辟谣”。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真”“假”新闻混淆不清,在辟谣的过程中有官方媒体平台。此外,各省市地方主流媒体也发挥自身辟谣作用,二者联合起来使舆论得到及时引导,满足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最大限度消除公众的负面情绪。之所以说地方媒体的谣言引导作用不容小觑,是因为在辟谣的过程中既有各地乡镇“硬核”村长“喇叭式”辟谣劝阻,又有地方媒体针对本地方突发事件发展状况进行及时报道和辟谣。

当一条信息发布后,在信源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贸然进行转发反而会加剧谣言或流言传播的风险,这是以受众为主导下群体传播的弊端。地方媒体发布的信息要满足受众的普遍需求,如果关键时期地方媒体传播的信息不是受众所期待的,就会引起普遍的恐慌。如果这些恐慌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则会酿成重大舆情危机,受众群体会在群体间对谣言进行转发进而酿成谣言悲剧。因此,地方媒体对谣言引导的作用还要做到保障信息渠道畅通,主动公开信息,不能慢半拍,提升辟谣速度,第一时间对线上或线下出现的谣言进行辟谣,有效遏制其生成与传播。要时刻关注舆论走向,对于针锋相对的观点要进行及时、认真地回应,使用的语言要规范、严谨,在与本地区受众的交流过程中,适当发布一些主流价值观的观点,注意语言要精简明了,避免受众因为理解不够加剧谣言传播。

结语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仅仅是地方媒体,地方政府舆情监测部门作为本地区网络空间的管理者,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具有监控和引导作用。公众往往通过政府的回应和干预了解舆情事件的真相,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舆情事件具有敏感性,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媒体平台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应做到及时介入,及时干涉,使用平台自身的辟谣机制及时辟谣。公民自身也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到不传谣不信谣,谣言总是有漏洞的,对于自己能够识破的谣言要主动进行“辟谣”

猜你喜欢

辟谣流言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流言
关于拍卖的辟谣
谣言
谣言大揭秘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