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

2021-11-15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赣南文化遗产基因

(江西理工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作为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遗不仅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首要载体,更是赣南客家文化传播的根本场所和客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入侵的双重冲击,加上人为保护意识的不到位,许多承载着赣南客家文明的非遗正在逐步消散,部分市、县级非遗项目处于濒危阶段。

因此,如何将赣南客家非遗背后蕴涵的客家文化特色和文化意识活化传承下来以及对非遗的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透过非遗的表象来看,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基因才是活态传承的关键。基于此,在深入调研、整理挖掘赣南客家非遗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炼出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构建属于赣南客家的文化基因图谱,才能厘清赣南客家非遗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的脉络。

一、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自2013 年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成功申报后,对保护区内的非遗项目起到了系统且全方位的保护。1.梳理保护区范围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完善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2.对保护区范围内各级非遗代表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群体性传承人进行保护与支持,保障开展传承活动的场所以及资金。3.对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以及文化载体进行保护。4.营造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为非遗宣传和展示提供基础支撑。从这四个方面来看,赣南客家非遗无论是从项目级别还是传承方式、传承场所、传承环境都得到了科学的保护。但是从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传承性来看,缺少对赣南客家非遗隐藏在内部的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与专门解读。

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较早,从1790 法国开始登记国内遗产名单起,国外已有两百多年遗产保护历史。相对于国内,国外在非遗保护的方式与理念上均有成熟的经验。日本早在1897 年就开始由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在1996 年开始引进欧美等国先进的非遗保护的登录制度,通过将非遗先筛选、排查,再登记、注册,确定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后,出台相关法规、条列加以保护。作为遗产保护发源地的法国,通过在全国范围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方式,吸引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时,为了让民众对非遗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法国政府设立“文化遗产日”活动。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公立博物馆、历史遗迹、非遗场所都免费对公众开放。法国文化部及其他市文化机构会向公众制作参观名录,引导公众进行参观游览,参与活动,这极大地增加了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接触面,让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大大加强公众非遗保护的意识。

赣南客家非遗项目虽然在保护区成功申报后有了较为系统的保护,不论是从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场所、非遗所依存的环境等都有了相应的保障。但是想要使得赣南客家非遗项目得到一个活态、生态的传承,就必须找到属于其本身独有的特点。就像人类代代繁衍的基因,赣南客家非遗传承到现今,也一定有其独有、区别于其他地区非遗的“文化基因”,它隐藏在赣南客家非遗中,需要我们用心发现、整理、归纳出来。如此,才能破解赣南客家非遗传承有序的“基因密码”,让后人可以追根溯源,从文化基因源头了解赣南客家非遗,使得赣南客家非遗得到一个活态化的良性传承,而不是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变味”。

二、赣南客家非遗中文化基因景观分布

基因又叫遗传因子,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它储存着我们生物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与生物基因一样,在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中也蕴涵了各不相同且极具特色的文化基因。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早在十年以前,就率先提出“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认为基因会受外部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改变,从而相互促进发展。如今“文化基因”这个概念已经十分普及,并被收录到《牛津英语词典》中:“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中国学者王东提出,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诚然,虽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范畴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基因是一种文化传承、遗传的基本因子。它是一种文化内最核心的原密码,主导着文化的形成,更是该文化的独特标识。生物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二是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文化基因也有类似的特点,在非遗的孕育、诞生、以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非遗文化基因是由开始的复制进行传播、然后受到周围人文环境或自身遗传的影响后产生变异,以便适应新的受众群体,最后淘汰落后的部分,形成新的部分从而扩充非遗文化基因库。

对于赣南客家非遗的生态保护来说,研究其内核的文化基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在数量、种类如此繁多的非遗项目当中提炼出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是一项繁复的工程。不仅需要了解各类非遗所传承的表演形式,还需要把握各类非遗内在的表现内涵。所以,要想准确无误地认知赣南客家非遗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分类原则,将各类非遗当中提取出的文化基因按类型进行划分。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赣南客家非遗的大量筛选、考究,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文化基因的深入分析,了解其文化基因的演变特征,再加以整合,总结出该非遗项目的文化基因结构。

(二)组织清晰,架构完善。赣南客家非遗项目不仅种类繁多,数目更是巨大,需按一定的轴线进行梳理。按时间轴顺序对赣南客家非遗项目文化基因进行归纳、整理,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厘清赣南客家非遗项目的发展流程及“变异”情况,更有助于分析其中文化基因。

赣南客家有自身的文化基因底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聚落。在历史长河中,传统艺术之所以始终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历史记忆”之所以始终是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内核,是因为“历史记忆”是传统艺术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因而“历史记忆”成为我们区别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识别码,赣南客家非遗文化要在不同环境下传承延续,所依存的就是蕴涵生命活性、具有纽带作用的遗传密码和核心元素,即文化基因。面对数量繁杂的非遗项目,只有将文化基因图谱化,构建赣南客家非遗项目的文化基因图谱,才能对其进行清晰的比对研究。归纳、总结再建构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图谱可以为赣南客家文化追根溯源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方式。

三、文化基因图谱下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策略

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非遗文化必然被其他文化取代,从而逐渐消亡。积极探索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的起源、特征与其表达方式,构建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从而摸索出属于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保护、传承路径。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图谱就像一张蕴含着客家文化信息的网络。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传承因子在网络中进行交换、重组以及变异,达成文化基因有序传承。其中,文化基因的性状就是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图谱与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传承之间的介质。构建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不断发掘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内涵特征,把握其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对赣南客家非遗的生态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文化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充分把握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背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地总结分析。第一,需将赣南客家非遗中的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识别,将各类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贮存,创建赣南客家非遗基础文化基因库;第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赣南客家非遗数据库,为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的研究提供科学量化工具;第三,对赣南客家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实地情况,构建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图谱;第四,运用数字云技术,宣传推广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基因,使其融入现代活力,从而适应时代发展。

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者稻叶明子所说“文化基因不是限制存在于少数人的杰作之中,而是存在于应该挖掘的、以种种形态‘分布’在社会里、各个人的脑子里的基本的因素。”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存于机械的手段,应使其“活化”保护,使其在保持“本我”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融入新的环境当中,永保活力。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高度繁荣的今天,随处可见文化入侵。赣南客家非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无比珍贵的宝藏,只要把握好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通过基因图谱的方式将其保护好、继承好,就不会出现非遗延续的断层。不管过了几代人,还是会了解其源头,则赣南客家非遗就像“活水”一样,使得传统的赣南客家非遗可以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有交集,将传承的纯真性与不同时代的审美性结合,永远良性传承,有序传承。

猜你喜欢

赣南文化遗产基因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Frog whisperer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