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国文化对同名电影的再创作
——以小说《嫌疑人X 的献身》及中日韩同名电影为例

2021-11-15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著小说文化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原著小说的概括分析

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于2005年出版了《嫌疑人X 的献身》,该小说一经发行便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很快便拿下了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项直木奖。在被翻译成中文之后,该作品销量已突破600 万册,并且很多读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突破了常规的破案逻辑,将重心转移到破案背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动机的解析上,这种反常规的推理轨迹与人物形象相契合,将人类美好的情感向往用极致的方式进行表达。虽然是以顺叙的方式进行讲述,但一开始就把事故讲清,让读者们站在一种已知的视角去关注警方破案的过程和石神如何建构“完美”的嫁接谎言让花冈母女俩一步步躲开警方的查证盘问。它看似是一部悬疑小说,实则却暗含爱情的意蕴,它将这种爱情表现为隐忍以及单方面的精神支出。东野圭吾运用本格推理的手法,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注入小说中,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世态炎凉的观察。

二、异国改编版本与原著小说的比较分析

电影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总会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最终所呈现的视感,也与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习惯有所关联,它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小说《嫌疑人X 的献身》以日本社会为背景,反映当下日本现状和文化发展趋势,所以日本改编版的电影与原著小说的相似度最高。而中版和韩版由于受到其社会文化背景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影响,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改编。其中,影片的叙事结构、影调风格以及人物关系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差距。

(一)叙事结构

法国叙事学家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关于叙事作品里二元对立的角色提出了“角色模式”,运用“角色模式”来分析小说结构,则更加明确。原著小说的叙述顺序是以时间线为顺序的,它在开头解释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以花冈靖子作为女性核心人物,讲述她在前夫富坚慎二的纠缠下和女儿将其杀害的事情,她们的动静引起邻居石神的注意,在她们母女俩惊慌失措时,石神帮助她们脱罪,并安排了一系列不在场的证明供她们对付警方。小说将石神帮助母女俩制造不在场证明作为推理中心,以石神的对手汤川作为推动情节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冲突、对立环环相扣,构成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理清叙事脉络,丰富人物性格,使得故事结构更加饱满,将悬疑放大,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石神对花冈的爱与付出,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而中版则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警察在桥下发现尸体后,对尸体进行了调查。在破案锁定嫌疑犯的过程中,通过陈婧(花冈靖子)的回忆来还原杀人现场,而石泓(石神)隐瞒罪行的方法则是基于他的好朋友唐川(汤川)的推理逐渐揭示。这种结构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思维逻辑,但却少了几丝悬疑成分。而相比之下,日韩版对故事结构改动较小,步步为营展开调查,重点围绕石神如何安排不在场证明和情感的波动展开,这种叙事结构可以更好地保持观众对案件的持续关注,甚至读过原著的小说方也会对情节的走向感到好奇。

(二)影调风格

就风格体系而言,日版电影和原著小说都受到了日本长期以来的“物哀”精神和“凉薄”礼节的影响,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令人叹惋,而影片采用清冷的色调,渲染出压抑、凄凉的氛围。尤其是小说中、影片中都出现的一句:“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这句话无论放在谁身上,都让观众不自觉代入情绪,激发观众对角色的同情与怜悯。

而韩国电影一向较煽情,在情感线路的铺垫与升温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韩版《嫌疑人X 的献身》采用橙黄的色调贯穿整部影片,无论是金石固(石神)和白花善(花冈靖子)居住处的走廊,还是白花善经营的快餐店,甚至连乞丐流浪的隧道,都采用暖色调,更贴近生活,强化人物情感,弱化犯罪行为的可恨度,仿佛是在给犯罪披上温情的外衣。

相较之下,中版《嫌疑人X 的献身》中人物形象的对立性更加凸显,为了体现善恶分明、邪不胜正的特点,苏有朋导演在影片色调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影片的取景是在中国的北方城市哈尔滨,暗淡清冷的环境一下营造出悬疑的气氛。而对人物的关系则采用黑白两种色调形成对比,石泓住处阴暗、凄清,主要以冷色调渲染,而唐川作为高大正义的代表,主要采用暖色调突出,这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让观众更容易分清人物性格,引导观众达成情感认同。

影调风格作为影调化符号对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的刻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物关系

同小说相比,三个版本的影视作品都是以小说中三个人物为主,但都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发生了变动。小说中石神对花冈的救助出于自己单方面的爱,他为花冈母女设置案发现场,通过公共电话取得联系,以及光顾花冈的快餐店,都是石神自愿付出,这种爱被大众称之为“神性之爱”,而他与汤川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冲突的叙写。

日版对于原著的还原度是最高的,但为了符合观众观影习惯,日版电影中同比小说增设了女警察内海熏,一方面给影片增添了感性的气息,反衬男性角色的理性较量,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情节发展,通过她的视角串联石神与汤川之间的关系。

在韩版《嫌疑人X 的献身》中,方银振导演更注重于强化男女之间的感情,将韩国民族文化中“重血缘”、“家族至上”的观念体现出来,与日本提倡的“母女情深”的本意大相径庭,她将韩国电影一贯的煽情手法运用到极致,并且更加注重对白花善和金石固两人感情的叙述,以此推动情节发展。为了例证两者关系比其他版本以及小说更紧密,韩版中增设了一个桥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警方查案的突破口:白花善为了感激金石固的救助,买了一条围巾送给他,还在里面放了自己亲手写的便利贴留言——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好意。这一桥段很巧妙地让原本充满“神性”的爱变得更加世俗化,仿佛两者之间情爱浓浓,这种设置也是来源于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中国版的电影里,比较情感与法理,法理更占上风。电影里强化了唐川的主角地位,将他与石泓的兄弟情谊作为主线,电影里多次出现两人中学共同解题的回忆,深化两者感情,通过两者的人物关系,来暗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面——正义与邪恶。这种人物关系突破原著小说本格推理的模式,更凸显电影主题。

三、不同文化折射对原著小说产生的影响

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而不同国家对于同部小说的翻拍,是一种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表现。从商业逻辑、哲学逻辑来看,改编于文学作品的影视确实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小说让读者看到的只是文字,读者对于人物情绪、性格特点的感知相对局限,而电影让观众看到的是活动影像,丰富了观众的感知,增强了小说中人物表现的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而由中日韩改编的同名电影《嫌疑人X 的献身》除了凸显以上特征之外,更凸显了不同国家导演注入其中的民族文化。

在原著小说中,东野圭吾遵循了日本传统的“忠”、“孝”观念,强调了不惜一切代价报恩。小说中石神认为是靖子将自己从漫无天日的数学问题中解救出来,是使他看到生命曙光的“救命恩人”,靖子母女俩对他来说是一次生命的救赎。因此他对靖子的感情中,不仅只有爱,更重要的是恩情,因此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在顶罪,而是在报恩。”他所谓的“献身”也是理所应当。小说里石神最后的献身,不仅是对花冈靖子的回报,更是自我哲学的体现。日版的电影在小说所赋予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保留了小说厚重严谨的风格,淡化了“神性”,增添了“人性化”因素。在人物的设定上多了内海熏这个女警官形象,使得罪犯与警察在人物谱系上达到了数量平衡。同样在小说里平淡无奇的流浪汉,在电影里被多次强调,“他们虽然是无家可归的游民,但也像齿轮一样,组成着时钟的某个部分。”这句话不仅映射的是流浪汉的居无定所,更在暗示石神本人的悲惨命运,恰恰反映着日本人“哀感崇死”的价值观。通过电影的讲述,更能激发观众、读者对于原著小说人物的关注,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韩版《嫌疑人X 的献身》与小说相比,弱化了“神性”的光环,表达得更加“世俗化”。方银振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强化了韩国本土“礼节”、“温情”的文化内涵。韩国受多种文化冲击,韩国人非常注重血缘、家族,这就使得电影中的白花善虽然只是允儿的小姨,但为了两人生活犯下杀人之罪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电影里的白花善长相漂亮端庄,得到了很多男人的追求,但她却一一拒绝了。她说:“允儿嫁人之前,我是不会约会的。”由此可见“家族主义”的观念对韩国人影响之大,白花善对允儿的爱与母爱并无高低。而更重要的是,在小姨的前夫找上门来勒索时,他对允儿说:“小姨的女儿,你们家族谱真乱啊。”这里的族谱强调的是对长辈的尊重,与对过去的探究。韩版注重了情感的铺垫,弱化了暴力情节,放大爱情元素,用批判现实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人情”利害。

虽然中国对于《嫌疑人X 的献身》的改编出现得稍晚,但在叙事手法和本土文化的折射方面并不逊色于其他两个国家。中国人崇尚“和而美”,正义、社会责任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至关重要,所以导演也注入了大量的元素来使原著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相融合,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作为主旋律,凸显人性本善的观念。对于邪与恶,苏有朋导演利用光线明暗效果来表达。电影里唐川作为正义的代表,他一向比较骄傲得体,穿着以白衬衫西装裤为主,在阳光底下行走,而石泓因为隐瞒了陈婧杀人、自己也杀人的事实,因而身上散发着“邪恶”的色彩,他所居住的小角落里堆满杂物,阴暗无光,他的穿着简单朴素,以黑色为主,他佝偻着背,表情木讷,充满惫态,自卑隐忍,只在黑暗中穿梭。就算是最后石泓被抓进了监狱,他所处的小角落依然没有阳光,而唐川则带着正义从法庭走出,迎面而来是一束强烈的光。以这些方式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使善恶形成明显对比,将中国民族文化价值观传达得更加明显。

在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都赋予了原著小说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内涵,使得小说中的空间氛围、生活环境都变得更加立体,也符合观众的惯性思维,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的法制与道德观念。

四、结语

在未看电影之前看小说,我们只习惯代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去对小说进行解读,但通过不同国家的改编,我们都有了冠他人之想法的新认识。影视改编并不是对原著小说的照搬,而是在尊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加入本土化艺术符号。在日、韩、中这三个版本中,都为东野圭吾原著小说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灵魂,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教育观念,同时也映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取向。

猜你喜欢

原著小说文化
读原著学英语(三)
年味里的“虎文化”
漂流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拔牙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