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碗碗腔剧种探析

2021-11-15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孝义剧种唱腔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碗碗腔,是一种以伴奏乐器“碗碗”(又称“铜碗”、“蛊蛊”)而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亦有因其戏曲唱腔细腻、婉转、悠扬而得名的说法。起初,碗碗腔剧种流行于陕西省关中地区(渭南、华阴等地),后因各种因素流传到山西省境内,并在山西省形成各具特色的碗碗腔剧种,以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流行于山西省境内的发展较为成熟的碗碗腔剧种,对其在山西省境内的起源、流传、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比各碗碗腔剧种的音乐形态,阐述碗碗腔戏曲剧种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山西省碗碗腔剧种流传现状,以期促进山西省碗碗腔剧种的发展。

一、山西省碗碗腔剧种流行区域

通过搜集学界现有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碗碗腔这一戏曲艺术形式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都有其身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存的碗碗腔剧种主要在陕西省和山西省境内流传。山西省境内的碗碗腔剧种主要流行于晋南曲沃一带(包括今天的曲沃、侯马、新绛地区)和晋中孝义一带(包括今天的孝义、介休)。如今,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最终在山西省形成两类成熟的碗碗腔剧种,即曲沃县的曲沃碗碗腔与孝义市的孝义碗碗腔。除了这两类主要的碗碗腔剧种,还有侯马碗碗腔和太原碗碗腔等。

追根溯源,碗碗腔这一戏曲艺术形式最早产生并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包括华阴、洋县等地,在陕西又称“华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陕西碗碗腔传入山西省,并在山西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剧种。清光绪年间,因陕西关中一带遭遇大荒,陕西碗碗腔艺人为找寻更好的生活环境,逃荒到达晋南曲沃一带,随后沿汾河一路北上,又到达孝义一带。为了生存,陕西碗碗腔艺人开始以表演皮影碗碗腔为生。陕西碗碗腔之所以在山西省内这两片区域扎根,包含三个因素:其一,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适宜人类生存;其二,文化背景上的相似性,当地人民喜爱碗碗腔戏曲,才使得这一外来剧种留在山西,并在吸取山西文化艺术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其三,山陕商路为陕西碗碗腔传入山西提供了契机,或是山西商人由陕西带回这一戏曲艺术,或是陕西商人经商途中将碗碗腔带到山西,山陕商路既是商路也是戏路。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说法是,孝义地区本身流行的皮腔、皮影戏、木偶戏等戏曲艺术为陕西碗碗腔在山西的本土化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立的孝义碗碗腔剧种提供了基础。

总而言之,山西省内流行的孝义碗碗腔与曲沃碗碗腔,无论是外来剧种本土化的结果,还是本土传统剧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都从方方面面体现着孝义和曲沃当地的文化、语言等特点,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山西省碗碗腔剧种艺术形态

本文对山西省碗碗腔剧种艺术形态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音乐角度,主要从其旋律调式、唱腔结构及特点、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为表演角度,主要对其舞台表演形态进行分析。曲沃碗碗腔与孝义碗碗腔在音乐形态和表演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音乐旋律上,山西省碗碗腔调式主要为徵调式,主音为5,唱词分为上下两句,下句落音要在主音上。在唱腔结构上,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均为板腔体结构,曲沃碗碗腔唱腔板式有慢板(苦腔、欢腔)、撩板、二八板、流水、散板等。另外,曲沃碗碗腔唱腔音乐除了以上提到的各板式,还创作了一部分曲牌唱腔,例如“莲花落”、“顶缸调”等,这些旋律主要以民间曲调为素材,或是移植蒲剧、眉户等剧种。孝义碗碗腔常用基础板式有平板(慢板)、流水(分为紧流水和慢流水)、介板、滚白。两者在唱腔音乐旋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唱腔特点上,碗碗腔最具特点的是其唱腔婉转悠扬、细腻动听,尤其是“尖音子”真假声转换的运用和“二音子”。山西省碗碗腔剧种在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文场以月琴、二股弦(又称“硬弦”)、板胡(孝义碗碗腔又叫胡胡)为主,武场以碗碗(孝义碗碗腔叫蛊蛊)、楔子(或称节子)为主。除此以外,伴奏乐器还包括琵琶、唢呐、笛子、鼓板、铙钹、云锣等。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山西碗碗腔伴奏乐队在发展中又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例如电子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在伴奏旋律上,又分有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在曲牌音乐的创作和使用上各有不同,除了结合当地民间音乐旋律创编的曲牌,曲沃碗碗腔曲牌多取材和移植于蒲剧和眉户,而孝义碗碗腔器乐曲牌多取材于晋剧。

在表演形式上,碗碗腔戏曲源于皮影戏唱腔,曾又称皮影碗碗腔。而今由于皮影的不便保存、演出场景的限制以及人们喜好的变化,山西省碗碗腔剧种都已搬上舞台,以真人表演的形式代替皮影表演,由此音乐旋律更加丰富,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曲沃碗碗腔现今已全部由真人演出,皮影已不复存在;而孝义因当地本流行皮影戏和木偶戏,现今孝义碗碗腔的表演还偶有皮影的身影。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虽然由真人搬上舞台,但在表演上依旧保留了皮影人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动作。在表演剧目上,曲沃碗碗腔主要以传统剧为主,而孝义碗碗腔在现代戏的创作上颇有造诣,其创作的《风流三部曲》系列剧目火遍山西,甚至走出山西,进京演出,表演的内容反映农村现实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整体而言,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以相似的音乐形式传达着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都是山西戏曲文化中靓丽的色彩。而在戏曲语言上,它们各自使用各自的地方方言,并得以在周边地区传唱。所以说,无论是对于民间戏曲音乐研究,还是地方语言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山西省碗碗腔剧种的文化内涵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艺术呈现上涉及音乐、文学、舞蹈等多个领域,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视觉的冲击上,更在于情感上的共鸣。中国戏曲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无论是音乐旋律之美,还是舞台程式上的精妙,都是通过贴近人民、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讲述着真、善、美的故事,宣扬着优秀的民族精神。正如刘文峰先生在其讲座《传统戏曲与民俗》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态都不如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风俗关系密切。”山西省碗碗腔剧种作为地方戏曲小戏,是民间的肥沃土壤孕育了它们,并伴随着民俗文化而不断发展成长,民俗文化影响着戏曲艺术的特点,体现着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戏曲艺术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山西省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都体现了民俗文化,蕴含民俗内容。从剧目内容来看,山西碗碗腔基于当地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取材于民间现实生活。例如,曲沃碗碗腔剧目中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莫愁女》、歌颂民族英雄的《困铜台》、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恩仇记》、传播高尚道德品质的《双报恩》等等,无论传统历史剧还是现代新编剧,都是通过叙述贴近人民群众的故事,传递人人向善的文化精神。从整体来看,山西省碗碗腔剧目在内容上追求“尚圆”,以传播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正能量为宗旨。而民俗之于孝义碗碗腔不仅如此,还体现在班社习俗、神灵信仰上。孝义碗碗腔戏班会有对“行业神”的信仰,即对祖师爷的敬畏,对拜师求艺的仪式感也非常重视。除此以外,孝义碗碗腔在当地除了舞台演出的形式,还参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上的表演。而这种以家户“请戏”的形式是曲沃碗碗腔现今发展中所没有的。

四、山西省碗碗腔剧种传承与保护

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方戏曲小戏而言,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当地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文化自觉要求艺人有“推广”自身的意识,在认识到自身表演艺术特点的同时,能做到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这一戏曲艺术,另外,也要求当地人民了解当地的艺术文化,注重对碗碗腔戏曲艺术的传承,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目前,政府也注重旅游业和戏曲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曲沃碗碗腔略有成效,在曲沃县城建设四区六园旅游区的基础上推广当地民间艺术,创编曲沃碗碗腔相关剧目,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促进山西碗碗腔剧种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艺术文化间的交流,既要注重同外省戏曲文化的交流,也应该加强山西省内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之间的交流学习,两地剧团的共同努力才是推动山西省碗碗腔剧种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结语

山西省碗碗腔剧种的现状不容乐观,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碗碗腔剧种也取得了稳步的发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活动形式使得山西碗碗腔始终出现在当地人们的视野中。山西碗碗腔是当地不可或缺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以不同的艺术特点和相似的艺术形式共同组成了山西省碗碗腔剧种,并随着时代的潮流,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注释:

①2012 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周”,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孝义剧种唱腔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厉害了,大孝义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