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锣鼓击乐的曲艺特性研究
——以京剧锣鼓为例

2021-11-15

戏剧之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锣鼓京剧戏曲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而锣鼓击乐对于戏曲而言更是核心所在。俗语道,“七分锣鼓三分戏”、“住了锣鼓断了戏”。戏曲舞台上,舞台节奏的主导者——鼓师指挥着锣鼓击乐,配合着唱、念、做、打,驾驭着戏场的时空变化、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声响效果的模拟到情绪气场的铺垫,从板眼塑造的节奏感到人物表里的刻画,从整体的舞台节奏到戏曲结构,甚至从剧种风格到艺术效果,锣鼓击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

而如今,面对流行音乐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洗礼,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在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的传播链条。以我国戏曲为例,优秀的创作匮乏,受众范围狭小,再加上媒介依据市场口味偏倚于流行音乐,故而戏曲的传播链条陷于恶性循环之中也是理所当然。在面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时,对于糟粕和精华是否给予了较为准确的评估?而去粗取精的尺度又在哪里?在戏曲音乐伴奏方面,锣鼓击乐这一音乐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及相关研究相当匮乏,对于锣鼓击乐积淀下来的传统成就更是有待整理和挖掘,整体重视欠缺。

二、京剧锣鼓的发展及流变

京剧的乐队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的伴奏主要是有管弦乐器等,而武场的伴奏主要指的就是锣鼓击乐,其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得到完善。经过若干年的艺术积累,京剧锣鼓汲取了昆曲锣鼓、秦腔锣鼓以及少部分其他地方戏锣鼓之所长,从锣鼓点子到锣鼓曲牌,逐渐沉淀出一套独具京剧特色的锣鼓体系,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技术上来说,都较为完备、规整;而后,其他多数地方剧种也汲取京剧锣鼓之所长为己用,例如黄梅戏、川剧、淮剧等。因此,京剧锣鼓可谓是戏曲锣鼓中的典范。

(一)京剧与京剧锣鼓

我国的国粹“京剧”诞生于楚调西皮和徽调二黄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梆子腔、高腔等有益因素并加以革新而成,而对于京剧锣鼓而言,影响较大的当数昆曲锣鼓和秦腔锣鼓二者。昆曲早在元朝末年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随后至嘉道之际,昆曲逐渐衰微,京剧日益成熟并称霸于戏坛,许多昆曲艺人及鼓师改习京剧,将昆曲锣鼓大规模地移植到京剧戏曲中。对于秦腔而言,本就重武场,伴奏也是武场先行,音调激越悲壮、深沉高亢,锣鼓点子更是气势磅薄、炽热激昂。京剧锣鼓以徽、汉二剧的锣鼓为基础,汲取昆曲、秦腔之精华,又经过了前后若干代鼓师的努力推动与发展,才形成了如今的锣鼓艺术。

(二)京剧锣鼓的组合与运用

京剧锣鼓汲取诸多剧种锣鼓之所长,又经过鼓师若干年艺术实践而传承至今,其在节奏的设计与表现上有较为完备的体系。

1.京剧锣鼓的乐器职能及色彩特点

京剧锣鼓中最为常用的乐器包括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其中鼓为单皮鼓,操持鼓的鼓师兼管板,通过鼓板共同指挥管弦乐和打击乐,其中板常用于为歌唱、念白打节奏以及领奏其他乐器,与鼓结合共同指挥和伴奏。大锣——总体多用于武将或是袍带人物的上下场,以及表现战争、配合突变的情感等等。大锣又分为高、中、低三种响度,高音大锣高亢激昂,常用于武打场面,渲染激烈的战斗气氛;中音大锣音域宽广圆润,常配合着正面人物的唱念做打,来刻画人物的表里;低音大锣音色低沉,常用于表现反面人物。小锣——类似于大锣,常用于文人、女性或是诙谐角色(丑)的上下场及搭配其小动作。小锣亦分为高、中、低三种响度,是响铜乐器的领奏者,操持者需注意手势,做好领奏。铙钹,音色高亢洪亮,常作为连接大锣和小锣的桥梁,以及代替大锣配合人物动作。除以上乐器外,京剧的打击乐器还有碰铃、碰钟等等多种,依据不同的剧情需要适当地加入,但主要的打击乐器还是鼓、板、大锣、小锣和铙钹。

2.京剧锣鼓经

京剧的锣鼓点子是京剧打击乐中的精华所在,它不但承载着祖辈鼓师们的艺术心血,更承载着我国戏曲伴奏的传统积淀。京剧的锣鼓点子在经历了若干的艺术实践与积累后,形成了自己完备独特的锣鼓体系。总体来说,其节奏复杂,伸缩性强,在戏曲领域拥有极其广泛的艺术运用。其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唱念做打服务,依据不同的功能作用可汇总出百余种锣鼓点子,例如配合不同的唱腔、念白、动作,都有各自的一套锣鼓点子,具有一定的程式性。这种程式性的锣鼓点子并非专鼓专用,大多都是身兼多职,有的既能用于唱腔,也能配合动作,如“一锤锣”,不仅在实际演奏中叫法不一,形式有诸多变化,而且在运用中功能也极其多样,既可以用于人物上场、下场、挖门,也可用于配合一般的动作以及念白和唱腔,用来加强情感或语气,同时又可兼具“冲头”、“住头”的功用。锣鼓除了配合唱念做打加强其节奏性和表现力外,其音响效果还可直接参与剧情表演,参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做拟声表演,直接参与戏曲剧情,渲染气氛、铺垫情绪,例如水流声、叩门声、马蹄声、电闪雷鸣声等等;二是直接作为戏曲语言向观众言说剧情,例如在《凤还巢》中,程雪雁准备去私会穆居易,为了避免和妹妹撞见,提前去探看,此时锣鼓为“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乙|乙大|台|”,在这里,锣鼓像是演绎着一种只可意会的戏曲语言,在做着内心独白。

三、锣鼓伴奏的曲艺特性研究及分析

锣鼓的“曲艺特性”指的是锣鼓在戏曲伴奏中所发挥的艺术功用,包括服务于唱念做打、渲染气场、增强表现力和节奏性的伴奏功能;对戏曲整体节奏与结构的约束与把握功能;小至人物角色大至剧种特色的标识功能;提示与点明戏曲的实用性功能。除以上谈及外,锣鼓伴奏还赋予了戏曲以东方写意美学的特性。

首先,无论是渲染气场、增强节奏感,还是塑造结构等,都是锣鼓击乐所具备的音乐实用性,大大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这在京剧武场中的体现尤为突出。有关锣鼓功用也是历来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但对于锣鼓击乐所包含的写意色彩,即对于其表情达意的美学功用的深入研究却少之又少,而这部分美学功用所塑造出的民族色彩,以及那心心相印的传统东方视角下的审美却是西洋管弦乐所遥不可及、无法替代的,原因即锣鼓击乐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例如:常见的才子佳人戏中,男女回眸间的小锣单击“台”,那种尾音向上扬起又委婉回转的锣音,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男女之间相遇时心如鹿撞的情感,既有喜悦,又有畏惧,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的大背景下,这一声“台”音充分展现了民族心理。

其次,我国戏曲艺术的“遗产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个现实,“戏曲创新”被提到传承与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的首要位置上。而在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时,笔者认为,存在这样一个必要的先后次序,即传承先于传播,传播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因此,“戏曲创新”的责任必然首先落在传承的肩上,至于创新传播形式,乃是后话。然而,在当下戏曲伴奏的传承中,西洋管弦乐的艺术分量似乎大大超越了锣鼓。究其缘由,关键在于:第一,晚清以来随着西方音乐文化逐渐通过教学体制、教学内容以及音乐思维、音乐审美等多方面进行灌输,我国民众对于音乐的整体认同出现偏差,西方音乐喧宾夺主,传统的民俗特色逐渐被同化、被吞噬。第二,我国戏曲锣鼓伴奏的程式性及其音响缺陷,再加上现代受众审美方式及标准的变化,导致锣鼓伴奏的革新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运用西洋管弦乐器来丰富传统戏曲的音响效果的做法未尝不好,只是在二者的结合运用上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经验,对二者的运用尺度及其融合后的韵味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创作的大部分新作品常常毁誉参半,稍有不慎便丢了传统、失了特色。

最后,在锣鼓与西洋管弦乐器的伴奏尺度间,如何去衡量二者的运用成为关键。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锣鼓伴奏上,原因在于我国当下对于西洋乐器的把握及运用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准,而对于锣鼓的艺术功用及曲艺特性的认知远远不够。要想完美地融合二者,就要精准地把握锣鼓的曲艺特性及运用方法,再将管弦乐器的音响效果融入进来加以补充,以保存我国传统戏曲的民族特色,共同服务于饱含传统韵味的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锣鼓京剧戏曲
邵伯锣鼓小牌子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