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赦”题材作品的突围与创新
——以电视剧《特赦1959》为例

2021-11-14张颖锋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战犯共产党人

张颖锋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特赦1959》作为彰显主旋律的电视作品,能够在受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其题材新颖、创新性强等多方面元素有关。“特赦”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作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事件之一,有助于帮助国人从全新角度体味共产党人的宏大格局,与此同时,感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宽广胸襟及高瞻远瞩,也体现着《特赦1959》的价值意义。接下来将以《特赦1959》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该剧在众多历史题材电视作品中的突围与创新。

一、《特赦1959》的历史背景解析

(一)《特赦1959》相关历史故事介绍

《特赦1959》以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特赦罪犯的特殊历史故事为叙事背景,以杜聿明、王耀武等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群体为塑造原型,改编与讲述着共产党人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与授权下对战犯进行成功改造的故事。虽然《特赦1959》在人物设定及故事构成中存在一定的虚拟成分,但其故事主体是真实存在的,深入挖掘《特赦1959》的相关历史故事,可以发现剧中所呈现毛泽东下达的有关战犯改造的批示及特赦战犯的指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剧中分期释放的处事方法及战犯被释放后的生活有迹可循,展示着电视剧与真实历史的融合与统一。与战场上的战争不同,对战犯进行改造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尤其其中部分人士是国民党的核心人物,无形中加大着事件的复杂性与困难程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功改造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这些人因战争失败而被逮捕仅是外在受到禁锢与局限,内心深处充满着不服与不屑,但改造成功后的战犯群体能够发自内心地认可共产党人的态度与精神,从而转变为爱党爱国的新时代公民,侧面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强大号召力与影响力。

(二)《特赦1959》历史背景的困难性分析

《特赦1959》历史背景即改造及特赦事件存在极大的困难性,其困难首先体现在该事件的独创性。因改造及特赦事件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该背景环境国内外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先例,需要共产党人临时受命,在摸索中前进,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式、方法,与被改造战犯共同进步。其次,改造及特赦事件的困难性体现在命令执行的可操作性低。改造及特赦事件发生于战后,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与国民党人互为死敌,两者间存在强烈的情感冲突,一方面共产党人需要压制自己的不满对战犯进行积极改造与正面洗礼,另一方面国民党战犯内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服与不悦,改造者与被改造者难以静心交流,加大了改造的困难。虽然改造及特赦事件存在诸多困难,但共产党人没有因外在困难而退缩,反而在困难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方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共产党人能够取得成功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亦是我国能够取得今日繁荣富强美好局面的根本保障。需要注意,《特赦1959》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决定着其拍摄的困难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电视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还原又不失艺术观赏价值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彰显着权衡好真实题材与改编创作“度”的重要性。

(三)《特赦1959》历史背景的意义解析

《特赦1959》历史背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共产党人精神的诠释方面,特赦事件不仅展示着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还展示着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揭示着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特赦1959》历史背景的意义还体现在价值观的传达方面,剧中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家国观念及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电视剧整体的价值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特赦1959》的拍摄为观众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能够增加受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其间穿插的抗美援朝等能够促使观众感悟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特赦1959》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现代人的鞭策,以王英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不计前嫌的宽广胸襟及迎难而上的伟大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需要注意,《特赦1959》的历史背景并非仅有特赦事件,剧中还呈现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同群体人民的生活状态,并展现着随时间推进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特赦1959》的创新性分析

(一)基于题材视角看《特赦1959》的创新性

现今,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电视剧作品出现在观众视野,展示着影视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基于题材视角对这些电视剧进行归类整理,可发现存在同类型题材作品众多的现象,尤其抗战题材,虽然情节设计及剧情安排存在一定不同,但整体大同小异,极易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单调的创作模板难以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诉求,体现了对新题材的迫切需求。《特赦1959》在此社会大背景环境下创作产生,突破性地选取特赦题材为塑造核心,是对电视剧题材的补充与创新,填补着电视作品在特赦题材方面的空白。特赦事件不仅题材新颖,这段历史对受众而言同样新鲜,生活中人民对此历史事件接触极少,鲜有人知道特赦历史的具体走向,因此,《特赦1959》的问世既能弥补影视剧创作题材的空缺,又可起到一定的普及与教育意义,还能为受众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提供全新角度,创新性十足。《特赦1959》题材的新颖也决定了叙事的困难,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实现电视剧情的更高戏剧冲突是突破点亦是难点,展示着《特赦1959》创作团队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敢于触碰并表达冷门话题的态度。

(二)基于艺术创作视角看《特赦1959》的创新性

谈及电视剧不可避免会提及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从根本上决定了电视作品的感染力及受欢迎程度。《特赦1959》能够屡创电视剧播放记录与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关系密切,其艺术创作涉及维度广,涵盖政治、社会、人性等不同艺术视角,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形式及多样化的视听艺术表达元素等多方面内容,彰显着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突破与创新。首先,在艺术视角方面,《特赦1959》的切入点极为独特,其在电视剧初始即提出“不判不审,不杀一人,有病的治病,无病的养伤”的基本政治政策,并借助抗美援朝等社会热点事件增加对战犯的感化,凸显着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将政治、社会、人性三个原本互不关联的视角完美杂糅于一体,是对电视剧艺术视角的创新。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特赦1959》在对剧中以叶立三为代表的战犯等反面人物进行形象塑造时,打破了传统电视剧中脸谱化的反面人物特色,赋予不同人物个性分明的性格,展现了不同性格人物在战犯改造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及行为改变,更具真实性与可信度,与真实历史人物更为接近。再次,在视听艺术元素方面,电视剧《特赦1959》集结了多样化的视听艺术表达元素,通过视听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完善,亦有助于人物情感的诠释与表达,促使剧情设计更为合理、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视听艺术是电视剧至关重要的两种艺术表现元素,其中,视觉艺术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感官,决定着观众对电视作品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观众对电视剧的整体判断;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伴而生,是对视觉艺术的补充,借助电视剧音乐伴奏及台词配音等听觉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凸显人物性格,并推进剧情的发展变化,彰显出视听艺术创作对电视剧艺术效果的重要意义。

三、《特赦1959》给电视剧创作带来的启示探讨

(一)以立意为核心保证电视剧的深刻性

立意是电视剧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决定着电视作品的深度与高度,高立意的电视剧能够发挥持久影响力,具有低端立意电视作品难以企及的价值高度。《特赦1959》立意的一大突出特点为高级,剧中战犯这一群体极为特殊,虽然其在解放战争中战败被俘,但其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立下过战功,为国家的解放作出过一定贡献,因此,《特赦1959》在立意时未将战犯定位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反而将其设定为经过改造能够得以新生的人物形象,没有因战犯的后期错误而否定其正面价值,展示着立意方面的高级感。此外,《特赦1959》的立意以情怀为依托,对特赦题材及特赦事件的应用与改编显示着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期间既有对忠孝仁义等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发扬,亦有对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等宝贵精神的展示,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形式。以“仁”特质为例,剧中特赦事件本身即是“仁”的彰显,未给予战俘歧视与虐待展示着解放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为彰显剧中有关“仁”的立意,《特赦1959》采取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突出,借以展示共产党人对战犯的优待,正因国家的“仁”,促使战犯由最初的抗拒逐步转变为接受,并最终发自内心的认可。

(二)以叙事为基础增强电视剧的逻辑性

叙事对于电视剧而言极为重要,是电视剧构成的主体部分,主要涵盖叙事模式、叙事手法、叙事策略等多方面内容,直接决定着电视作品的流畅性与逻辑性,进而决定着受众的观看体验。叙事的合理与否与电视剧的逻辑性密切相关,更与电视剧创作团队的构思息息相关,电视剧《特赦1959》构思巧妙,将长时间跨度、多方位视角下的故事呈现于观众视野中,未有逻辑错误及剧情跳跃等问题产生,为该电视剧的高口碑提供重要保障。对于叙事模式,电视剧较为常见的叙事模式包括正叙模式、倒叙模式、多线性模式等,《特赦1959》以正叙模式为主体,穿插着插叙对故事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既有单纯正叙模式的简单、直观优势,又贯穿有其他叙事模式,促使叙事模式更为丰富且更具层次感。对于叙事手法,《特赦1959》采取虚实融合的叙事方式,这里的虚实涵盖人物的虚实及故事情节的虚实两方面,其中人物的虚体现在电视剧中添加了历史中不存在的虚构人物,而故事情节的虚指是对历史故事的改编与再创作,此种叙事方式赋予特赦历史事件更多冲突感与戏剧感,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三)以对比为核心艺术表现手法增强电视剧的感染性

在艺术创作方面,电视剧《特赦1959》中对比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使用的极为明显且多变。首先,《特赦1959》中存在宏大与微小的对比,宏达的历史背景与对微小细节的设计、把控,促使故事内容更具戏剧性与冲击力。其次,《特赦1959》中存在情感与理智的对比。剧中涉及的战犯与以王英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曾有过真枪实弹的冲突,完成战犯改造任务要求共产党人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与高度上压制个人情感甚至完全抛却个人情感对待仇敌,需要极强的克制及理智,展示着共产党人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再次,《特赦1959》中存在真与假的融合与对比。《特赦1959》的真体现在其以史实为依据,剧中呈现着真实的历史人物及建国初期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借此能够激发人民的回忆与感悟;其假体现在对历史的艺术性改编与再创作方面,剧中为满足剧情需要创作了历史中本不存在的人物王英光,该人物形象的存在有助于剧情整体的连贯性,促使电视作品更富艺术魅力与艺术感染力。需要注意,历史事实的深远影响力对电视剧创作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艺术性加工,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严肃与真实,这就要求电视剧导演及主创人员权衡好真与假的度。

四、结语

《特赦1959》作为国庆献礼剧,承担着展现历史的重大责任,具有其他电视作品无法匹敌的现实意义,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广阔胸襟及高瞻远瞩,凸显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卓越政治智慧,亦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重要体现。特赦题材的新颖及艺术创作手法的创新助力《特赦1959》突出重围,获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其他电视作品可以其为参照典范,勇于打破常规题材及艺术创作模式,不断拓展我国电视作品的种类与创作形式,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及娱乐双重诉求。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战犯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第三届“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馆藏日本战犯画作述评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