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族民族民间歌曲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2021-11-14刘潆霞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佤族歌舞文化

刘潆霞

(西盟县职业高级中学 云南 普洱 665700)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甚至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层面的竞争力。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文化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可以让文化发扬光大。文化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民族文化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佤族从遥远的古代到现代,一直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佤族一直坚持不懈地开拓进取,努力发展。佤族的民歌作品大部分内容反映的都是佤族人民战胜自然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作品不仅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还对以后佤族的民间艺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佤族歌曲与舞蹈的现状

目前整体来看,佤族的民间艺术发展较为稳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从更早的调查当中了解到,自新世纪以来,佤族的歌舞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大部分也与市场、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在国际艺术交流当中也得以展现。但是根据一些佤族的民间艺人讲述,可知佤族的歌舞艺术虽然受很多人的喜爱,但是由于经济的因素,导致歌舞的传播受到了限制,跟傣族、彝族歌舞相比,整体的发展不是很成熟。佤族村寨里现在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选择去外面发展,村寨里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根据调查可知,过去佤族人民在歌舞传承的年龄结构方面较为稳定,比如能够熟练掌握佤族歌舞艺术的成年人占比可以达到65%。由于之前受到文化政策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多个体渐渐开始成立小组,集体编排节目去演出,这种传承发扬团队被称为“民间文化工作队”。这种工作队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和民族歌舞公司的高度关注,而佤族民间艺术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对于佤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也获得了“荣誉传承人”的称号,并且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这种传承人还负责安排工作队的演出任务,比如要根据主题去创作舞蹈歌曲,组织年轻人进行排练,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另外还需要为外界提供一些相关的数据信息。目前随着时代发展,对于佤族歌舞掌握比较好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而50 岁左右的人对于佤族歌舞的演绎并不是很了解,年轻人就更不用提了,对于佤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基本都是来源于高校里的歌舞专业、民族艺术专业等,除了课本上记录的传统文化艺术之外,很少有人会去翻阅一些关于佤族的历史发展的书,以加深对于佤族文化的认知。

二、时代背景下佤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以后,逐渐开始渴望精神上的充实,其中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综合发展水平,通过文化消费的主体、模式、内容等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必须要符合社会文化建设与艺术发展的规律。一旦脱离这两大规律,那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丰富整个文化体系,也可以促进民族的经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丰富和促进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佤族的民间艺术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沧源县的木鼓舞(舞蹈)、司岗里(文学)和腾冲县的清戏(传统戏曲)。由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名,使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资源的积累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佤族歌舞的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三、佤族种类丰富的民歌

(一)儿歌

佤族的儿歌都是儿童随口相传的歌曲。儿歌在佤族的民歌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儿童的思维模式与心理认知都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的唱歌方式与玩乐方式也与成年人不同,儿歌的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密切相关。儿歌内容生动有趣,易记忆,形式活泼,而且比较短。这种特点与儿童的心理特征相契合。歌曲的内容大多容易理解,不讲究连贯和押韵,能让儿童适应。这种歌曲在演唱的时候加上儿童手舞足蹈的小游戏,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山歌

山歌作为佤族民歌当中最古老的演唱形式之一,传播范围非常广,很多佤族人民都会唱。山歌借助一些山野当中的自然景色,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出人民对于生活的感悟,抒发情感。说是山歌,但不仅仅是在山野当中歌唱,村子里的各个地方都可以唱山歌,内容也千变万化,方式也很随性。山歌由于曲调很简单,所以很容易抒发情感,男女老少都喜欢歌唱。尤其是成年男子,在结婚以后喜欢唱山歌,认为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成熟。山歌的曲调一般是甩腔开头,歌词讲究押韵,情绪很豪放自由,节奏欢快,歌词可长可短。演唱大多为清唱,不需要用乐器来辅助伴奏。

(三)情歌

情歌大部分都是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的,可以是思念亲人的情感,也可以是与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曲调清新婉转,悠扬动听,具有歌唱性和表现性。情歌不仅可以即兴发挥,也可以按照固定曲调来歌唱,可以用一个调子歌唱不同的内容,也可以将一个内容用不同的调子来唱。情歌唱法很新颖,人们在听到歌曲时所产生的情感也多种多样。情歌的歌词比较含蓄,演唱的形式丰富多样。

(四)玩调

佤族妇女们娱乐时唱的调子称为玩调。其内容大部分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可以载歌载舞。演唱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独唱、领唱、合唱、轮唱等。其中合唱和轮唱最受欢迎,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这种方式别有一番韵味。玩调没有什么特定的场合,所以不需要乐器伴奏,歌词生动形象,内容朴实。

(五)劳动歌曲

劳动可以让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可以让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劳动过程当中创作的歌曲,内容很是广泛。这种歌曲的歌唱往往伴随着劳作,比如在栽秧、犁田的时候都会歌唱,这种方式可以让劳作的人获得心理慰藉,能够缓解劳动过程中的苦和累。这种演唱方式的产生是因为过去佤族人民与世隔绝,劳动工具比较原始,劳作过程耗费体力过大,劳作不够统一和协调,为了减轻负担,佤族人民就会借助歌声来实现这种统一。这类歌曲大部分以劳动内容为歌词,一般比较风趣、幽默和带有激励性。但也存在讽刺的歌曲。劳动歌曲的曲调大部分比较高亢、稳重,情绪比较轻松。演唱方式与玩调相同,有独唱、合唱等,符合劳动生产的特点。

(六)民俗歌

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与本民族的信仰追求、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思维意识有很大关系。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常常伴有歌舞形式的演出。在一些比较大的活动当中,就会有歌舞形式的表演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结婚、栽插、收成等,都会融入具有象征意义的歌舞。也包含一些宗教活动,比如用牛的尾巴来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人民生活安康。在这些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就被称为民俗歌,民俗歌都是一些流传下来的很古老的歌曲。这种歌曲比较庄重、严肃,根据活动性质分为“祝贺”“欢庆”等多种形式。

四、佤族人民对于民歌的传承与发扬

在各种文化相继传承和发扬的背景下,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有价值的音乐文化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一些民族文化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去传承,逐渐濒临灭绝,更有甚者已经消失。但是,佤族音乐文化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传承和发展,这离不开佤族人民居住的地理环境,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和稳定,很少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这为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了基础。佤族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文化当中的一分子,并且这种文化与佤族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哪怕处于现代化的今天,佤族人民仍然在结婚、节日、祭祀等重要时刻,使用佤族歌曲来渲染气氛。

另外,因为佤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交通比较落后,所以佤族的歌曲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小,这就保持了最纯朴的歌曲文化。很多属于佤族的文化一直延续,并且对于佤族人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作用。佤族人民比较崇尚歌舞,对于歌舞也有很深的感情。此外,佤族青年也会通过歌舞来寻求自己心爱之人,所以大部分佤族的年轻人都会学习佤族的传统情歌。用歌曲来寻求爱情的活动被佤族人民称为“串姑娘”,这个活动中唱的歌曲不能在亲人面前唱,而且这种歌曲都是流传下来的歌曲。这个活动不仅让佤族的年轻人得到爱情,而且对于佤族歌曲文化的传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佤族人民一直按照传统的婚姻模式来举行婚礼,而且在婚礼当中演唱的歌曲都是佤族人民自己的传统歌曲,一些比较悲伤的歌曲都是被禁止演唱的。由于佤族人民把婚礼的传统习俗延续了下来,所以在婚礼当中演唱的歌曲也得到了传承,使得相关音乐文化得到发扬。

五、结束语

佤族民间歌曲文化的传承相对稳定,因为佤族人民居住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圈。佤族人民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文化,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发扬光大,对于文化传承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佤族的歌舞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持续保护传承这种文化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值得当今文化工作者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佤族歌舞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歌舞欢庆“三月三”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谁远谁近?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