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留白”意境美

2021-11-14高雅欣张悦心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织体留白艺术歌曲

高雅欣,张悦心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有空白,使场景更加辽阔。或以无胜有,或以虚带实,无有相衬,虚实相生,达到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目的,具有深厚的中国美学特色。这种营造意境的表现手法最早也最常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中,在构图时,根据作品的思想、氛围,预留出部分空间不着笔墨,后演变、发展成为营造意境的主要手法之一。《周礼》中有“绘画之事后素功”的记载,《论语》中亦有“绘事后素”。在我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中早有“留白”之美学,其源头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无声之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诗词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典范。中国的古诗词原本便可咏唱,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古诗词歌曲,最早便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直至20 世纪初,在中国传统古诗词歌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19 世纪西方德奥艺术歌曲,形成中国的“艺术歌曲”,至今已有约一百年。

基于艺术歌曲的由来及特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形式自然而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很多古诗词本身都因其意象塑造而有着深远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王国维标举其为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经过作曲家谱曲以后,在音乐的烘托加持之下,古诗词中的意境得到升华,因此,古诗词与音乐结合产生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更为鲜明。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词乐相和中的“留白”

(一)歌词——古诗词中的遐想空间

在中国的古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留白”,在诗词中营造多个相互关联的意象,再通过“留白”的手法促使不同的意象相互作用,由此产生的意境具有画面感和立体感。将虚无的情感融入这样简洁的文字意象中恰到好处,字里行间不经意地流露些许,再加以读者自身的想法和经历,更容易领悟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黎英海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这首作品选用唐代诗人张继的经典同名诗作为歌词。后两句中营造的两个意象——“寒山寺”与“夜半钟声”,以伫立在静谧深夜中静态的、可触摸的寒山寺,与动态的、不可触摸的钟声为对立面,因彼此的衬托而变得更有深意。作者通过组合这简洁明了的两个意象,便绘出一幅夜半钟声人孤寂的完整画面,通过“情在词外曰隐”的“留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产生无限遐想,感受作者所创造出的清旷孤寂的审美境界。

(二)音乐对古诗词中“留白”意境的描绘

状物言情是塑造意境美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艺术歌曲中,用音乐对诗词意象进行描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创作手法,比如将物象以钢琴声音进行模仿,以音乐展现诗词中的画面,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意境,使得诗词中的“留白”更加富有韵味。

正如上文中的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诗作的核心意象便是“钟声”,而歌曲中对钟声形象的塑造贯穿整曲,钢琴在模仿其声音时,因钟声音色低沉厚重,故采用了振动幅度小、音色浑厚、泛音较多的大字组五度双音,再加以非常细致的强弱处理,就像是敲钟的声音从远处寺庙中传来,深远、空灵又不失厚重,给诗中深远意境的营造带去了几分神秘的禅意,使听众进入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之中。除此之外,这首作品对于流水声音的模仿也惟妙惟肖,多次出现的九连音以及后半部分个别的六连音,均形象地刻画出水流的形态,让人仿佛能够看到平静的江面上时不时泛起的几丝波澜。空灵的钟声与流动的水声相呼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留白”手法将诗中描绘的清冷的寒夜衬托得更加孤寂。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作曲技法中的“留白”

(一)巧妙的结构

在乐曲结构中,前奏、间奏和尾声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不同位置留下空间进行“留白”。前奏有着揭示性与引导性,直接运用歌曲主旋律的某一部分或吸收歌曲主题中的一些典型的音调,提前塑造出音乐形象,或按照歌曲的风格或形象特点,把主体部分的伴奏音型放入歌曲前奏中用以铺垫,让观众在听到演唱之前就已经可以联想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入“象外之象”,为作品增加更多可能性。间奏在歌曲中有承前启后、增强情绪的作用,是作曲家给演唱者留下的二度创作的空间,也是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的空间。尾声能够使歌曲圆满,悠扬的音乐延续给观众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听觉环境,对作品内容进行反思、延伸,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是“景外之景”的补充,是意境深远的终止,使歌曲显得更加完整统一。

无前奏尾声、无间奏的处理手法也是用来营造意境的特殊方法,如青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采用“开始无前奏,结束无尾声”的手法,在激昂迸发时戛然而止,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为营造出的磅礴意境留下无尽的想象和回味空间,无声胜有声,是更为直接的“留白”。

(二)朦胧的调式

运用调性上的“朦胧法”使音乐更显“飘逸”、耐人寻味,也是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们会采用的“留白”手法之一,调性的模糊使人游离出有限的内容。以黄自的《卜算子》为例,声乐旋律为d商调式,伴奏部分却是以d羽调式为基础,是典型的双重调性手法。这一创作手法来自西方“印象主义”,使调性变得不明朗,产生朦胧感的效果,也体现着诗词格调之高。《卜算子》中双重调性的运用,正好表现出了词人创作这首词时的心情,娓娓道来的声乐旋律采用淡雅的d商调式,而伴奏声部则是选用羽调式,具有小调的听觉效果,悠扬婉转,缓缓道出词人心中的愁苦,模糊的处理令人产生恍惚感,让听者从听觉效果上感受词人的朦胧精神。

(三)恰当的延长及休止符

在音乐写作时,休止符的运用是最显性的“留白”,恰当的位置、时值长度,将使音乐富有生气、表情鲜明,或敏捷利落,或更为深远,在寂静中引起“余音未尽”的遐想,都能为整个歌曲的意境营造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如《大江东去》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乐句在音乐节奏中恰当地运用了休止符,二度级进上行的叙述感被休止符的“留白”截断,但声乐演唱时要声断气不断,饱满、不断的气息使得旋律的线条感依然在,把诗词中叙述、感慨、景象扫描般的意境描绘出来。

赵季平《别董大》中,“白日曛”和“无知己”中的“日”和“知”两处,在旋律上都设计了半拍休止,下行的旋律走向配合两处的停顿,低落的情绪更加浓重,生动表达出对友人的不舍情怀,配合声乐上的润腔处理方法及诗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音乐与古诗词充分结合,更好地传达出诗词的情感,可谓是韵味十足。

自由延长同休止符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常用的音乐符号之一,在《枫桥夜泊》中,乐曲结尾的“钟声”音型做了“p-mp-pp”的力度逐渐变弱处理,在一个自由延长记号中结束全曲,情绪渐渐淡去,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青主《大江东去》中,到了“樯橹灰飞烟灭”时,是歌曲的最高潮,以柱式和弦的伴奏、不断上行的旋律加以力度的增强达到情绪爆发的音乐效果。在最后一个字上,伴奏在四拍长时值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由延长的处理,给人以短暂的情感缓冲,达到“留白”效果,并为之后两句倾诉的唏嘘之情作出铺垫。

(四)弱化和声功能性

通过弱化和声功能性来达到相对静止的“留白”效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淡雅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段,较为常见的有将功能性音夹在中间或分开出现、运用倾向性不强的和声连接以及平行五八度的运用、四五度的叠置等。

在黄自《下江陵》的钢琴伴奏中,最高声部和最低声部使用声乐旋律,功能性音放在内声部被弱化,给人不明确的感觉,达到相对静止的听觉效果。此外,伴奏外声部同声乐旋律形成平行八度进行,理论上,平行五八度会使音乐没有向前推动的动力,从而显得空洞,但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却反使音乐更富色彩性,使用这样的空洞来营造“留白”的意境。

《花非花》中,将根音与三音或五音分开出现,结尾处其伴奏部分虽结束在主和弦上,但根音却并没有出现,弱化了主和弦的色彩与终止感,使人不觉浮想联翩,与对应诗词“去似朝云无觅处”之含义相呼应。

(五)简洁的伴奏织体

伴奏织体的运用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心理状态,作品中织体的变化能够起到暗示听众的作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多用单层织体结构或是单一型的琶音织体来进行“留白”,单薄的织体或柱式、琶音和弦的运用极为重要,因其简洁、单薄而有相对静止的作用,引导听众进入意境之中,浮想联翩。

如《花非花》,其伴奏织体便采用了柱式和弦,且多为三音五音构成的音程,弱化和弦色彩与功能性,再加上宽松的节奏,这样看似单薄的安排,把诗词中淡雅的意境描绘出来。《别董大》中,四个乐句都以琶音和分解和弦为主要伴奏织体,来凸显歌曲意境,但交错使用不同形式的织体适当增加纵向的层次,丰富音响效果,使得听觉上不会显得太过简单苍白。《幽兰操》自前奏部分便以琶音引入,选择较为单薄的琶音织体持续弹奏,而后简洁明了的分解和弦、柱式和弦引出旋律,这样较为简单的伴奏织体能够更好地营造出诗词中古朴而空幽的主题情境。

四、结语

“留白”不仅仅是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它已表现为一种审美现象。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留白”,使古诗词与音乐更巧妙地结合,在有限、偶然的具体形象里放置无限、必然的内容,塑造出中国古诗词中独特的意境美。也令听众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无处不在的“留白”中,进入作品营造的意境,展开不同的想象,体会诗词作者及作曲家的情感,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留白”激起听众丰富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织体留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