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下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方向

2021-11-14冯瑞源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漯河市院团文艺

冯瑞源

(漯河市戏曲创作工作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近年来,“守正创新”这个词被各大官方媒体频繁提及。做到砥砺从艺初心和探寻改革创新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漯河戏曲文化发展进入历史最佳机遇期。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想要在新时期下发展壮大,就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抓,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让古老的传统戏曲文化重焕生机。

一、漯河市地方戏曲资源

2016 年4 月1 日,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启动。笔者有幸成为漯河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普查工作为期两个月,包括前期组建普查队伍、组织专业培训,中期实地调查采集基层文艺院团数据、定期汇报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后期审查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跟踪审核上报全市普查资料。

通过普查,笔者摸清了漯河市地方戏曲剧种现状,全面掌握戏曲剧种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据统计,漯河市共有62 个院团,其中豫剧院团32 个、曲剧院团29 个、越调院团1 个;1 个创研机构;1 所艺术学校;1 个制作机构。

二、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现状

(一)文艺院团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众所周知,戏曲艺术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已日渐式微,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基层文艺院团更是举步维艰。2016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漯河市大部分基层文艺院团已处于不能正常演出或半瘫痪状态。随着民众娱乐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剧团受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整个戏曲行业传播影响力受限。它们服务的受众群体主要在农村。但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新一代年轻人早已没有兴趣了解戏曲,他们也无法欣赏传统戏曲。戏曲观众群体出现断层。同时,戏曲行业也出现了优胜劣汰的现象。萎缩的演出市场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实力雄厚的大院团自然拥有“切割大饼”的权利,基层小院团没有抢夺“大饼”的能力,只能“吃剩的”。基层文艺院团演职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另谋高就,一部分工作人员为了生计选择退出。长此以往,负面影响一环扣一环,整个戏曲行业发展堪忧。

(二)戏曲资源保护传承机制缺失

漯河市的整体戏曲艺术环境在同步影响着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以漯河市戏曲创作工作室和郾城区曲剧团合作排演的新编历史剧《靖边巡抚》为例,该剧从创作剧本到舞台表演历时五年,先后荣获漯河市文艺精品、河南戏剧大赛文华演出奖。在漯河市戏曲界,这样的荣誉本可以维持郾城区曲剧团未来一两年的生计,但赛后的光芒一散,《靖边巡抚》立刻杳无音讯,剧团根本扶不起来。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戏曲资源没有实施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戏曲保护传承发展等各项机制仍不健全。漯河市之前缺乏对本地戏曲资源的挖掘保护,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戏曲艺术。古老的戏台不复存在,经典的传统剧目所剩无几,“沙河调”的独门绝技早已失传,戏曲资源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戏曲人才断档。漯河戏曲界缺少领军人物,在河南省叫得响的名角名家少,基层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的福利待遇、经费保障问题一直得不到良好解决,从业人员的逐渐流失导致剧团缺乏造血能力。漯河戏曲品牌尚未真正叫响,可以流传的经典剧目乏善可陈。虽然近年来漯河市涌现了不少优秀戏曲作品,但基层文艺院团的演出还是以传统剧目为主,无法为戏曲繁荣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三)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对所有基层文艺院团而言,2020 年可谓难上加难。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了较大影响,漯河市文化休闲娱乐产业进入漫长的“冬眠期”。春节本应是基层文艺院团的营收大日子。但防疫期间,漯河市所有基层文艺院团暂停运营,收入锐减。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文艺演出活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 月5 日,漯河市共取消或者延期组织活动2241 场。2020 年下半年,演艺市场逐步开放,漯河市许多基层文艺院团逐渐恢复演出,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以国有剧团为例,漯河市豫剧团在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年开展商演达200余场、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300余场。因为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商演活动。但截至2020 年底,漯河市豫剧团共开展商演50 余场、舞台艺术送基层260 余场、戏曲进校园20 余场。从数据来看,漯河市豫剧团全年收入严重下滑,商演活动同比减少75%,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总体差距不大。基于漯河市豫剧团的情况,可大致推测其余基层文艺院团2020 年的境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岌岌可危。

三、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省市领导也多次实地调研,为漯河市戏曲文化工作指明方向。笔者负责起草《漯河市繁荣戏曲发展五年(2019 年—2023 年)规划》《关于支持豫剧沙河调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对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深思。

(一)立足本地,培养创演队伍

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年轻一辈的戏曲人才,所以加强对中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是当务之急。从各县区选派一批有志于戏曲传承且有能力的戏曲艺术骨干,通过专家授课、外出培训、院团与院校合作等形式,分年度组织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多门类专业人员参加省内外的艺术深造,使具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戏曲人才脱颖而出。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打破学历、职称、身份的限制,使之破格晋升,充分调动各类戏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一团一室一馆(漯河市豫剧团、漯河市戏曲创作工作室、漯河市文化馆)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大力扶持民间团体、班社的发展,为其免费提供业务指导和排练演出场所,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基层文艺院团上舞台、进剧场、进校园、进农村,不断提高现有戏曲艺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保护传统,发展精品剧目

过去漯河市曾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白发亲娘》《台北知府》《贾湖笛声》等。近几年打造的精品剧目也不少,如《战洪州》《七星剑》《豆腐谣》《郾城大捷》等。漯河市需借鉴京剧、豫剧和昆曲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经验,继续对“沙河调”传统剧目进行收集整理,对经典剧目进行加工,目前已复排的《斩岳云》就是其中一部。同时,紧抓漯河市“四城同创”发展定位,以许慎文化、三国文化、食品文化为品牌,深入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借助舞台艺术创作源头工程,开展“重点剧本签约”工作,加大对优秀剧本的扶持力度,缓解戏曲创作表演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基层文艺院团的指导和扶持,加快构建有活力、有效率、有利于繁荣戏曲艺术的体制机制,提升戏曲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形成较为成熟的舞台艺术演出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剧目,使之亮相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三)守正创新,加强宣传推广

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给予漯河市基层文艺院团发展的机会。如何立足实际,放大比较优势,占领市场是一个考验基层文艺院团的时代课题。正如开头提到的“守正创新”,“守正”容易,“创新”很难。基层文艺院团要进一步根据本地戏曲资源实施新手段。政府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善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戏曲产业生态,吸引并培养传统戏曲未来的观众,将戏曲产业打造成漯河名片,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基层文艺院团的宣传推广可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接触各种年龄层的观众,大力拓展渠道,抢占宣传阵地。以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州评弹、综艺《跨界歌王》京剧演员王珮瑜的爆火为例,这些跨界合作说明传统戏曲文化也在重接地气,找寻更多的可能性。漯河市豫剧团在疫情防控期间深受启发,通过快手短视频平台直播、发布唱段,吸引观众,增加收入,在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优势助推戏曲传承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剧团稳定运行的生命线。文旅融合将为基层文艺院团注入活力。文化和旅游一直以来息息相关,每个著名景点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旅游景点搭载传统戏曲文化,使两者在资源、产业、市场、产品等方面深度捆绑,打造一个全新的戏曲旅游概念。戏曲旅游包括戏曲主题公园、戏曲博物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文创产品、戏曲节庆活动、戏曲沉浸式体验、戏曲研学游等项目。推出专属于漯河市的戏曲旅游品牌,可实现漯河市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的新突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文艺院团建立在整个戏曲文化生态环境上,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剧团是一个因戏而生的小社会,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文艺工作者要砥砺从艺初心,坚持守正创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千百年戏曲文化传统和创新发展理念的碰撞,让更多人知道:基层文艺院团不仅可以呈现传统经典,也能开启新的视角和新的实践,在变化的市场中立稳脚跟,永久地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未来漯河市戏曲文化事业的愿景中,基层文艺院团不会缺席。

猜你喜欢

漯河市院团文艺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1942,文艺之春
漯河市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
□文艺范
漯河市
漯河市城市园林绿化主要配置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