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阳秧歌元素创作舞台方式探究

2021-11-14张雅芹

戏剧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海阳民间舞秧歌

张雅芹

(山东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一、山东海阳秧歌

谈起山东胶东半岛的海阳地区,不得不让人想起闻名天下的海阳秧歌。汉族民间舞海阳大秧歌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阵容强大,花样繁多。海阳大秧歌兴于明清,后经发展被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海阳秧歌除了扭摆出各种舞蹈姿势外,还可以边唱边舞,有带队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热闹。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都极重视和支持海阳秧歌,海阳秧歌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1983 年北京舞蹈学院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由此海阳秧歌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被更多业内人士熟知。

二、海阳秧歌元素创作的概念

海阳大秧歌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受到众多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海阳大秧歌素以粗犷奔放、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谈起海阳秧歌元素创作,就要先了解海阳秧歌元素,海阳秧歌元素指的是海阳秧歌的传统的动律风格特征、传统的动作短句及各个角色人物的形象动作。把这些传统原始的动作提炼出来加以设计编创就属于元素创作。

三、海阳秧歌元素运用的舞台创作方式

海阳秧歌的作品有很多:《翠狐》《涟涟有鱼》《移山》《喜鹊衔梅》《海阳有个王大娘》《王大娘与锢漏匠》《磨》等等一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出海阳秧歌在舞台上的多种创作方式。《翠狐》《涟涟有鱼》是提炼海阳秧歌的元素动律,用盘、磨、拧的主要动律塑造形象;《海阳有个王大娘》《王大娘与锢漏匠》是以提炼民间故事从现代人的视角进行编创;《磨》以意象和具象相交织提炼民间舞的元素动作进行编创;《喜鹊衔梅》对民间舞进行了一种新的不一样解读方式。编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就元素提炼这一编创方式进行分析,包括元素动作的加工改造、元素动作的去形留律、元素动作的其它融合等。

(一)元素动作的加工改造

元素动作的加工改造就是在元素动作的基础上,对元素动作的节奏、幅度、调度进行变化处理。在符合自己创作立意的基础上,在原有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上进行增厚处理(包括节奏的处理、幅度的处理、调度的处理),处理过后的动作既要留有海阳秧歌的独特动律还要符合创作作品的动作语言特质和形象,让原有的动作元素更好的为作品的编创服务。

(二)元素动作的去形留律

“形”指的是外形,“律”指的是律动;“去形留律”就是说抛弃元素动作的外形,只留下动律进行编创。例如作品《涟涟有鱼》中塑造鱼的形象时,田露抛去了传统海阳秧歌的道具,让演员徒手塑造鱼的形象,在动作上也抛去了传统动作短句的外形,只留下盘拧、旋拧和磨的动律,塑造出一条嬉戏玩耍活灵活现的鱼儿,更是借用年年有鱼的谐音给作品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舞蹈《翠狐》的形象塑造的舞蹈语汇提炼于海阳秧歌的“王大娘”的动作语汇,但是已经完全褪去了传统海阳秧歌的动作外形,提炼了的动作与翠狐的形象相融合,融入了个人的认知表达了自己对舞蹈动作的认知和对作品形象的创作。田露老师是海阳秧歌“去形留律”典型代表的编导,田露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代表着新一代的编导对传统民间舞的思考和考量,是新鲜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碰撞。现代的民间舞编创中很多作品缺少主题和动作语言的创新,很多编导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风格的表达,很多作品模仿重,没有真情实感。在创作作品时我们必须有真感受,真人物,真表达,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有大的情怀,独特的角度,起承转合的结构和真实的语言,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三)元素动作的其它融合

海阳秧歌与其它舞种的融合,包括海阳秧歌与民间舞的融合、海阳秧歌与古典舞的融合、海阳秧歌与现代舞的融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一方面会放大作品中需要的特质,一方面会无视那些对舞蹈作品无用的特质。所以编导在创作作品时会采用多种方式或者与其它舞种融合的创作理念融合。例如作品《磨》就是与现代创作理念融合的作品,编导塑造了一群或者说一类山东女人的性格,她们倔强、隐忍、坚强、身担重担却又顽强不屈,佝偻的后背和拧碾的步伐都在诉说她们的性格。没有花哨的动作语汇和身体技巧,在意向与具象来回交织之间表现每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表现每一个生命的力量,让观众充满了尊重与感动。通过抬头探望以及埋头劳作的更迭,将质朴的情怀揉进作品中,将具象的“磨”,将人与磨之间进行转化,表现山东女人的吃苦耐劳。

四、元素运用的舞台创作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海阳秧歌的创作方式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海阳秧歌的舞台创作见证和经历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转变,海阳秧歌是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它表达着齐鲁儿女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与情感。民间舞蹈的转变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的转变,海阳秧歌的创作方式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秧歌的舞台创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产物,江东曾在《系着土风的升华》一书谈到,转化不一定非是人的意志使然,是一个特定阶段的特定过程,这一特定的过程所带来的改变以及影响值得当代人关注和深思。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见证和经历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转变,海阳秧歌表达着齐鲁儿女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与情感。因此,研究山东海阳秧歌元素运用的创作方式,也就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这一阶段的民间文化,也是对现有的海阳秧歌舞台作品创作方式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山东海阳秧歌的舞台创作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日后海阳秧歌的发展和传播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粗略的材料,经过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才呈现出艺术作品。本文分析、总结、归纳了民间舞的创作方式,并提炼出元素创作这一民间舞的创作方式。对原被司空见惯却从未被理论化的舞蹈作品创作中之重要手段“元素提炼创作方式”提出解释,并进一步对民间舞的创作方式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以及对海阳秧歌这一民间舞的研究,将元素提炼的创作方式上升到理论层面。

关于民间舞的创作应该百家齐鸣、百花齐放,这样才有利于民间舞的发展。但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强调“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立足之本,从选材到编舞,在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民族民间舞都无法与传统文化脱离开来。应该通过编导与作品内涵相适应的表现手段结合民间舞的风格使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标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民间舞和当代人的审美方式的结合,海阳秧歌的传承和保护逐渐被重视,海阳秧歌的舞台创作也逐渐被重视。因此,研究山东海阳秧歌元素运用的创作方式,也就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这一阶段的民间文化,总结出民间舞蹈创作的方式,便于传统民间舞与当代审美更好的结合,在创作民间舞时有更多创作方式的选择。

注释:

①蔡秀清、钱永平著:《社火·社戏:从娱神到娱人的智慧》,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年。

②田露.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4):31.

③张玲.山东秧歌作品《磨》的创作特征及文化意象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S1):37-41.

④江东.民族民间舞卷.江东,系着土风的升华[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144.

猜你喜欢

海阳民间舞秧歌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富平村里唱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昌黎地秧歌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