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赏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引发的思考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项目保护与利用刍议

2021-11-14潘彬彬

剧影月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技艺传统

■潘彬彬

2015年文化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通过镜头拨开一个个民族记忆中最精华的篇章,让众多非遗项目有一个系统的影像支持体系。笔者在仔细赏析这部作品的同时,亦对我国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传统制造技艺丰富内涵及相关特性

(一)传统制造技艺的丰富内涵

传统制造技艺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总结长期的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错、创新与改良,利用特定的加工工具、工艺工序及相关材料呈现出来的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艺术鉴赏和审美需要的特定技术。传统制造技艺虽是人民大众创造出来的,是总结日常生产生活相关优秀知识、技术与经验而得出的精神财富,但却通过所制造出来的工具设备、衣食住行相关实物等以活态形式呈现出来并经由手工艺人、能工巧匠乃至普通群众传承至今。

传统的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细分为数类:其一是器械设备制造类。如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坎儿井开凿技艺等;其二是煅烧造类。如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黎族泥片制陶技艺等;其三是农产品食品加工类。如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察干伊德奶制品制作技艺等;其四是织缝印染类。如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其五是金属加工类。如铅锡刻镂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等;其六是髹漆类。如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等。其七是编织扎制类。如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各类竹编草编技艺等;其八是器物修复类。如古建筑修复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等。

(二)传统制造技艺的相关特性

1、地域性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空间条件,是由一定区域内的群众创造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当地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的多元养分才得以成长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一大部分的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需依靠一定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工艺经验的积累方能被创造出来,离开特定的区域和环境部分传统制造技艺成果便无法原汁原味的被呈现出来了。如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显然只能诞生于占江河湖海形势之胜地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烧造类技艺依赖于独特的土质。

2、传承性

传统制造技艺的诞生源于一定区域内众多富有创造性的团体或个体摸索、改良、试错和创新。同时由于旧社会对传统制造技艺艺人的歧视和压迫,使得该类非遗的传播传承路径多是师徒相授、父子相承,手口、口口相传、学做结合及耳提面命,缺少程式化的教学培训。同时由于封建礼教的荼毒及狭隘的价值观影响,使得大部分技艺在传承的时候多局限在家族或团体内部,且多传男不传女、传血亲不传外人,这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该类非遗的传承创造活性。

3、艺术性

传承主体和手工艺人无论在创作、改良还是传播传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将自己的审美取向、艺术鉴赏及工艺选择理念杂糅入传统制造技艺的物化形式—手工艺品中。与此同时,该类非遗在被创生和改良的过程中便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被消费者的价值观、文艺鉴赏理念、审美取向改造。因此,该类非遗具有艺术性特征。

4、产业性

传统制造技艺在创生之始多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等级的提高,传统制造技艺便需迎合市场上广大群众美观、娱乐、耐用、保暖、防护等方面的需求而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链。这便是该类非遗的产业性特征。

5、融合性

传统制造技艺的创生与传承不可能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博采众长、吸收行业内及历史上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效操作规则、程式方法基础上的改良创新。其间或可能有独特创新,但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大背景、空间及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局限而无中生有出全新的技艺。

6、范式性

这在形成产业及面向社会中上层服务的传统制造技艺行业里表现的更为突出。概因形成了规模体量较大、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因此必须形成较为健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模式以满足市场上对产品质量有较严格要求的巨大的需求量。而原辅料择用标准、各部件比例关系、工具器械投入时序、细部处理手法、成品规格成色等相关细节也必然要经过与市场的长期磨合调整,才能形成质效较高的生产方法,进而扩大销量进一步占有市场。另一方面,正因为形成与壮大产业的需要及通过面向社会中上层服务,以实现传统制造技艺产品由低端向高端领域晋级的需要,使得部分传统制造技艺不得不通过范式性来改造升级产品。

7、独特性

传统制造技艺由一定区域内富有创造性的团体和个体博采众长层累的创新或改良而来,在其技艺形成和传承传播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具有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原材料或者独特而优异的产品质量控制方法范式又或需要独特的准入条件与资质因而使该类非遗具有有别于其他传统制造技艺或其他类非遗的独特性。如泸州老窖酒的酿制与泸州地区的水质条件和高粱、小麦种植环境关系匪浅,而宜兴紫砂的制作正因其采用泥质细腻、含铁量高的紫砂泥因而驰名于国内外。

二、传统制造技艺的独特价值、保护利用现状与痛点问题

(一)传统制造技艺的独特价值

1、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制造技艺是我国广大先民在特定地域范围和一定的时间段内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生出来并持续改良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传统制造技艺及其每一项物化具象形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都是不同时间段、不同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的活态反映。其创生改良的过程便是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壮大的过程、是我国广大先民朴素的运用科学技术和文艺审美素养改造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是对各民族地区人文历史、科技发展状况最直观最真实的记录,映射着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2、巨大的现实利用价值

首先是可观的产业经济价值。传统制造技艺及其物化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不同时间段、不同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的活态反映,这在全域旅游阔步迈进时代能有效促进传统制造技艺和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的互动共生发展,提振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品多采用具有民族、地区、文艺、地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等特色的原材料创作加工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追求原生态、无污染或低污染、有情怀的中产以上阶层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制造记忆的生命力。上述两因素都催生了传统制造技艺可观的产业经济价值。

其次是巨大的文艺价值。传统制造技艺及其物化形式因其创造及传承主体在创作、改良还是传播传承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和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艺术鉴赏及工艺选择理念,杂糅了特定历史时空区间段内的艺术成果、迥异的创作经验和人文历史元素,因而具有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如越窑青瓷、宜兴紫砂、建窑建盏等陶瓷器烧制技术的创新改良,器型、纹饰、色泽、用料比例等方面的变化反映的是各时代人民的消费观念、审美取向、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对于了解我们了解传统制造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因革流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印证作用。

再次是重大的科技价值。传统制造技艺是由纷繁复杂的诸多工艺和程式组成的,是对广大劳动人民从事手工行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技能的提炼、创新和总结,这些经验、技能和实践较之于今日也不乏重大的科技价值,因为科学真理自古不变,群众对工程力学、机械制造、铸造煅烧、扎制编织等方面原理的领悟并不必然处处落后于现当代人。如大众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虽经两千多年风霜仍然霜刃寒气逼人,而同出自吴越大地的龙泉宝剑经特殊锻制技艺锻制出来后“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济、纹饰精致”,对锻打温度的控制、淬火方式的选择、研磨方法的使用可在兵器制造和冶金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当下的刀剑等金属器械的锻制也可提供镜鉴,具有重大的科技价值。

(二)传统制造技艺保护利用现状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工艺复杂、特色鲜明,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然而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社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当下,传统制造技艺非遗正呈现出逐步消亡与转型创新一体共生的局面。即一边是信息化时代高新技术推动产生的高效率生产方式取代低生产效率的手工生产创作方式;另一边是传统制造技艺及其物化形式不再追求在旧社会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转为配角,迎合一大部分消费者“原生态”“低污染”“有情怀”的消费理念、创作模式,试图通过改良创新创作理念而使传统制造技艺迎来新生。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划分归类,传统手工艺被独立设置为一类,而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外延都小于传统制造技艺而可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2004 年加入该公约后,截至2018 年12月,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便有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统而言之,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10项,占中国已入选总项目的四分之一。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由国务院建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设置了传统技艺这一大门类。国务院已先后于2006、2008、2011、2014 年公布了四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372 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54 个子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占241 个大项,507 个子项,约占我国全部已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子项的六分之一左右。

总体来看,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节奏,实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转型的传统制造技艺业态,其发展现状及前景则相对较好。如宜兴紫砂陶制造技艺支撑下的紫砂产业;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支撑下的张小泉生活厨用金属器具产业;景泰蓝制作技艺支撑下的景泰蓝产业;杏花村汾酒、茅台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北京二锅头、衡水老白干、剑南春、绍兴黄酒等酒类制造技艺支撑下的酒类产业。这些业态多集中在美食、美酒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行业。

(三)传统制造技艺保护利用痛点问题

1、生态环境恶化阻遏了原生路径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得以创生、改良与传播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但由于错误的发展理念的误导,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走的是以资源换发展的断头路,使得绿水青山一度被漠视而被迫让位于金山银山。《考工记》一书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指要想制造出品质优良的物品,原材料必须质量过硬。而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在当下之所以身陷困境,一大原因在于该类非遗的创作对原材料的选择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生产出来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的原材料的依赖性太强,自然环境一旦恶化,部分传统制造技艺将被“绝户”。如举世闻名的茅台酒的制作需要用到赤水河水和红缨糯高粱,富含支链淀粉,主要种植生存于仁怀及川南的独特地理气候环境中,经茅台酒独特酿造技艺后可以产生多种独特的酚类物质,一旦“断顿”,茅台的酿造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传统制造技艺也有赖于传统人文历史生态环境这一温床方能发展壮大,传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行业规范等要素对传统技艺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脱离,部分传统制造技艺将面临灭顶之灾,如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便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西风东渐而逐渐式微。

2、市场需求萎缩制约了产业规模

传统制造技艺的物化形式为传统手工艺品,但传统手工艺品因多为纯手工生产,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难以实现批量生产,因而在近代以来便逐步落后于工业机械化制造品,如清末欧美列强物美价廉的洋布、洋火、洋剪、洋铁等便在市场上战胜了国内同类产品。时至当下,机械化、标准化甚至全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使得工业产品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生产产品无论是价格、数量、质量都得以极大提高,正适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市民。与之相比,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工成本高、制作周期长,传统手工艺制品价格往往居高不下,其市场份额被工业制品极大压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产业规模逐步萎缩。

3、转型升级缓慢滞后于时代发展

主要指的是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未进行必要的现代化转型而滞后于时代发展脚步。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具有独特性、区域性、传承性等突出特点,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的变化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背景逐渐变化,部分传统制造技艺正面临着丧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危险。当人类社会已经阔步迈进现代社会,人民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选择渐趋复杂,生活节奏渐趋快速的当下,仍停留在“慢工出细活”的创作理念,纠结于究竟应该全手工还是半手工生产,是改良工序还是固守传统,固执的将手工艺品“坚牢耐用”作为第一选项已不合时宜。故步自封而不吸收广大群众最大的消费需求、最新的制造技艺与制造工序原料进行自我革新终将被历史淘汰。

4、传承人才紧缺消解了内生动力

一方面,一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份额正被机械化批量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取代而逐步减少,行业前景黯淡使得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传承者难以寻找合适的传承传播继承人员,其传播继承缺乏产业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适龄的劳动力多集中涌向城市通过佣工或打工创业等经济待遇稳定、准入资质低的方式谋生而不愿回到乡村这一传统制造技艺的大本营去从事传统工艺品创作。此外,由于传统制造技艺在旧社会为“贱业”,因此一直以来其技艺多通过师徒、家族、血亲相传,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和科学成系统的经验总结,这也制约了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才的批量化培养。

5、扶持政策缺位影响了造血功能

我国目前仅有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办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地方上的非遗保护条例,系统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目前尚不完备。各级各地相关部门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在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谋划不够,出台的帮扶传统制造技艺传承人、传统工艺品生产企业的配套政策分量不足,在为企业减负增收上出谋划策缺乏主动性,未能大力探索试行传统制造技艺保护以奖代补、创新奖励、传承人资助基金等方式方法,使得传统制造技艺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免疫力较弱,因应时代发展需求加快转型升级的危机感不强。

三、传统制造技艺保护利用的突围策略

(一)保护生态环境是治本之策

特别是保护原材料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传统制造技艺只有作用于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地域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原材料如木材、土壤、食材、石料、微生物、水源等原料上方能生产出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品;另一方面,只有借助特定的温湿度环境、气候环境、地理地貌、土壤水质、微生物发酵环境等条件进行生产加工,才能使传统手工艺品兼具天时地利和原材料之精华,进而保证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因此,在一定区域内,综合考量部分传统制造技艺体量和生态环境可承受度的情况下,探索设立某业态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后备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区,系统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便显得很必要而又能兼得扶持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便了。

(二)推动产业升级是突围良方

一方面,要找准“守”与“变”之间的平衡点,守住传统制造技艺的核心要素如传统文化的“和谐”“节约”“朴素”等精神内核;如具有审美价值、艺术美感的生产加工工序、核心技艺等。另一方面,要照顾到当下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艺术鉴赏偏向、消费偏好,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借力信息社会机械化生产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改良生产工序和艺术表现方式方法;对与当下审美取向严重偏离且无实用价值的、无益于传统制造技艺改良甚至于属于封建糟粕的,应坚决予以剔除。

(三)开展生产保护是救时捷径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提出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炮制类)“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要突出就地保护,以确保生产性保护与特定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生产生活习惯等相契合;要突出政府帮扶,由政府主动介入,在全社会广泛倡议、全力宣传,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快非遗保护的配套政策法规的制定出台、加大对传统制造技艺保护的资金拨付力度,为该类非遗的保护生产提供更强力的政策支持。

(四)培育传承队伍可补钙壮骨

一方面,以村居社区和传统制造技艺生产企业这一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集聚地为主战场,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摸清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员的底数,排定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名录,通过举办传统制造技艺常识培训兴趣班、现场制作展示、传统制造技艺进校园等形式吸收基层中青年关注传统制造技艺。另一方面,通过借力专门博物馆、高校文博专业教育资源优势对传统制造技艺传承人进行文艺理论、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培训,总结其制作传统工艺品的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材料保存。最重要的是,要以专项资金、配套政策的形式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增收致富、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通过政府表彰、名录保护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传承人员与专门艺人的社会地位,加大对传承人员与团体的表彰奖补力度,使更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人投入到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

(五)健全扶持机制可持续造血

特别是注重对传承人员与团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通过建立非遗文创产业园、非遗文化节、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保护日、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博览会等平台,进一步扩大该类非遗产品的销售市场、展示媒介、宣传平台。对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定办法,聚合精干力量对各地的传统制造技艺类非遗进行综合价值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分级保护办法;特别是注重加强对濒临灭绝的该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以专项基金的形式对自愿总结贡献该类非遗核心技艺和工艺流程的传承人员进行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技艺传统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