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色中华》报看毛泽东新闻思想观

2021-11-13

新闻前哨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民众革命

马 兰

《红色中华》由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指导创办,该报的创设目的是为向广大民众宣传和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苏维埃政权的意义,该报的创建和运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革命起到了充分的推动效果,彰显了毛泽东的新闻思想观和宣传理念。在新时期中,《红色中华》 所传递的新闻理念对当前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故新闻工作者应当认真探究和汲取《红色中华》所传达出的办报理念,为新时期新闻报道工作的体质增强奠定基石。

一、《红色中华》办报历史及特征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大报,它的报道方法、运作模式为后来的《人民日报》、《新大众报》等报刊的参考模板。《红色中华》创立于1931 年,此时距离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过去了10 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共确定了以劳动阶级为核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期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发起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损失惨重,革命事业的发展建设也因此受阻。为了粉碎白色恐怖,壮大革命队伍,增强苏维埃运动的影响力,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党建议案中提出了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提高马列思想及理论水平的决议,《红色中华》也基于这一背景而诞生。

作为第一份完全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机关工人日报,《红色中华》与后期的《大众日报》等工人报刊一样,以所有生活于基层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体为宣传主体,它的读者对象囊括了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店员、小学教员及一切劳动人民。由于当时中国的教育设施非常落后,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为了能够帮助农民群众顺利阅读和了解新闻内容,《红色中华》强调在新闻报道上的通俗化、易懂化。在具体报道过程中,新闻稿件秉承短小精悍的原则,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毛泽东同志的文章,都需经编辑进行摘要和认真修改。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到让新闻内容简单易懂,可以让民众较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如对于战事的报道,因为面对的报道对象并不具备深厚的军事知识储备,军事常识较弱,故《红色中华》在报道关于红军战争的内容,用语精练,篇幅简短,这样基层群众和官兵们在翻看报纸时就可以迅速了解战争的胜负结果。又如在政事批评上,《红色中华》为有力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在撰写报道内容时常常删繁就简,直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侵略活动中的暴行,例如1933 年4 月份由该报刊登的战地通讯就揭露到“社坑的房屋以及洽村、潘家渡、罗坊、四金、辽陂一带数十里的山林都被烧尽……”通过对反动派以及侵略者残忍行径的直观展示和揭露,让苏区民众真正认识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并孕育了投身革命,推翻剥削压迫的期望和决心。

二、《红色中华》反映的毛泽东新闻思想观

(一)明确的新闻主题

毛泽东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一个政体必须要争取的东西,反革命分子对革命人士的围剿不仅来自肉体,同时还源自文化。共产党人要获取革命胜利,仅仅依靠军事上的反抗是行不通的,必须要还要打破反革命武装在文化上的“围剿”,实现对革命思想、革命意志、革命理念的传达,这样才能为革命事业建立稳固的根基。因为这一理念,在取得第一次反围剿和二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后,毛泽东便和朱德等人利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电台设备,并挑选能够熟练操作无线电技术的工作人员,组建了无线电通讯部队和新闻通讯社两个宣传单位,而在1931 年的11 月份,红色中华社正式成立,以周以栗、王观澜等精干人员为编辑,出版了《红色中华》报。所以,《红色中华》报从建报之初,其创设理念就是服务于革命战争,通过向基层群众宣传革命理念,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建立牢固的基层力量,为革命事业的长期开展打牢基础。毛泽东作为《红色中华》报的重要及主要撰稿人,在该报创办之后先后撰写并以自身名义签发了约200 余篇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内容多为中央政府的条例、指令、决案以及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评论,涉及领域囊括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中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署名文章有6 篇之多,这些文章展示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战争动员和查田运动方面的认知、看法及思考,同时向民众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展现了建立红色中国,推翻官僚资产阶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革命区的正确政治方向维护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明确新闻报道的工作主题,保证工作内容始终维持正确的思想方针和政治立场,是确保新闻工作良好引导社会舆论,维系社会风气的前提。

(二)党性原则的坚持

毛泽东认为,要让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革命事业,就要让他们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报的功能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知晓党的主张,了解革命内涵,这样群众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的本质,并发自内心拥护和投身革命事业。

《红色中华》报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始终坚守党性原则,始终坚守阶级立场,始终以宣传党的知识理论为前提,积极发挥自身在基层群众间的“喉舌”作用,将党的声音传递给群众,将党的方针政策告知群众,为党的形象塑造和群众力量的积蓄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而,新时期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和及时,要展现媒体作为权威信息机构的号召力与权威性,为地方行政机构的公信力维持,为党和政府的方针传递建立良好的渠道。

(三)谨守报道真实性

毛泽东推崇实事求是的办事理念,他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行事主张。在毛泽东的指导下,《红色中华》报也坚持并贯彻这一原则,针对如查田运动一类革命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为解决土地斗争问题的剖析和相关政策文件起草提供了事实依据。

毛泽东指出,党报的宣传和报道要遵从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要始终牢记和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不实信息,这些内容若不加核实就随意传播,会严重影响甚至动摇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故在《红色中华》报运行期间,专门开设了“突击队”和“警钟”栏目,用以增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度,揭露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让群众可见及时了解和发现党政机关工作中的问题,并予以指出,保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这一行为在苏区引起强烈反响,也让苏区群众真实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先进性和革命纯洁性,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更高的拥护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三、《红色中华》报的重要启示

(一)树立明确的新闻主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工作者要树立牢固的新闻主题,对新闻实践作出全面而又深刻的概述,对于遇到的现实问题应在讨论分析中作出全方位的认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改革的现状出发,意识到当前社会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意识到这些现状,以毛泽东新闻思想为指导,确保新闻宣传能起到矫正社会风气、以正视听的作用,能切实解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文思想和舆论环境进行丰富、完善和实践,提高民众的思想高度和政治水平,让民众积极参与到对党和国家方针路线的讨论和拥护中。

(二)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媒体机构的透明度和传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再受某一个体的能力、视野和渠道局限。媒体在发挥监视功能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公众监视力度和参与度得到提升,且在媒介技术更新的过程中,媒介监视功能也将被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信息更加透明,传递更加通畅,且与民众加强了活动,民众对真相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推行传统的半封闭式舆论监督模式将逐步陷入被动的局面。在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以及新、老媒体的互动下,媒体工作者要关注民意表达和民众互动的加强,让基层民众更多的参与到媒体舆论监督中,让媒体与广泛民意逐渐契合,展现媒体为民服务的本性。

(三)真实展现出社会风貌

在时代进步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在生活、文化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新闻舆论工作为了符合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要求,应该对工作方法予以创新。新闻思想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在大量实践中丰富与发展,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提升以后,在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等方面也有了巨大改变,这要求新闻舆论工作也适时作出改变,积极加快创新步伐,不断地探索具备更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同的新闻媒体要有自身特色”,对此媒体必须将现代文明成果与先进传播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促使新闻舆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展示展现出社会的风貌气象,让民众了解和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所取得了伟大成果和社会变化,了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保证社会舆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全力发展的绝对支持和拥护。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要牢记新闻宣传原则,坚持正确的新闻宣传理念,在报道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让民众深度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为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打牢民众基础。

注释:

[1]魏烈刚:《红色中华》,《苏区研究》2020 年第1 期

[2]王斯慧:《〈红色中华〉社论研究》,《中国报业》2020年第21 期

[3]肖扬伟:《〈红色中华〉的舆论监督内容与特点探析》,《井冈山大学(社科版)》2020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民众革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