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搭车”现象与舆论引导
——以“山东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为例

2021-11-13

新闻前哨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现象

黄 越

“新闻搭车”也叫“舆情搭车”,是指某一新闻事件在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形成网络舆情后,其他与主体新闻事实类型、利益或者地域等具有相关性的问题集中出现,且广泛传播,从而进一步引发舆论反响的新闻与舆情传播现象。一般而言,“新闻搭车”现象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借助一个舆论热点的既有影响力;二是爆料一个与此事件、舆论在地域或者某些属性上有关的事实;三是实现爆料者的表达诉求和个人目的。以2020 年6 月的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学一事为例,山东某陈姓女子在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时发现自己当年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该事件一经发布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在舆论尚未消减的情况下,山东网友苟晶(@ 前世是天使2001)的自爆料“两次被顶替上大学”再次引发舆论风暴,舆情不断升级,这就是典型的“新闻搭车”现象。

一、“新闻搭车”现象产生的原因

1.新闻事件击中社会痛点,关注公众利益

从原生新闻事件来说,新闻事实本身就带有吸引公众注意的色彩,新闻事件具有重要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新闻搭车” 事件与原生事件高度相似,对公众更有冲击性,往往能够形成更大的舆论影响。“山东顶替案”与高考息息相关,击中了“高考公平”的社会痛点,与公众利益相连,必然引发舆论形成舆情事件。新闻事件兼具公共性和冲击性,明显提高了新闻价值,不仅原生新闻事件有了关注度,也为“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便利。当下社会处于转型变革时期,公众利益与情感诉求也因此呈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些潜在的利益与情感诉求构成了“新闻搭车”的舆情基础,可以说,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在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后就会被不断地讨论与传播,直至形成舆情事件得到更大范围的注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搭车”已经成为典型的舆情扩散现象,是公众利益诉求呼吁社会关注的结果。

2.新闻媒体吸引受众关注,助推舆情传播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当着信息的发布者、转发者和评论者等角色。技术的发展给予新媒体信息体量大、传播速度快和互动性强的优势,促使公共话语权利下放,使得新闻事件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并且形成强有力的公共舆论场,推动公众讨论和舆情的生成与传播。同时新媒体平台如自媒体、社交媒体等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善于吸引公众注意力,为大肆抢夺公众注意力资源,可能存在责任履行不到位和专业精神欠缺等问题。显著结果就是,受制于市场导向的部分新媒体为吸引用户,以夸张的标题和不加核实的新闻信息迅速抢占公共舆论场地,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舆情的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表达自由,新闻媒体的报道一经发布就会得到公众的聚集讨论互动,加之各大媒体会不断进行跟进报道,舆情极易生成,为“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舆情基础。

3.政府机构应对危机不力,迫使舆情演进

在舆情出现后,舆论主体作为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舆情事件的回应与处理将直接影响舆情的后续发展。一般来说,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作为权利的主体,承担着及时对舆情进行回复,积极解决舆情危机的重担。倘若政府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对舆论事件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则会出现舆情回复不及时不到位,舆情回应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严重时会影响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在“山东顶替案”中,当地政府虽然回应及时,但处理结果并未得到公众的认可,同时由此事引发的“新闻搭车”牵涉出的“242 人冒名顶替”事件尚未得到明确的处理结果,导致相关舆情风暴愈演愈烈。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刺激性,政府所提供证据不能令人信服、所做结论达不到公众预期都会提高公众的新闻事件关注度,转而自发揭露被掩盖的问题,例如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的爆料信息,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可能会造成新的舆情危机。

二、“新闻搭车”现象的社会危害

1.谣言泛滥,忽略事实真相的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谣言多出现于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谣言之所以被民众所信服,其蛊惑性就来自于新闻事件与多数人的现实状况以及情感联系。这样的谣言随着舆情事件的传播逐渐扩大影响力,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新闻传播尤其是舆情事件的传播带有强烈的“先入为主”特点,人们往往对第一时间接收的信息印象更深,这种信息也更能影响人们对于此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当政府相关部门未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时,谣言就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会,人们出于对自身情况的担忧和对显示状况的关心,易对事件本身加入自我猜测,也更容易对不实言论产生信赖,这也是谣言为何会产生又为何会拥有大量市场的重要原因。在舆情演进过程中,“新闻搭车”现象的产生会使得公众情绪朝更加偏激的方向发展,谣言意图听过唤起公众情感使得公众靠情绪裹挟事实,忽略对舆情事件最基本的把握和判断。

2.众声喧哗,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

在当今媒介环境下,一旦出现“新闻搭车”现象,再相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变得十分艰难。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表达的场域拓宽,可以实现思想的多元表达,“新闻搭车”在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诉求通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把关要求,通过舆情事件的传播来满足自我利益的情况越来越多,众声喧哗就是“新闻搭车”之后的舆论常态,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公众共识越来越难达成。另一方面,当公众无法很好的形成共识时,公众会逐步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失去耐心,部分民众甚至会怀疑甚至误解政府相关部门对相关事件作出的解释与处理,认为新闻搭车事件背后是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事件,引发公众的焦虑情绪,引起更大范围的舆情传播。当公众失去对有关部门的信任时,舆论引导就更加困难。同时公众利用新媒体的程度不断加深,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社会公器作用也会不断得到消解。

3.情感撕裂,提升社会治理的风险

“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表面看是公共议题内的公众诉求无法得到解决,公众通过公众平台寻求解决突破口,其实质上体现了公众情感的复杂性,对于公共机构应信不尽信的微妙心理。随着舆情事件和与之相伴的次生舆情事件不断的出现,公众面对公共机构和公权力时情感撕裂会更为明显,既寄托于公权力解决诉求问题,又容易产生消极躁动的情绪,公众的情感转向和价值选择不能完全受到社会法制和道德的约束,社会治理风险将会大幅提升。

三、“新闻搭车”现象的解决对策

1.政府:增强公信力和舆情应对能力

首先从政府的层面来说,为了减少舆情事件演化带来危害,必须要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政府权力运作要在法治理念下、要在阳光下,积极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倘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政府应该认真分析舆情爆发原因,全力收集公众正义问题,以真诚负责的态度直面舆情,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的问题,积极妥善应对可能存在的舆情危机,公平公正的处理好危机事件,给公众呈现满意的结果。因此政府一定要掌握话语传播的主动权,提高舆情信息公开和传播的透明度。

2.媒体:履行公器责任进行议题把关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要履行好自身责任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和议题把关,作为具有导向意识的新闻媒体,其新闻报道是要有选择性的对新闻事件进行整合加工后的成果,为新闻媒体的把关活动提供了方便。“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最开始一般都源于争议性的话题焦点,与公众利益贴合紧密能够迅速引起公众反响,因此需要媒体在报道时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不断地加深报道深度或者互动调查正确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反思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推动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新媒介环境下尤其以自媒体为代表的部分媒体缺乏责任意识,刻意在报道中掺杂未经证实的或者刻意夸大煽情的内容,以此攫取公众注意力资源,这种态势必须得到遏制。所以媒体要做好“把关人”,就要不断核实信息来源,时刻注意报道尺度,努力加强对报道内容的引导和监督。

3.公众:提高公众理性合理使用权利

在情绪宣泄早于事实披露,舆情事件层出不穷的时代,公众必须提升自身的理性批判能力,避免自己被舆情裹挟,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新媒体时代,网络赋权带来去中心化的媒介环境,个体也能成为传播者,拥有公共话语权。而作为传播者,公众更应该慎重筛选信息,理性表达观点,避免让公共领域成为极端情绪的发泄口,甚至造谣传谣的场域,公共领域的构建得以让公众意见自由流动并相互交换,凝聚社会共识,传递主流价值观是公民行使公共话语权的应有之义。因此要不断加强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提高公众的舆情辨识能力。

结语

“新闻搭车”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有其合理性可以给予公众利益诉求的渠道,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带来难以预料的舆情灾害,为社会治理增添难度。因此要合理看待该现象,以有效的法制监管、能动的议程设置以及理性的公众精神来提升社会的舆论引导能力,减少舆情事件的次生危害。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现象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猜谜语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