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生态旅游战略 引领生态强省建设

2021-11-12王荣成

新长征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

王荣成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这是立足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生态强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样板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生態强省建设要以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先进的生态文化为灵魂、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为支撑。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为依据、社会效益为目标,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实施保护、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旅游业态与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深入开发避暑休闲、冰雪运动、温泉康养、生态文化体验等品牌生态旅游产品,“22℃夏天”“到吉林来滑雪”在国内国际都有广泛号召力,生态旅游已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在我省的生态强省建设中必将起到“排头兵”作用。

一、对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强省建设的辩证关系要形成广泛共识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深刻的生态、经济、社会意义。一是生态旅游体现了生态价值链。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发展生态旅游则能对不可再生性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从而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二是生态旅游体现了经济价值链。发展生态旅游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到旅游消费和旅游消费行为,通过投资、就业与消费等促使分工合理化,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经济利益再分配过程。三是生态旅游体现了社会价值链。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人文生态资源进行了传承和延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作用力,为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四是生态旅游体现了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链。生态旅游强调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需从自然生态系统与历史发展中找到“法则”。

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强省建设在核心价值上能够实现协调统一。一是生态旅游强调基于“生态优先”的生态发展,通过科学制定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建设景观生态系统,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达到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三是基于“利益共享”的社会发展,强调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社会和谐共生。

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我省生态强省建设的必然选择

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系统是生态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围绕生态旅游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发展模式不断出现,旅游产业和农业、工业、教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通过“旅游+”“+旅游”的良性互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合的生态产业链,“无限产业链”构成了完整的、综合性生态旅游产业系统。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惠及地方、服务民生。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绿色、可持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经营开发者、管理决策者还是旅游者,都必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二是促进旅游区域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地居民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而获得现实利益与潜在收益。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中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省查干湖生态保护工作时,提出“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优质生态资源使我省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我省拥有2407万人口、幅员面积达18.74万平方千米,东、中、西部地区地域特色鲜明,山地、森林、水域、草地等生态系统完整多样,拥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本底优良,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极为丰富,生态价值无以估量,为多样化、特色化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文基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生态旅游是引领我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全面、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中,产业振兴是核心、人才振兴是龙头、生态振兴是基础、文化振兴是活力、组织振兴是保障。我省是农业大省,70%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域,但基层乡村发展仍面临很多困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省东、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威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益,是生态强省建设的关键环节。

三、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突出“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的放大效应。一是树立全新的区域发展资源观。生态资源既是优质旅游资源,又是巨量旅游资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避暑休闲、冰雪康养就是我省的金字招牌,双轮驱动四季,立足在优势生态资源基础上构建独特的生态旅游业态系统。二是生态文化是我省建设生态强省的灵魂。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建设生态文化,在生态文化引领下壮大生态旅游产业,坚持创新性、先进性,树立大生态格局、大生态视野,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切实解决我省“景区旅游强、城市旅游弱”的问题。集中打造交通便捷、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态宜居、时尚休闲的长春、吉林、长白山三大生态旅居城市,建设一批生态旅居城区,培育一批生态旅居县市。四是用“文化+旅游+生态网络”统领乡村振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全力共进、利益共享和资源集中管理、资产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形象集中塑造等,建设一批“中国美丽乡村”。五是做强长白山集团、长影集团、长春农博会、5A级景区、大健康集团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六是构建以农博会、消夏节、冰雪文化旅游节等知名节庆品牌和国家冰雪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滑雪场联盟、冰雪器材产业发展平台以及长白山山货特产交易中心等特色生态旅游商品交易平台为主体的大生态文化旅游营销体系。

构造全省生态旅游空间发展大格局。在科学空间规划体系下,“双心联动、东突西展、南接北联”,即以长春、长白山为双核心,以特色生态旅游带建设为导引,东部突破、西部拓展、南接辽宁、北联龙江,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一圈双核三区四带”全省“1234”生态旅游空间发展大格局。“一圈”即大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双核”即长白山生态康养核和长春生态旅居核;“三区”为以长春—吉林城区为核心的中部现代都市生态文化休闲区,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等生态旅游景区为主体的西部湿地草原生态文化体验区,以延边、白山、通化等生态旅游城市为重点的东部山地森林与民俗生态文化风情区;“四带”即以我省境内四条大江大河为主要依托的松花江生态旅游带、鸭绿江生态旅游带、图们江生态旅游带和嫩江生态旅游带。

遵循“全域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全域化”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抓住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我省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旅游品牌打造與提升,探索创新具有吉林特色的“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高度统筹生态与民生两方面,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灵魂,建设一批开放性、公益性的全景式国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牧业公园等)、生态小镇、美丽乡村等,全力促进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更大范围提供生态旅游公共产品。

发挥政策优势,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创新发展模式,深化吉林对接浙江、吉林情系海南、吉林舞动冬奥、吉林结缘西南、吉林结对新疆等内容,南北互动、东西联动,依托我省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搭建不同类型的全国生态旅游联盟等新型平台(如山地生态旅游联盟、森林生态旅游联盟、湿地生态旅游联盟、草原生态旅游联盟、边境生态旅游联盟、乡村生态旅游联盟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投资、入股、收购、兼并等市场行为,跨区域配置资源。

坚持生态旅游国际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对接国际标准,大力促进我省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走出去”输出吉林生态旅游标准,如避暑旅居城市、北方生态康养小镇、生态康养度假区、温泉小镇、滑雪小镇、生态滑雪场、高寒地区风景道、高寒地区生态厕所、东北生态旅游系列商品、生态旅游人才等建设、生产、培养标准。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旅游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