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手笔谱写吉林振兴大文章

2021-11-12刘威徐明琨

新长征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春吉林经济社会

刘威 徐明琨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明确提出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这是推动实现“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新突破的大手笔、大制作。“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符合我省产业融通发展和未来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对丰富新时代吉林发展内涵、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实现“确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在东北地区领先,率先实现‘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新突破”目标任务。

一、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能量极

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中心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是集聚与辐射并存、拉力与推力共生的互动关系,即先将资源要素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发展后又对其他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能量极。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主导功能。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区域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更强,城市功能更完善,科技更为先进,人口、教育、资本、消费、基础设施等要素的聚集程度更高,能够发挥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完善区域城市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

推動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推动区域发展与改革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将长春打造为我省发展中最为重要、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区域内所有地方,而是由少数具有带动作用或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率先发展为经济增长极,不断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向外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实现“十四五”时期吉林振兴新突破,必须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推动长春成为引领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必须多措并举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巩固提升长春区域创新中心能力、聚集区域资源要素能力和辐射主导带动能力,推动长春成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制高点、能量极。

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一主”地位,充分发挥长春中心城市作用,快速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布局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聚力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打造引领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些举措就是为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区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不断扩散与流动,使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和城市先进的治理观念、思维方式、服务流程等制度要素在区域内部充分传播,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缩小区域内部差距。

二、多点协同突破,形成群雁高飞“V”字发展阵型

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区域竞合发展的大趋势。新时代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坚持区域整合协同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区域内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展现后发优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长春为核心,辐射带动吉林、四平、辽源、松原、梅河口等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一核、两翼、三圈、多带”空间布局,推动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双协同”,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城市间的融合互补发展,打造带动吉林、服务国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除了发挥长春这只“领头雁”的辐射主导作用外,还要形成多点突破、群雁高飞的大雁阵,围绕“长春经济圈”,形成“V”字型队列,协同整合系统提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对区域内各地区的精准支持力度,建立分类指导、滚动推进的经济转型支持机制,努力使长春实现率先突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集聚人口与生产要素,推动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

城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是区域整合协同发展的焦点。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协同发展与空间整合成为城市群或经济带提升综合实力、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推进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加强系统性思维,突出整体性谋划,统筹考虑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大力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圈、多带”空间布局,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形成更强的区域竞争力,实现新的发展跃升。同时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打造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举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学研用金服”有效结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动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进“十四五”吉林振兴发展实现率先突破。

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构筑特色产业优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是巩固发展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大力支持长春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提高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完整产业生态体系,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现代中药、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三是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聚焦农产品和食品深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构筑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和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双廊”,做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双线”,将长白山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大力构建全国领军性或龙头型的医药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快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各类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配套、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创新创造和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同时要务实开展“五个合作”,畅通长白通辽(辽—丹东、营口、大连)大通道和向东开放的长珲欧大通道“人字形”的“双通道”,着力构建高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新高地。努力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各类市场要素在我省配置合理、流动有序,使吉林经济从传统产业“一柱擎天”向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多业支撑结构调整转变,进一步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打造科学合理、梯次推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强劲动能。

四、数字化转型赋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不断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助推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数字化赋能,将数字技术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打造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和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双基地”,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推进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吉林振兴新突破,关键在于释放创新动能,将数字化赋能放在首位,充分释放数字对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站位高远、通盘考虑、抓住关键。“十四五”时期是数字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数字化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要进一步明确振兴发展不是把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集中力量使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和企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把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发挥数字经济牵引作用,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升级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新经济、新业态创新发展,深度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创新驱动、人才集聚、协同有序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精、尖、新、特”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优势科研力量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市场力量,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数字化,组建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作者:刘威,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明琨,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雷   博

猜你喜欢

长春吉林经济社会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吉林冬季之旅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吉林出版集团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