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小麦高产创建中的应用

2021-11-12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7期
关键词:示范片全区耕地

强 胜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5300)

耕地地力评价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数据,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县域耕地隶属函数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是摸清区域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我们一共采集了4953个土样,选定1017个骨干样点作为耕地地力评价。分析测试了大、中、微量元素等17个化学性状参数,编制了 24 幅数字化耕地地力等级图、土壤养分分布图等成果图件。在充分了解全区地力的基础上,在高产创建中运用评价优化选址、精确配方施肥、制定合理的群体结构、合理的肥料基、追比,对四级、五级地块进行改良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了全区耕地质量及提高小麦产量。

1.高产创建区及辐射区基本情况

周村区总面积262.99km2,现辖4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30个行政村居,全区总耕地面积10446.3hm2,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小麦产量一般在348kg/666.7m2左右。计划通过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做到精准施肥、配套高产创建技术,提升全区小麦产量。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显示区内土壤类型从南到北,由高到低,依次分布着褐土和砂姜黑土两个土类,褐土主要分布在南部低丘和中部微斜平地,是我区的主要土类,面积9663.7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2%;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北郊镇、城北办等地的浅平洼地,面积782.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全区耕地地力共分为6级,见表1:

表1 周村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面积统计单位:hm2、%、吨/ hm2

一级地主要分布在北郊、开发区北部南郊、王村镇西北部及青年办等,主要特点是土层深厚、地势平坦、质地适中、养分含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此次高产创建示范区选择地理位置适宜、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北郊镇、城北办大房村城等19个村进行。

耕地地力评价显示全区:氮素、磷素不缺,缺乏钾素的耕地面积为2977.2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51%;耕层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19.3mg/kg,处于6级水平,含量偏低,从此次耕地地力评价取样测得缺钾、缺硫素含量见下表:

表2 不同区域耕层速效钾含量分布表单位:个,%,mg/kg

表3 不同区域耕层有效硫含量分布表单位:个,%,mg/kg

?

缺素现象原因一是农用地重用轻养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周村区在耕地施肥上,重化肥,轻有机肥,全区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投入量却逐年减少,且投入的化肥以氮磷肥为主,地块间的差异较大。二是由于多年的连续旋耕,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项目区耕层厚度平均为15-18cm。三是土壤养分不平衡,耕层土壤养分变幅较大,部分地块土壤养分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数还低,但大部分地块土壤养分较第二次普查数据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化肥的过量使用与不合理的比例,导致化肥资源浪费、化肥利用率低,土壤出现盐渍化和结构变劣等问题。要充分利用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科学指导化肥的调配,采用科学优化平衡施肥,提高作物产量。

为此,我们在2012-2013、2013-2014、2014-2015年度连续开展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选择地理位置适宜、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北郊镇、城北办大房村城等19个村,示范片总面积分别为2.3万亩、1.1万亩、1.1万亩,来带动全区耕地及粮食生产的提升。

2.实施措施和办法

2.1 加强领导.分工协作

成立区、镇、村工作班子,分工负责、三级联动,资金、技术培训、实施督查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2.2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创建高产标牌、高产档案、设计技术模式图,明确从种到收的全程标准化技术;建立了农事日历,跟踪记录作物生育进展和重要农事活动,明确示范区核心示范户目标任务。

2.3 抓好技术培训,普及增产技术

(1)以项目为抓手,搞好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

(2)抓样板示范,建核心示范区。狠抓了城北办大房村连片130亩的核心样板示范区建设,安排了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试验、小麦氮肥后移、超高产栽培技术。采取统一播种、统一采用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的措施,将新品种、新技术综合集成示范,以辐射带动全区小麦生产。

(3)集成优化成熟栽培技术,主要栽培技术规程如下:

1)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机部门协作改进秸秆还田质量,提高秸秆利用率,以全面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2)选用优质高产品种。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普及应用了鲁原502、济麦22、济南17等,良种普及率达到了100%。

3)高产栽培播种技术。合理确定播种量,做到适期、宽幅精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示范片小麦在10月1日-10月7日最佳播期内完成,每亩播种量为7.5公斤。

4)品质调优施肥技术。根据小麦优质栽培要求,大力推广高产田小麦“氮肥后移”技术。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钾肥各8-10公斤。磷钾肥全部作底肥。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

5)病虫草害综防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

6)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片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底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再配施42%的复混肥40-50公斤,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

7) “一喷三防”技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一喷三防”做到了全覆盖,全面促进了小麦平衡生长和促弱转壮,为减轻病虫危害、提高小麦千粒重、促进小麦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8)开展试验研究,为高产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在认真开展冬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同时,还在示范区开展了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追肥使用量试验、追肥使用时期试验,建立小麦展示田。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今后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

(4)用足用好惠农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同时用好省里 “一喷三防”资金,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高产示范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信息宣传交流。在项目实施中,利用周村农业信息网、电视、明白纸和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2013年5月28日,我们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及省厅种植业处的要求,对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产量结构进行了调查,亩平均有效穗分别是45.3万,穗粒数分别是34.72粒;千粒重分别为40.7克;理论单产分别为544.1kg,同比去年分别增产112.3kg,增幅分别为26.24%。

2014年5月28日,我们对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产量结构进行了调查,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穗数45.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2.5克,平均亩产558.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45.70公斤,增产幅度8.9%。

2015年5月29日,经市、区小麦验收小组田间测产调查,城北办大房村等19个村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561.4公斤,较去年558.7公斤,亩增产2.7公斤,增幅0.5%。见下表

表4 2013年万亩高产示范田初测产量调查表

表5 2014年万亩高产示范田初测产量调查表

表6 2015年万亩高产示范田初测产量调查表

3.总结和分析

通过连续三年的示范辐射带动,参照全区2008年小麦单产348 kg、2009年小麦单产300 kg、2010年小麦单产342kg、2011年小麦341 kg ,全区高产区小麦产量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全区小麦单产多年稳产,耕地质量明显提升,高产示范效应很明显。 见下表:

2012-2020年全区小麦亩单产(kg)

小结:

3.1 运用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因地制宜,合理选址、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一系列配套高产措施,圆满完成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目标,更好地发挥了小麦的增产潜力,带动全区小麦的耕地质量改良及粮食生产科学用肥,确保了粮食安全。

3.2 运用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对全区的地力有充分地了解,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可以对四级、五级地块进行改良,结合高产创建的经验,提高四级、五级地块的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我区粮食增产潜力。

3.3 通过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在高产创建中的运用,农户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增强了小麦品质,增加了效益。

3.4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群体结构、肥料合理的基、追比,确保小麦合理群体结构实现小麦高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3.5 充分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高了农户科学种田意识。

一级地部分及二级地大部分耕地属于多年连续旋耕,犁底层坚固,耕层15-18cm,不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在进一步了解全区多年耕地现状情况下,通过深耕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结构,在项目示范区的带动下,农户眼见为实,看到增产效果,改变了认识,提高了科学种田意识,为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

猜你喜欢

示范片全区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黄山区重点区域油菜景观示范片建设的思考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