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1+X”阅读中“X”的使用原则

2021-11-12徐晓辉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整本书课外课外阅读

徐晓辉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中学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已经深入人心,[2]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都在全面推进阅读教学的开展。单篇课文精讲精练且处处指向考试的阅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以此扩大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倡在阅读时采用“1+X”的教学模式,其中“1”就是课本,“x”就是课外阅读文章,意思是以“1”为点,附加若干篇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或整本书(“1”为该本书的节选)让学生自己读。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低,阅读面窄,学业任务负担重等因素的局限,在繁多的课外阅读中还不会取舍,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学会开发使用课外阅读的相关资源。

但是,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使用并不是一蹴而就,无章可循的,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对课外阅读的开发使用,结合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明确需要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1”为点,注重相关性

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学生除了要完成教读、自读课文外,增加阅读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课外资源的阅读,也就是“1+X”阅读模式。而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必须要以“1”即教材为核心关键,在课外阅读资源的选择上要注重教材和文本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进行选择、整合、重构,最终完成阅读任务。

比如,可以以课本上的课文作者为联系点。假如课文是某部作品的节选部分,那我们就可以就近取材,结合整部作品形成课外阅读群文体系。比如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统编教材九年级上的课文《智取生辰纲》的“积累拓展”里则要求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课文《三顾茅庐》的阅读提示则要求如有兴趣,可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可见,指向原著其他部分的课外阅读,将非常有利于整本书阅读的实施。[3]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读整本书”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重申“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4]可见整本书阅读已经被完全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教材,进而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热情,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是全面而深远的。但假如课文是完整的文本,那么则可以关联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课外群文阅读体系。[5]通过一位作家,辐射他的多部作品,多个人物,进而了解作家的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的课后“积累拓展”题目就是让学生课外阅读《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三篇散文,然后进行比较阅读,找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学生能按照教材课外去阅读这些相关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制定计划,用上作批注、整理与比较、思考与质疑等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活动,交流、展示、评价阅读成果,那么他对宗璞的了解将会更深更透,对该位作家文学作品的感悟、解读、思辨等能力将会得到很大地提高,从而了解其作品的整体风格特点,真正意义上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以“1”为点,遵循相似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很多老师会抱怨:“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涉及的知识点又很多,学生学业负担又重,家长对分数偏偏又最看重,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由此,对课外阅读资源即“X”的开发和使用必须摆在首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篇及类,把握一类文章的相似性,通过对课内教材的研读,向同类的课外阅读作品延伸,从而学会阅读同一类的文学作品。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是来自《儒林外史》这部经典讽刺小说的文本,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仅仅停留于文本,我们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精选同类文本,让学生去接触各类文体的讽刺作品,由篇及类,比如鲁迅的杂文,国内外的寓言故事,小说《围城》、《格列佛游记》《我是猫》等等。一个专题贯穿课内外阅读,从单篇文章的阅读到多篇作品的阅读,从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广泛阅读,学生能够用上课堂上所教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去放眼看窗外的世界,通过阅读这些关联性很强,相似度很高的课外阅读文本,再加入学习任务的驱动,提供多样的学习支架,学生对讽刺作品的把握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再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必将完成对讽刺作品的把握。从中我们得出,仅仅凭借课堂上的讲授和学习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行专题性的阅读,这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以“1”为点,把握发散性

课外阅读资源开发的第三个原则是发散性。语文的功夫不单单表现在课内,更主要的是在课外。由于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存在着差异,每人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角度,我们要通过课外阅读资源,给学生留有一片天地,因此我们要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开发、理解文本。

我们在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就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宋濂传》,关注作者的传记,探究作者的人生历程,从而更好地去体悟作者对晚辈后生的谆谆教诲。在教授《咏雪》时,可让学生搜集、通读有关谢安的故事,进一步赏读《世说新语》,品味人物,走进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全面了解魏晋文人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品质。在教授陶渊明的《饮酒》时,让学生去读除课文外的十九首《饮酒》作品,去窥探陶渊明写作这一组以“饮酒”来命名的诗作的思想背景和真正动机。五柳先生喜欢喝酒但生活贫苦没钱买酒,虽没钱买酒,但却经常有酒喝,可见送酒之人都是有所企图,要么劝他改变所选的人生之路,要么就是让他解答各种难题,难怪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即借诗酒寄意造怀,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6]如此就能很好地贯彻“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课程理念,用教材为引子,进而了解作品反映的一个时代文人的思想和追求。由课内发散地走向课外,以课文阅读发散地引向课外资源的阅读,真正实现“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理念。

统编教材“1+X”阅读中“X”的使用离不开相关性、相似性、发散性这三个原则,这是课外阅读资源得以落实的前提和条件。一线教师应主动发挥教学“建设者”的作用,目标精准地带领学生由课内文章向课外阅读延伸,增加阅读量,建立一条联结课内外的通道,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课外课外阅读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