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好党报评论观点“延长线”

2021-11-12◎肖

新闻前哨 2021年7期
关键词:延长线评论员语态

◎肖 擎

评论是观点文本,承载思想、表达价值。在大转型、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在观点竞争中守正创新?如何在新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党报评论本质而言,关键是增强思想力、提高附加值,画好党报评论观点“延长线”。

一、在形态上开枝散叶

说到党报评论,常有人评价为“庄重严肃有余,鲜活生动不足”“不好读、不好看”。“打包式”的评价,既涉及党报评论整体上存在的问题,也点出了从受众出发,党报评论的改进空间。

党报评论有大型政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以及编者按、专栏评论等多种形式。在形态上开枝散叶,不是说简单增加几个评论栏目,而是通过评论样式的多元化,“分发”各类评论观点,实现“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有几种情况:

1.纵向式的从宏观到中观、微观的传导递进。一般而言,从中央到地方,围绕重要讲话、重要会议等,党报往往会在一版推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等评论。这一类评论虽无表达上的程式定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主题本身的特点,政治性强,持论严正、表达矜重。具体体现在,千字左右的评论,要精炼囊括数千甚至上万字的重要信息,具有较为明显的宏大叙事的特征。这类宏观阐释性的评论,有其要承担的重要政治功能。但丰富的信息交由这类评论去阐释还不够,这就需要其他评论样式“接力”,去抓取信息中的中观或微观选题,把口子开小,变广角为长焦甚至微距,取其一点,集中笔力画“延长线”。

从一些媒体的实际操作来看。人民日报除社论、任仲平、本报评论员文章等评论样式外,还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等。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为例。人民日报自新闻见报日始,在要闻版连续推出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本报评论员文章,及任仲平《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评论员文章聚焦总书记讲话主旨,从几个大的方面深入阐述,任仲平则以宏阔的视野、数千言的篇幅,在历史和时代的纵深中评析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除此,会议召开前夕,人民日报评论版预热推出了一组评论员观察,会后,“和音”栏目跟进了几篇评论,阐释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人民论坛”栏目以其长期积淀的清晰的话语形象,聚焦脱贫攻坚精神。这些评论的一个特点就是,铺开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阐释角度,加载故事,突出话语鲜活度,在前后接续中画出了几条观点“延长线”。

2.横向式的从风格单一到错落有致。过去,不少党报评论的题材主要集中于政经。这既导致言说范围窄化,也影响受众阅读。我们所处的时代,媒体竞争在时空维度上呈现两个特征:时间上争分夺秒,空间上无孔不入。对党报评论来说,必须扩大捕捉选题的半径,提升撰写编发的速度,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还是从一些媒体的实际操作来看。《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创办评论版,从其选题广度看,不仅指向经国要事、党政方针,也涵盖社会焦点话题、网络热点事件、民生琐事等。从其形成的表达风格看,问题感鲜明、现实针对性强,不居高临下说“大话”,不声色俱厉说“狠话”,而是剖析事理,以洞见解疑惑,以价值化心结。《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打完疫苗就摘口罩?大错特错!》《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从“瞒豹”到盗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单看这些评论标题,大致可见其选题延伸的地带,表达所指向的靶心。这种错落有致,不仅凸显了党报评论的辨识度,也凝聚了稳定的受众注意力。

二、在语态上张弛有度

晋·卫铄《笔阵图》载:“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党报评论作为观点文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想法、观念的多元性,决定了党报评论切入角度的差别性,思想的力度、观点的深度,是多力丰筋还是无力无筋,就在一个个字连缀而成的句子、段落中分野,见出高下。

语态就是说话的态度,就是表达和叙述方式。很多党报评论在语态上有自己的“血统”,形塑了草蛇灰线般的风格,并因应媒体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大体来说,党报评论的语态转变,有这样几个方面:

1.理性不冰冷、冷静不冷漠、感性不煽情。新闻评论涉及的是人的判断、思考和想法,是一家媒体发出声音、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讲歪理,偏离是非、善恶等基础性价值共识;写正面性的评论,只能“点赞”“叫好”;写问题感的评论,陷入狠“言”狠“语”;写情感性的评论,开启“美颜相机”,流于华丽辞藻,这都难言理性、冷静、感性。对观点表达有一份敬畏,不敷衍、不糊弄,在大众情感的公约数里,在多元认知的大世界里,能辨析问题、解析疑惑,能鲜明倡导和反对,价值表达根基稳固,给人启发,才能提升党报评论语态的贴近性、鲜活度、穿透力。

2.对“自说自话”保持警惕,对“不见面的交流”心领神会。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党报评论的受众里有党员领导干部,又不只是。在时代发展浪潮里,很多党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分析,涵盖学历、年龄、职业等不同特征。现在,不少党报评论伴随采访过程,有现场感。但还有不少评论是“宅”出来的,在键盘前“冥思苦想”敲出来的。媒体评论员之间常开玩笑说,大家都是“宅男宅女”。意思是,很多评论的写作是“办公室产品”,是和受众“不见面的交流”。对“不见面的交流”心领神会,就是像过去农村里的人围坐火塘边,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不自说自话、自言自语,把写作当作无形的对话,问一问自己,说清楚、说明白了没有,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嗨”,还是守正创新引导,出以公心交流。比如,评论如果是和党员干部交流,对政情的了解阐释是否浮于表面,是简单抄文件,还是延伸拓展;如果是和普通民众交流,是艰深晦涩,还是能拉家常;如果是和专业人士交流,是在门槛外徘徊踱步,说外行话,还是下足研究功夫,让人感觉“说的是那么回事”。

3.“言值”有斤两,上得了秤。党报评论的内核是“言值”,有没有斤两,可以这样看。比如言说角度不同。角度不同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论,而是在解读新闻的基础上体现价值的端正,言说的深刻。像执纪问题,“刚性”是不少评论常提及的关键词,但“刚性”的内涵是什么?是否只是一种不由分说的力量感?其实,刚性不只是铁腕的手段和方式,其基础是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定位、剖析问题精准定性、处置问题精准到位,刚性执纪才有威信和生命力。还比如比别人说得更深。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一个桃子,有的短评能穿透表皮,写到果肉,有的能穿透果肉,写到核,有的则可能穿透核,写到最里面去。把一张纸撕成两半,这是一种方式,精湛的国画裱画师,能把一幅水墨画一层层揭开,这又是一种方式。有斤两的“言值”,就是能写到桃子的肉、核里去,又像揭水墨画一样,体现扎实的解析力。

4.掌握多套话语系统。党报评论的语态有时候是贯彻落实型,有时候是问题感型,有时候是理性建设型,有时候是深度辨析型。贯彻落实不能沦为复制黏贴,可以探索在关键词、关键话语上做延伸,一个词能不能拓展为一句、几句话,一句话能不能打开写出一段话;问题感不是简单挥“语言”拳头,把握尺寸边界,让话语的力量体现为能探究问题实质,说出要害;建设性质的发声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有知识的储备,有研究的投入,提出的建议能给人启发,有实操性;辨析型的评论忌讳的是大锅烩、大杂烩,需要的是条分缕析、抽丝剥茧,以严密的逻辑分析体现层次感、穿透力。能进出多套话语系统,能切换表达的频道,多说一点、说深一点,才能提升党报评论的厚实度,做出观点增量。

总的来说,党报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渠道,党报评论是一个媒体价值观最直接最突出的体现。渠道会变,平台可以拓展,但是新闻评论作为思想产品的特性,不会改变。守牢价值的定盘星、压舱石,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社会观照、更多元的表达,“大主题”与“小切口”贯通,“主动介入”与“有效言说”衔接,“思想力”与“传播力”统一,才能画好党报评论观点“延长线”,推动党报评论形式革新、内容刷新、效果出新。

猜你喜欢

延长线评论员语态
2020年本刊原创题(二)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动词的时态、语态
从游戏中得到的解题方法
未 来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