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志愿服务价值引领问题研究

2021-11-12申明远魏建生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志愿精神服务

■申明远 魏建生/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加,社会治理成为了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在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总体格局下,社会治理创新的落脚点开始向基层单位下移,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开始承担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基础职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作十分活跃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社会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治理是基于共同的社会规范,包括社会价值、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规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冲突,防范社会风险的社会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下移,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从社会架构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创新为志愿服务精神的提炼奠定了基础;从社会发展要求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创新为志愿服务精神的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层面来看,社会治理创新为志愿服务价值引领指明了方向。

一、志愿服务可以加快破除原子化人际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串联其他关系的重要链条。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为了生存,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单个的、弱小的个体无法充分地适应自然法则并通过改造自然实现人类需求的满足,人们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生存风险,更好地认识自然、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而这种互助帮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开始有的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原子化世界笼罩。在逐渐形成的原子化氛围中,人们开始唯个人利益为先,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划定自己的活动范围,甚至是将自己框到一定的私人生活空间内,不允许他人侵犯,也不主动冲突这层壁垒式的包围。人与人之间的需要与被需要关系受到了冲击,及时在个人存在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原子化的个人也不轻易需求他们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以至于单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应对各类困难,甚至出现不好的后果。处于原子化范围内的人也不会主动走出自己的圈子,主动与他们联系和交往,甚至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现象,让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遭受具体冲击。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和谐局面,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破解着原子化个人构建起来的原子化世界。以需要和发展为前提,使帮扶互助成为了人们共同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成了人与人关系的新型的表达方式。这种关系的存在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自愿、自觉的行为更是为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有效化解了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原子化的个人开始融入集体,开始习惯与他们正向交往,在群体中感受温暖,在互助中获取安全感,主动突围原子化世界,认同自身的“群体成员”身份。这样一来,志愿服务就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构架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切入口,志愿服务精神和价值导向也就成为了破除原子化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志愿服务可以有效遏制人情功利化趋势

人们在交往中出现较强的目的性行为,以利益得失为前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维系以利益为前提,以利益为衡量标准,破坏了原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帮扶关系。而志愿服务的自愿自觉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建立在与陌生人的关系基础之上的。这种互助与帮忙能够有效遏制以利益为前提的人情功利化趋势,通过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实现帮扶互助的目的,完善社会治理,也通过这种非功利化的志愿服务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铺开,志愿服务组织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由于资源、人员、服务内容等的外在差异表现,往往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有了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一部分志愿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时会有区分的选择资源号、人员足、任务轻、有补贴福利等类的项目,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部分活动无志愿者主动参与。

因此,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可以破除资本逻辑的影响,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网,让人们能够以最本真的反应和态度挣脱资本逻辑框架,突破人与人之间的防线,以真感情主动形成“人情”合力。同时回归志愿服务初心,让人们在自觉自愿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看到社会治理中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帮助他人,回馈社会,逐步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化、常态化过程中,破解因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的志愿服务差异化现象,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和价值,让人们能够从本心出发了解志愿服务活动背后对人与人关系的构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志愿服务可以进一步丰富升华中国精神

从唯物史观出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精神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是影响社会发展、发生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矛盾随着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而不断凸显,尤其是在社会意识领域出现了多元价值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复杂的局势暴露了社会治理方面的短板与不足,如何认识、判断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给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志愿服务在突破原子化人际关系和破解功利化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塑造出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了丰富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的创新方式。

在中国,志愿服务精神与中国精神的自觉的主体性存在方式高度契合。“中国精神是中国力量之源,而中国力量又是中国精神的彰显。”中国当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智慧的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非凡的力量,这个力量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在不断实践的道路上凝聚起来的中国精神,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力量之源。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精神,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只有在精神上立得住,才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攻坚克难,一步步走向成功和胜利。志愿服务精神不仅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引领人们向上向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并在个人行为基础上,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覆盖全社会,从个人行为延伸扩展为社会行为,也使得志愿服务精神不断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正确引领人们能够在社会治理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自觉主动地、不计报酬地回馈社会,形成合力,补齐短板,共建美好生活。

志愿服务活动是衡量社会治理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发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核心,以精神满足为目的,将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是社会治理的深入,也是价值观体系的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给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化,尤其是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备元素,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丰富和强化中国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打造“美好生活”,将是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丁元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②代金平.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N].光明日报,2018-10-16.

③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9-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1893514.

猜你喜欢

志愿精神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志愿,致青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