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科技信息新生态 牢牢掌握国家科技发展主动权*

2021-11-11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与情报 2021年6期

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以下简称“高端交流平台”)的要求,自此之后关于这方面的议题引起了科技情报、科研管理等领域的高度关注。

科技信息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资源,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和发展,但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如对科技竞合的新环境新形势跟进不够、缺乏体系化的管理、数据资源安全认知存在薄弱、转化效能不高、话语体系不足等。 因此,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要构建“高端交流平台”恰逢其时,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各界应积极投身到“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相关方向的学理探索与实践活动之中,为打造科技信息新生态贡献力量和智慧。目前来看,有以下关键方向和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推进:

第一,从思维角度看,应从知识和活动的大数据融合视角来认知和推进科技信息资源开发。 受开放科学、大数据等的影响,科技信息资源正在逐渐跳出以科技文献资源为重心的传统认知和开发模式,各类科技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研究报告、科学数据等科技信息资源逐渐被纳入到科技信息大数据资源的认知体系之中,有效拓展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空间。 然而,以上仅仅是知识维的认知,若想做好“高端交流平台”,将科技活动大数据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也非常重要,这涉及到科技活动中的实体(如人员、机构、项目等)及其关系(如合作、引证、共现、社交等)之间的数据和信息。 也就是说,面对“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需求,科技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兼顾大数据视角下的科技知识与科技活动两个维度,做好“最先一公里”的战略布局,确立“大科技信息”指导理念,才能把“高端交流平台”的数据根基和资源基础打牢打实。

第二,从技术角度看,应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如何从科技领域“大数据素材”中找到有价值的“参考”或“答案”,是当前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之中。 为此,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效用,支持“高端信息交流平台”的架构打造、内容打造、服务模式打造,是相关领域的必然趋势。如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是科技信息资源开发技术的核心命门,在“高端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的大导向下,如何对具有来源异构、内容不同、主题多样、表述差异化等特征的科技信息大数据进行整合,从语义层面对相关知识元素进行细粒度地挖掘、关联与有效揭示,进一步提升科技信息大数据的资源汇聚、语义检索、情报计算、知识可视化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信息大数据的高阶知识发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信息大数据的“需求—产品”自动输出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信息大数据的全周期知识服务能力等,都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点方向。

第三,从机制角度看,应构建更加开放融合的科技信息交流机制。我国科技信息系统和体系尚存在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等问题,各创新主体参与协作的积极性、热情等不高,科技研究与实践领域“单兵作战”模式较多,难以满足跨学科、交叉创新、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竞合要求。为此,构建更加开放融合的科技信息交流机制迫在眉睫,具体包括不断推动科研论文等的开放获取、开放出版,加大科技信息资源的对外传播能力;秉承合作共赢的基本逻辑, 推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机构科技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共用,鼓励基于科技信息的共创开发活动,强化科技信息资源的协同开发能力;探索用户崛起时代面向用户的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和利用行为,探究新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向社会公众流动、扩散等的特征与规律。 只有将资源、技术、平台与用户进行智慧连接并充分开放共享,才能真正实现“高端交流平台”的价值。

第四,从安全角度看,应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考量科技信息资源,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科技信息资源不仅要考虑“发展”的问题,还要兼顾“安全”的问题。 习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就提到了国家科技安全、国家信息安全等相关问题,在此指引下,科技信息资源的“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也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大视野下,在满足科技强国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国家安全相关各类问题。 具体可能涉及到科技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科技信息资源“战略储备”、科技信息资源的“断供”应对、科技信息资源垄断、科技信息资源的产权界定、数据交易环境与科技数据、科技领域的数据资源安全、关键科技数据资源管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安全、科技信息交流网络安全、科技信息资源涉密管理、军民科技信息融合安全等内容和议题。此外,基于科技信息资源的技术预测、产业监测、态势感知等也是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之,重视科技信息资源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确保科技信息资源处于有效的自主可控和生态化管控与开发之中,既是国家安全相关工作链的需要,也是“高端交流平台”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五,从转化角度看,应进一步推动科技信息资源更好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等之中。科技信息资源不应是孤立的个体, 应有机嵌入到产业链、 创新链之中,进而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建设。如对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基于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他们更好把控科技前沿、识别新兴技术、发现项目潜在合作机构和组织等,推动他们做优做强。从“高端交流平台”的角度出发,应统筹好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我国海量科技大数据和丰富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的优势,促进科技信息资源与国家或区域的创新链、产业链的连接,强化科技信息资源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中的牵引作用,积极将科技信息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催生基于科技信息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六,从评价角度看,应进一步创新相关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一直以来,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是学术界等关注的重要内容。 习总书记提出,“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对于科技信息资源在国内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在科技期刊体系的国际话语权上存在不足,加之语言、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本土的优质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数据出现“外流”。近些年来,科技部、教育部等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引导学术评价、成果评价的政策规章,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内科研评价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但如何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体系和机制的导向作用,营造创新环境,进而为“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提质增效,值得进一步思考。

面对人类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积极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激发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创新、科技情报等领域当前以及未来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主动作为,形成战略共识,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放眼未来,开创科技信息工作新格局,牢牢掌握国家科技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