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特点及诊疗分析

2021-11-11王在标田景中马立业

安徽医学 2021年6期

王在标 于 浩 彭 杰 田景中 马立业

阑尾黏液性肿瘤(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AMN)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阑尾疾病,最早由Rokitansky于1842年对其进行了描述,其发病率较低,约占阑尾切除标本的0.2%~0.3%及阑尾肿瘤的8%~10%。由于该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且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术后易复发,预后不佳。故笔者收集了4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阑尾黏液性肿瘤患者4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阑尾黏液性肿瘤。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结果、手术记录及随访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阑尾切除标本1 445例,其中42例为阑尾黏液性肿瘤,占阑尾切除标本的2.9%。其中男性14例,女性28例,年龄21~81岁,平均(55.9±16.3)岁。44岁及以下患者10例,占23.8%;45~59岁患者9例,占21.4%;60岁及以上患者 23例,占54.8%。

术中见肿瘤位于阑尾中远段者17例,位于阑尾全段或侵及阑尾根部者19例,侵及盲肠或升结肠者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阑尾黏液性肿瘤,其中阑尾黏液囊肿 29例、阑尾黏液囊腺瘤12例、阑尾黏液腺癌1例,7例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

2.2 临床特点 部分患者就诊时伴有急腹症表现[右下腹疼痛(10例,占23.8%)、全腹痛(2例,占4.8%)、上腹部痛(1例,占2.4%)],但多数患者就诊时无急性腹痛症状(29例,占69.0%)。对既往病史的调查发现,部分患者伴有右下腹慢性疼痛(20例,占47.6%)、右下腹包块(12例,占28.6%)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12例(占28.6%)患者存在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余患者无明显异常;22例患者术前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其中4例出现异常(CEA异常增高2例,CEA、CA199同时增高1例,CEA、CA125同时增高1例);15例患者术前进行了大便隐血检查,其中隐血实验阳性1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腹部彩超或CT检查,术前确诊36例(85.7%)、术前误诊6例(14.3%)。误诊为急性阑尾炎4例,该4例患者术前彩超或CT未见阑尾及周围明显囊性改变,术中亦未见阑尾明显囊性改变,阑尾最大直径10~13 mm,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黏液性囊肿3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误诊为消化道穿孔2例,术前CT检查见肝周积气积液,考虑消化道穿孔,术中证实阑尾黏液性肿瘤破裂,腹腔广泛种植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

5例CT检查考虑阑尾黏液性肿瘤的患者术前行结肠镜检查,均未见合并结直肠肿瘤,但3例见阑尾肿瘤侵及阑尾根部和/或肿瘤凸向盲肠腔。

2.3 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特征 4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腹手术24例、腔镜手术6例、腹腔镜探查中转开腹12例。手术基本原则是肿瘤的R0切除,具体实施如下:①肿瘤位于阑尾中远端且阑尾根部无侵及者,予行单纯阑尾肿瘤切除术(17例,占40.5%);②肿瘤位于阑尾全段或侵及阑尾根部者,予行合并部分盲肠切除的肿瘤切除术(19例,占45.2%);③肿瘤侵及盲肠或升结肠下段者,予行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的肿瘤切除术(6例,占14.3%)。对于术中见肿瘤瘤体破裂者,除按上述原则手术外,同时清扫转移灶。

术中发现腹腔种植转移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膜假性黏液瘤者7例,3例术中见囊性瘤体破裂,另4例术中瘤体未见破裂,但腹膜已出现“串珠样”种植转移灶。

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阑尾黏液性肿瘤,其中阑尾黏液囊肿29例(69.0%)、阑尾黏液囊腺瘤12例(28.6%)、阑尾黏液腺癌1例 (2.4%)。

2.4 术后随访 4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共获得33例(78.6%)患者的随访资料,9例(21.4%)失访。随访时间2~4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

随访结果:3例患者腹部CT检查考虑腹膜出现假性黏液瘤,均系囊性瘤体破裂者;1例合并肠梗阻症状,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未再次手术;余随访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3 讨论

3.1 病因和病理 AMN虽是临床少见疾病,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在阑尾恶性肿瘤中,黏液性肿瘤位居首位(约占58%)。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报道较少,且多为个案描述,本研究收集42例AMN患者,占同期1 445例阑尾切除标本的2.9%,高于国外报道。此外,在42例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低于女性(33.3% 比 66.7%),且60岁以上患者居多(54.8%),这与国外相关报道大体一致,提示该病可能与性别、年龄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AMN 的命名术语、诊断标准不一,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根据近年阑尾肿瘤研究的进展对AMN的命名和分级标准进一步加以明确,定义AMN为阑尾黏液上皮增生的肿瘤,伴有细胞外黏液和推挤性的肿瘤前缘;并根据细胞学分为高低不同级别: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和阑尾高级别黏液性肿瘤 (high 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HAMN)。

该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学者发现,GNAS 基因和KRAS 基因突变在LAMN中较为常见,但详细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倾向于阑尾管腔阻塞造成阑尾黏膜分泌黏液无法排出,黏液蓄积引起阑尾囊状扩张的一种疾病。根据阑尾管腔梗阻原因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潴留型囊肿、上皮增生型囊肿、黏液囊腺瘤、黏液囊腺癌,以潴留型阑尾黏液囊肿最为常见。对AMN进行简单的良恶性判定较为困难,其病变的起始因素可相同并可逐步演化,可发生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腹腔种植转移,但未见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故需结合其有无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具体分析。

3.2 临床表现及诊断 AMN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研究中近半数患者存在右下腹疼痛病史(47.6%),其次如右下腹包块病史(28.6%)、合并急性腹痛等急腹症(31.0%)、肿瘤标志物增高(18.2%)等,提示对于临床伴有上述病史者,要提高警惕,注意AMN的鉴别。

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术前诊断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有学者总结阑尾黏液囊肿彩超下有以下特点:阑尾黏液囊肿一般位于右下腹,解剖位置靠近右侧腰大肌或髂血管,呈圆形、类圆形或管状,内部回声呈囊性或囊实性,囊壁一般不厚,可有钙化,囊内回声可清亮或透声较差,可见点状强回声。由于彩超易受肠管内气体影响,存在一定漏诊率,故笔者推荐对于诊断不明者进行腹部CT检查,且CT较彩超更为清晰,可协助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提高术前诊断率。本研究中,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彩超和/或CT检查,术前确诊36例(85.7%)、误诊6例(14.3%)。其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4例,该4例患者术前彩超或CT未见阑尾及周围明显囊性改变,术中亦未见阑尾明显囊性改变,阑尾最大直径10~13 mm,术后病理证实阑尾黏液性囊肿3例、黏液性囊腺瘤1例;误诊为消化道穿孔2例,术中证实阑尾黏液性肿瘤破裂,腹腔广泛种植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

此外,也有学者报道AMN同时合并结直肠肿瘤的案例,建议所有考虑AMN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本研究中,术前行结肠镜检查5例,均未见合并有结直肠肿瘤,但发现3例肿瘤侵及阑尾根部和/或肿瘤向盲肠腔内突出,利于术前确定手术切除范围。结合本研究及国外相关报道,笔者建议对于AMN患者,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行结肠镜检查。

3.3 治疗及预后 对于AMN的治疗,手术仍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性方法。但阑尾黏液性肿瘤壁薄,操作不慎易破裂,造成腹盆腔播散,术后可引起腹膜假性黏液瘤。有报道指出,无论良性或恶性AMN,一旦瘤体破裂,会显著提高术后复发率和腹膜种植转移风险,影响患者预后;良性阑尾黏液性肿瘤瘤体破裂,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91%~100%,而恶性阑尾黏液性肿瘤瘤体破裂,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25%左右,故手术要严格做到瘤体无破裂条件下的根治性切除。

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与腹腔脏器侵及粘连情况决定。本研究中,手术遵循了以下原则:①肿瘤位于阑尾中远端且阑尾根部无侵及者,予行单纯阑尾肿瘤切除术;②肿瘤位于阑尾全段或侵及阑尾根部者,予行合并部分盲肠切除的肿瘤切除术;③肿瘤侵及盲肠或升结肠下段者,给予行合并右半结肠切除的肿瘤切除术。对于术中见肿瘤瘤体破裂者,除上述原则外,同时予清扫转移灶。本研究中无瘤体破溃及腹膜假性黏液瘤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征象。

此外,42例患者中发现存在腹腔种植转移且术后确诊为腹膜假性黏液瘤者7例,仅3例术中证实瘤体已破裂,另4例术中瘤体未见破裂,但腹膜已出现“串珠样”种植转移灶,提示AMN的种植转移不一定伴有瘤体破裂,其转移扩散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对于瘤体破裂伴腹膜假性黏液瘤者,除处理原发灶外,积极清除转移灶,以降低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本研究中对于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的7例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未发生需手术处理的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综上所述,AMN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当患者存在较长时间右下腹疼痛、腹部肿块和反复阑尾炎病史时,临床医师应考虑到AMN的可能。腹部彩超及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术中注意避免瘤体破裂及肿瘤的完整切除,术后应密切随访。